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

群眾募資的概念在近幾年來日漸火熱,從 2009 年開始,全球群募案件總計達 135 萬件,累積募資金額 1738 億。而台灣雖然從 2011 年才逐漸開始發展群眾募資,但也逐漸發展出具有在地特色的群募風格:看似小國小民,但卻有 13 家定位各異的群眾募資平台,全球密度最高;也是全世界唯一可以用便利商店付款贊助的地方;以網路使用習慣人數而言,平均每 50 人就有人曾贊助過群募專案。

  •  回首來時路,群眾募資在台灣:2011年 -2015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_fQlUtoUqU[/youtube]

 群眾募資的台灣經驗,可追溯至 2011 年調查報導募資平台「WeReport」成立。受美國新聞類群眾資助平台的創始者《Spot.us》 所啟發,希望能以群眾募資身分,為調查報導提供金援及新聞獨立自主性,同時也是亞洲第一個非營利調查報導產製平台。同年紀錄片《Design& Thinking》記錄片也在 Kickstart 集資成功。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DTrOEF83mQ[/youtube]

2012 年,嘖嘖、FlyingV、Limitstyle 等募資平台也相繼成立,起跑的募資案例類別大致在設計、公益、藝文領域:如《稻田裡的餐桌》,以及台灣第一個群募金額破百萬的《Ch+u 超電能飛行腕錶》。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35HDZVrwt8[/youtube]

2013 年,群募被用於為具實驗型質中小型活動募集資金,如畢製影片《為什麼外國背包客不來台灣》、路跑活動《殭屍路跑》與《太白粉路跑》。在這年由 FlyingV 所募資的《福山部落:方舟計畫》,創下單一募資金額達 400 萬的記錄。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LQdF43Sqoc[/youtube]

社會運動風起雲湧的 2014 年,太陽花學運、反核運動與割闌尾計畫,不僅聚集了群眾,也為群募帶來新的嘗試與題材:公民運動與政治議題。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L35oJaggEk[/youtube]

2015 年,群眾募資對台灣已不再是陌生的名詞。群眾募資已成為創新團隊行銷與募資的選擇之一,也有許多產品型專案開始嘗試國際平台與獨立集資。這一年,台灣有 978 個團隊,其中有 501 件專案成功,類別涵蓋科技、遊戲動畫、藝文、設計與公益,如創下字型設計專案最高紀錄 2600 萬的《金萱》與用動畫呈現台灣史的《台灣吧》。然而,部分群眾募資活動也出現爭議,包括台大學生募資登山爭議,以及 Catfi 無法出貨等問題。

  • 數據會說話:這四年群眾募資在台灣呈現何種趨勢?

cf1

cf2

cf3

cf4

cf5

cf6

cf7

  • 下一步呢?群眾募資的四大趨勢

 產品專案走向國際,議題專案深耕境內:

cf8

台灣團隊在國外平台發起專案幾乎為科技與設計類別,未來可由這兩類專案扮演領頭羊角色,讓台灣登上國際舞台,而國內議題專案則持續在地發展。而在國外成功的團隊,在國內會以獨立集資方式預購。

集資工具多樣化,獨立集資成為風潮:

cf9

如 ARRC 前瞻火箭、月亮杯等群募專案,在台灣便採納獨立集資模式。雖然需要自行負擔流量與工程技術,但也能客制化頁面、沒有時間限制、有效利用贊助名單,以及免除平台手續費等優點。但獨立集資興起,也間接使國內集資平台成長趨緩。

產業鏈成熟,周邊服務陸續出現:

如國外有專業廣告社群服務、影片製作團隊,台灣也出現顧問公司《貝殼放大》,透過對於群募案例的說明與包裝,以增加募資成功機率。
cf10

集資爭議浮現,需要更多對應機制:

業者會了保護贊助者權益,提供無法出貨險、第三方認證與分期撥款等避險機制。透過面對與解決問題,使群眾募資不管是作為產業或是新服務,都能更為健全。

(本圖文資料來源:台灣群眾集資報告 2011-2015 回顧 &2016 產業分析,報告製作團隊/群募觀點 CrowdWatch,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