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了 X 轉 PO 一個外國人發言攻擊台灣的創業環境,讓我看到了非常不爽,決定寫一篇文來反擊,同時我希望能導正一個「台灣創業環境不友善」的觀念。最後,我希望這篇文能夠帶來的是正面的能量。
原文 –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20160311/813714/
這邊我會寫三段:
第一段是我的背景, 這樣大家可以自己評估我有沒有資格討論這個話題。
第二段我不會帶任何個人情緒來分析為什麼台灣的創業環境非常的友善。
第三段我會帶著個人情緒,分析為什麼這麼多人會認同這篇文跟為什麼我會這麼的火。
========== 分隔線 ==========
先說一點我的背景,沒興趣的人可以直接跳第二段,因為其實也沒有很重要。
我 13 歲唸完台灣國一時因為家庭因素去了美國,接受了美國高中、大學的教育。高中開始打工,大學時半工半讀,畢業後我去過 IBM、杜克大學醫院、Verizon Business 上班,所以基本上美國的大中小企業我全待過。
第一間公司成立時我 24 歲,第二間成立時 26。第二間因為專案到了生命週期加上跟合夥人鬧不開心結束了。第一間由原本的行銷公司,轉型為自創品牌,自創品牌經營到現在快 6 年。公司早期靠的是朋友幫忙,自幹跟外包來處理所有事情。中途有過一些員工,不過大部分都還是靠自己。由於外包的兇,所以合作的外包公司包括美國、歐洲、羅馬尼亞、印度、台灣、大陸、 菲律賓等等(至於哪個國家的人素質好 CP 值高,這我也很清楚,不過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28 歲時,我的品牌稍微穩定一點,該外包的都外包,該自動化的都自動化了,每天基本上要處理的只有雜事,這時候我確定所有事情都可以遠端處理,就決定搬回台灣,到目前為止在台灣住了五年。回來沒多久請了個工程師跟工讀生把美國公司用 SOP 方式打理好,直到去年,我閒閒沒事又接手了一間台灣新創公司的營運,所以又多請了幾個人,半年來也營運的不錯,營業額有破千。現在在幫朋友蓋第二間公司,我們核心團隊就四個人,營運著 3 間公司(不包含兩個合夥人跟他們底下的兩三個員工),我住高雄,員工全部住台北在家工作。
背景到此為止,接下來我開始分析台灣的創業環境。
========== 分隔線 ==========
台灣,我只能說,是一個佔盡了天時、地利與人和的創業天堂。(除了一些金流跟政策上的小困難要克服)
天時 – 我上一篇分享了 Ken 的 PO 文內寫的很清楚了,我就不再多說。台灣鼓吹創業風,政府補助很多,再加上台灣的稅率跟歐盟、美國簡直不能比.
地利 – 創業,不外就是兩種,服務型創業跟產品電子商務。
我先說服務型的創業好了(非我強項, 所以可能不是 100% 正確)。 新創服務型創業大部份一開始是沒有營利的,所以比較需要多一點的資金才能夠轉動。(服務架設、人才跟第一批使用者的獲得)
人才的部分,接觸過這麼多的外包後,我發現臺灣的人才絕對不輸歐美人才, 但是有一個先決條件,就是你產品規格要開好,然後你要做某方面的引導。 (也是一個領導人該做的事)
台灣在技術,的確是落後歐美一小節,但是我不認爲這是人才不夠優渥,我個人認為是因為語言上的障礙。很多技術跟服務其實先開發出來的都是歐美,所以最早期只會有英文資源。畢竟英文不是台灣的母語,所以台灣工程師在接受上還是會感到某方面的吃力,但是只要技術一成熟,開始被翻譯成中文時,台灣人在迎頭趕上的速度,跟熟了後的轉向開發,真的是看了都會覺得吃驚。
其實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神級的工程師,他們英文講不好,可是看 API 文件、國外論壇、甚至原文書籍,幾乎是沒有問題的。 因為他們也知道,很多新資訊只有國外有,他們知道要去哪裡挖掘。這些,就是台灣人才強大的地方。所以。你只需要做某方面的引導。
另外一點,不用我說各位也知道,美國請一個工程師,我之前住北卡跟德州,一個工程師的薪水一個月 15 萬台幣跑不掉,更別說矽谷了。國外請一個,台灣可以請三個。CP 值來講,台灣簡直是爆表。國外請個全端的月薪要 25 萬台幣起跳,台灣可以直接切開、請個設計、前端跟後端,一個月了不起 15 萬,只要溝通做好,一樣如魚得水。
有多少外商公司是直接把 RD 創業團隊設在台灣,理由再明顯不過了。
接下來講產品電商型創業。電商型創業的成敗,決定在於你的產品有沒有市場,所以找產品,是你電商創業的成敗關鍵。
美國這幾年很流行阿里巴巴找貨、Amazon 寄倉型的微創業,這模式創造了不少成功的美國公司。表面上看起來光鮮亮麗,可是各位知道這模式有多大障礙嗎?
