「中國工業設計之父」柳冠中:設計是門戰略,而不是快速銷貨的生意

design

 《TO 導讀》:本專訪受訪者對象為中國第一個工業設計科系的學者柳冠中,對他而言,設計不僅是美感或技能層次的討論,在工業設計的層次上,更是一個集成的系統工程,對企業發揮基礎性的影響。透過柳冠中對於工業設計的深度探討,也足以讓在台灣的我們重新思考「設計」與「生產」的關係與意義。以下由採訪者者李星第一人稱寫作。

柳冠中,72 歲,中國著名的工業設計學術帶頭人和理論家,德國留學歸國後,於 1984 年創建了我國第一個「工業設計系」,現任北京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責任教授、博士生導師,被譽為「中國工業設計之父」。

柳冠中教授的工作室位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一個僻靜角落,我們推門進去,和一位博士打了招呼,柳老見我們過來了,合上筆記型電腦,起身,掐滅了煙頭,忙讓我們就坐。老先生銀髮白眉、面色紅潤,身著黑皮夾、工裝褲,動作爽快,說話聲音洪亮,這與我們此前見到的老教授大不一樣。讓我們感到興奮的是,一旦柳老進入訪談模式,就拒絕了其他事務的紛擾,平和地注視著採訪者,表達觀點直截了當,不繞彎子,對於一些麻木的亂象,更是言辭慷慨,一針見血。對於日漸崛起的企業家力量,能否逆轉中國工業設計的積弱局面,如何廓清整個工業社會機體所存在的弊病,柳老自然有話要說。

  • 「中國有工業,沒有完成工業化」

儘管外界熱議工業 4.0,在柳老看來,這個概念遮蔽了國內工業化發展的基本事實:中國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製造大國,而是加工型大國。所謂「製」意味著規範、標準、工藝、設備及生產線。

柳老說,「製」是人家的,「造」是我們的。機器化大生產中最能體現「製」的特點是圖紙,所有工序必須嚴格依據圖紙進行操作,圖紙就是命令,而我國很多工廠的圖紙是從國外引進的。圖紙的本質就是「事前設計」,一個工業設計師必須通盤考慮製造、流通、使用、回收的全過程。

德國這樣的一流工業強國當年也是靠引進生產線起家的,英國人後來把德國產品貼上「Made in Germany」標籤以示次品、山寨,這一下子刺激到了德國人,德國人很快做出了調整,主抓產品品質和制定行業標準。反觀我國的工業基礎並沒有快速跟上,行業標準還相當落後。柳老以螺絲釘為例,目前能生產的國標最小型號 M3,而 M1 螺絲釘現在還需要進口。事實上國內到處都有螺絲釘廠,日本全國僅一座螺絲釘廠,所以人家能做得精益求精。德國也只有 3 家電鍍廠,而我國幾乎每家工廠都有電鍍廠。這種在生產上追求「小而全」的特點,柳老稱之為「小生產社會觀念」,不懂得在產業鏈的上下游互補合作,工業化社會的最大特徵就是「我的優勢是你不懂,你的優勢是我不懂,這樣才會有合作,否則你我一樣,不就是競爭了嗎?!」

最近柳老去國外講學發現「Made in China」貼牌產品正在銳減,這說明支撐中國成為世界加工廠的人口紅利消失了。有老闆向柳老討教「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夠救活企業?」柳老拒絕開這樣的救方,「天底下沒有這樣的法寶,不做基礎的東西就是投機取巧」。柳老也知道,不能責怪企業,企業要發工資、交稅,只能看眼前。政府就像企業的「父母」,要為企業的長遠做打算;對待「創新」的新生事物如同撫養嬰兒,不能短期內產生不了效益,就撒手不管了。一些基礎的行業標準、技術研究、專利保護等,還得政府和行業協會親自牽頭來做。

  • 「中國的設計還是商場觀念,而不是市場觀念」

在柳冠中的設計思想中,工業設計與商業設計之間涇渭分明,工業設計是一個集成的系統工程,對企業發展起基礎性的深遠影響,為的是人們可持續的適用;而商業設計追求的是款式更時尚、外觀更酷,主要任務是快速銷貨。

柳老認為「市場」是一個系統,不僅是短期內的銷售,還得明年、後年有提升,不能光做調研、跟著群眾的尾巴走,還有前瞻性的戰略突破產品。而中國的 Marketing 不是「市場觀念」而是「商場觀念」,企業在選擇工業設計方案時,往往是看能否快速賣貨,設計師也想盡辦法更加時尚,柳老卻此類時尚的工業設計斥之為「短命鬼」,一旦過時,就會造成商品大量的積壓,企業就去請品牌公司做概念包裝和定位,其實一個行業內品牌永遠只有極少數,更多的品牌是有「牌」無「品」,形成過度行銷和企業轉型之困的「癥結」在於忽視了工業設計的基礎價值。

近年來,設計的商場觀念對業內的腐蝕,特別是各種評獎氾濫的現象,讓柳老感到痛心。設計論壇、展覽、評審如雨後春筍遍地展開,活動很熱烈,領導了頒獎,但是否開發了,沒有人去抓,很多獲獎作品做的是表面文章,整體的工業設計水準並未因此得到提高,國外一些大獎也趁這個機會來中國撈錢。