很多大陸工廠英文不好,外國人中文不行,溝通是個問題。
阿里巴巴上很多騙子收了錢直接消失
阿里巴巴上很多爛工廠,出了貨完全不符合規格產品到歐美的運費
可能很多人沒辦法知道有多少外國人走這條路是鍛羽而歸,去各大 Amazon 創業論壇、Facebook 群組走一圈,不難發現這些問題比比皆是,同樣戲碼天天上演。
我美國朋友就很怕工廠騙他們,請我去幫他們溝通,出機票錢請我去幫他們驗貨,就只因為他們真的沒有這個本事自己到一個語言完全不通的國家去做這樣的事情。
各位有想過這些細節,對一個新創的電商公司有多重要嗎?基本上這些細節是可以直接左右一間新創公司的生死。
可是對台灣來說, 這就是我們的地利:
1. 語言通,溝通完全不是問題
2. 大陸很多產品展,直接飛過去看、找產品,直接進一票進來測試,成本運費都不太高
3. 工廠產品製造好,直接飛過去驗貨,不好直接拒收重做。
在台灣創業,你可以直接把你的風險用最少的錢跟精力降到最低。這邊 [ 創業環境 ] 可能不好,但是光這邊的地利跟先天條件, 就打趴了半個世界。
風險控管,不就是創業起步最重要的嗎?
再來是第一批使用者的獲得:
服務型創業也好,電商創業也好,等你產品好了系統蓋好了,你要做的就是獲得第一批使用者跟開始找人買你的產品。
我們今天是創業,不是開課,開課很簡單,舉個手旗子搖一搖,課就滿了。可是創業不一樣,我們要做的是把我們創造出來的產品 / 服務,送到每個需要的使用者手上,我們要做的是征服世界。 #World_Domination
第一批產品 / 服務出來時,最難的是什麼?找出你的產品 / 服務客戶群輪廓。這時候你要下廣告,用廣告來換取數據資料,要知道到底哪些人會買單你的產品跟服務。你要執行的是 AARRR 裡面的 A:Acquisition #Growth_Hacking
給各位一點廣告費上的細節好了,東南亞的廣告費是台灣的一半,歐美的廣告費是台灣的 2.5 倍到 3 倍。
台灣起步、產品 / 服務輪廓、客戶群都抓定了,再去擴散到其他東南亞國家,最後再以優化好的廣告、網站跟穩固的基礎去打歐美。或許民俗風情會有所不同,但是基本上會用同樣產品跟服務的客戶群差異不會太大。
各位知道這樣走,可以為剛創業的你,省下多少錢嗎?
今天我沒有家財萬貫、沒有天使投資,我是一步一腳印的走,我只能走精實創業路線,台灣蓋了兩間公司,台灣的環境跟廣告費讓我覺得資金上真的完全不是太大問題,因為風險可以沈穩控管, 人才 CP 值高,廣告費便宜讓新公司容易獲利。
對於懂中文的你跟我, 在這塊寶島上佔盡了這邊的天時地利人和, 你真的覺得還有比台灣更好的創業地方嗎?
可能矽谷吧, 如果你的目標是加入別人的創業團隊或是你有龐大的資金想要拉攏第一線的人才.
========== 分隔線 ==========
很多人也跟我說他們看了那篇文其實很有感,我也很清楚為什麼,因為反映的都不是創業家,都是上班族。他們在上班時,公司的制度跟環境造就了員工們的鬥爭與環境的低迷。
但是一間公司的環境制度好壞,決定於公司的執行群,當公司環境如此時,執行群真的該好好檢討問題在哪裡。人家來你公司上班不過就要兩樣東西,金錢或是舞台,當你的公司兩樣都無法滿足時,你就會有滿山滿谷的問題。
但是,公司制度環境不好,不代表創業環境不好啊,兩者不能同日而語,這到底有什麼好比的?我只能說,如果你在一間很糟糕的公司上班,然後你有創業的打算,請你好好看清楚你上面的執行者是什麼樣的人,以後不要變得跟他們一樣就對了。
希望這篇文有徹底的讓各位知道台灣創業環境的優勢到底在哪裡,給大家帶來些正面的希望與能量。至於這邊創業的劣勢,當然有,但是沒有一樣是沒辦法克服的,所以我就不寫了,各位創業時可以自己去摸索。因為都不會是致命傷,可能會讓你小跌倒,但是小跌倒是 ok 的,因為畢竟跌倒後再爬起來時學到的東西最實在。
(本文轉自作者 Tony Tsai 臉書,原文略有刪減,欲詳全文請至原作者臉書,圖片來源:,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