  • 「中國夢不是老百姓的發財夢」

柳老對工業設計領域的深刻造詣,以及工科人身上實幹興邦的品格,讓他對社會上的浮躁風氣多了份透徹的警醒。

柳老說,改革開放以來最大的問題就是全民一切朝錢看,不僅商人講錢,搞科研拿專案要錢、大學教授講錢;官員為了政績也得講錢;發表論文作者還得交錢;很多設計公司被風投包裝上市也是為了圈錢。好像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個發財夢,一些大學生也不上課了,三五成群策劃創業,柳老忍不住給小年輕們「潑冷水」,你得先把什麼是「業」弄明白,不懂市場、管理、金融的創業,那是在做夢。

「中國夢」不應該是追求人前顯貴,個個成名成家。柳老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故宮博物館的老木匠臨退休前的最大心願是在皇帝的龍椅上坐 5 分鐘;另一個是他在曾經在德國留學訪問時的鄰居心甘情願在小鎮當了一輩子理髮師。在他看來,那位理髮師更適合現代分工社會,條條大路通羅馬,行行出狀元,只有這樣的契約社會,才會更加和諧。習大大提倡的「中國夢」是民族復興夢,而不是老百姓心中複雜的夢,前者相當於柳老設計思想中的「系統」,後者則是「元素」。

柳老說,一個工業設計師既要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也要創造現代「文明」。文化是一個空間性概念,不同地域,文化不一樣,比如文化遺產、文房四寶、唐裝旗袍等也要有,但主要是放在博物館或者慶典儀式上;而文明是一個時間性概念,是歷史發展的軸線,比如手機、電腦等,日常生活中須臾不離。

當我們問到哪個企業符合柳老心目中工業強國理想時,他毫不猶豫說出是「華為」,因為華為在通訊領域的技術,已經強大到美國人必須與其合作的地步了。筆者詢問了柳老對阿裡巴巴的看法,柳老說,現在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個「馬雲夢」,把馬雲捧上了天,阿裡引導了很多老百姓和企業去走流通那條路,大家都不想做實業了,「馬雲再有本事,能把中國的設備賣到德國人的實驗室裡嗎?當然,我也希望阿裡能夠健康成長!」

  •  「設計事理學:回歸設計的本質」

柳冠中教授創立了「設計事理學」,主張設計的出發點是「事」,而結果是「物」,設計的目的不是提供一種造型,而是給人合理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柳老喜歡隨手指物,譬喻設計事理學的奧義,比如杯子的花樣很多,但其本質是解渴的工具,一個設計師在設計杯子時應該人在不同的環境中更適合使用什麼杯子,以及杯子如何象徵人的身份和地位。比如洗衣機的本質是乾淨衣服,通過技術手段改進衣服的材質或者清洗方式,就得達到乾淨衣服和節約水資源的目的,他曾在 1999 年在日本宣稱 21 世紀中國要淘汰洗衣機。

柳老還舉起自己的手機興致勃勃地說,「我相信,再過幾年,手機的概念就沒有了,未來的手機可以戴在手上、掛在牆上,或者放大自己手面上的虛擬空間。這才是未來,這才是設計嘛!」除了關心智慧技術以外,柳老還向政府建議不僅要抓生產系統,還要做好服務系統和分享系統,鼓勵人們「使用」物而非「佔有」物,這與「分享經濟」理念不謀而合。

「萬變不離其宗」,設計解決的是人的衣、食、住、用、行、交流等等生活需求,而不是製作房子、車子、票子等物品,當然,重新規劃人的生活方式光靠設計師一個工種顯然是不行的,所以,設計師更像一個組織者和整合者,根本不存在所謂的「設計大師」。

柳老很反感對西方工業的迷信,他堅信只要實事求是研究中國人自己的需求,尋求整體系統的解決方案,就能創造出「新物種」,並有可能與西方國家並駕齊驅,甚至超越他們。柳老在 2010 年發起成立了「設計戰略和原型創新研究所」,由於工業設計事關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大局,一定要有頂層的戰略設計。近期,柳老還在帶領團隊開發適合中國人的馬桶。柳老說,「設計不能光靠想,還是得做事!」

柳冠中出生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對於國家民族落後挨打有著深切的體會。來京上大學時,父親在他的行囊裡塞了一張字條,上面寫著「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這是任何時候不能丟的「傳家寶」。上個世紀 80 年代留德訪問的那段經歷,讓柳冠中體會到德國之所以能夠世界工業強國,在於其扎實的工業設計國民教育。歸國之後,他在清華大學創辦了中國第一個工業設計系,並擔任了 15 年的系主任,一大批各行各業工業設計界的領軍人物皆出自于柳門。柳冠中把大半生的心血都傾注在設計本體論和設計方法論的探索上,古稀之年還在為「設計立國」戰略而奔走呼籲,對待自己的繁忙,他很欣賞這樣一句老話,「以不變應萬變」。

(本圖文獲作者授權刊登轉載,作者/李星,策劃人,公眾號:lixingo2o,原文標題為〈「中國工業設計之父」柳冠中:設計是戰略,不是生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