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不能拍照的手機大概是稀有動物了,主流的相機拍照也早已不再用底片。這一切都肇因於數位相機的發明。而發明數位相機的背後則有一群絕不放棄的日本工程師。

民國八十一年,國內首次有公司引進了柯達的高級無底片電子相機,定價在五、六十萬台幣,光是「影像傳送設備」就高達廿萬,要印出相片來,還得透過一百萬台幣的「數位熱感式彩色照片機」。

如果數位相機持續這樣高不可攀,則至今仍僅停留在商業用途,知者寥寥,不也是極有可能的事情?

打破這個局面的,是一群在八〇年代、紙醉金迷的泡沫經濟時期,仍孜孜矻矻鑽研的日本工程師們。

超日本年輕工程師,勇敢「自薦」打造數位相機

1978 年,末高弘之加入 CASIO,成為新進技術師的一員,時年廿二歲。但在此之前,末高即把「製器利用」視為人生第一等偉業。他進入 CASIO 這麼一個技術導向,又相對年輕的公司,可謂得其所哉,足以一展抱負。

末高進入公司未久,即被分派到「電子錶」部門。由於工作性質剛好符合了末高的脾胃,從早到晚,末高埋首實驗室中,不以為苦。其本人自謂:「連我都分不清自己是在工作還是在遊戲」。正因為抱著「樂在工作」的精神,末高對於尚在試作階段的製品,新奇想法不斷湧現。

「電子照相機」發軔於 1981 年。當年 SONY 首度推出了「以 CCD 紀錄靜態影像」的「電子照相機」試作機。這個實驗性的製品一推出,立刻引來了注目的眼光。

照相機要裝膠捲、要沖洗顯像、還要擔心拍不好,「電子照相機」的誕生,一舉把照相技術推向另一個里程碑。「電子照相機」初露頭角,甚至讓膠卷製造廠商憂心忡忡,唯恐未來市場不保。

但時代潮流總是無法抵擋,甚至可說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不論是從便利消費者的觀點來看、或是攝影業界的需求來看,「電子照相機」都是眾人期盼下的商品。現在,既然已經開始,就絕無停滯不前的道理。

末高參加過幾次電子大廠聯合舉辦的「電子靜態影像照相機座談會」,從座談會中,末高已能感受到各家廠商對於電子照相機的未來毫無疑問:只要問世,必然熱銷,絕無不熱銷的道理。

他直接找上 CASIO 開發部門的負責人,求他讓末高擔任電子照相機的開發。當年的 CASIO,公司職員平均年紀只有卅歲,是個相當年輕的公司,下情上達極為通暢,公司重要幹部也樂於傾聽下屬的意見。

末高行為看似衝動,其實是深思熟慮甚久。而對於 CASIO 而言,這就像日語所謂的「ダメ元」,即「輸了大不了回到原點」,CASIO 目前仍是一個電子業的小巨人,沒甚麼不能放手一試的。

1985 年,CASIO 研發部門的「K 專案」正式啟動。「K」取自著德文「Kamera(照相機)」,廿九歲的末高榮任課長,並獲得了二億日圓的預算。CASIO 對於年輕人破格提拔、用之不疑,足見其企業文化之開放。

畢竟當年為 CASIO 在計算機領域上開疆闢土的,正是一群年輕人。年輕員工早以實績證明,他們不曾辜負 CASIO 的期待。全公司也把希望寄託在「K 專案」上。1986 年 12 月,CASIO 召開記者會,亮出了底牌:「明年 6 月推出個人用電子照相機,產品編號 VS-101」。

鎩羽而歸,卻沒有澆熄製作「照相機」的熱情

VS-101 作為第一款個人用電子照相機,定價設在 10 萬多日幣,這價格本身即足以震撼業界。但記者會上的展示機,卻讓會場 CASIO 的人員顏面盡失。這是個完成度相當低的機器,直到新聞發布前一天,「K 專案」成員仍在徹夜調整、除錯。端到記者會上時,毫不意外地,VS-101 硬是不聽使喚,動不了就是動不了。

這個讓 CASIO 顏面盡失的記者會,似乎也預告了這台機器未來的命運。1987 年 11 月,VS-101 總算上市,其他共七家競爭大廠為了不失時機,也一起推出自家的「電子照相機」產品。

VS-101 定價在 12 萬 8000 圓,價格最低,賣相理應最好。公司一口氣做出了兩萬台,預計銷售額該在廿五億日圓。但上市過後的兩個月,末高接到業績報告,不禁大失所望。業績報告顯示:哪怕歷經「年終獎金季」與「耶誕節」兩個傳統熱季,VS-101 的銷售量始終低迷不振。

12728929_1071389009579800_8005188143309725009_n

(CASIO 第一款「電子照相機」VS-101)

VS-101 遇到了甚麼問題?原來,就在 VS-101 推出的同時,SONY 推出了一款殺手級商品:個人用 V8 攝影機。大小與 VS-101 差不多,價格也相差不遠。

VS-101 只能拍攝靜止畫面,V8 攝影機攝製影片兼拍靜止畫面;VS-101 要接在電視機上顯像,V8 攝影機接在電視上影音俱全。大敵當前,連 CASIO 的業務也知大勢已去,一句話:有了 V8 攝影機,一般消費者買你的「電子照相機」做甚麼用?

就這樣,CASIO 兩萬台「電子照相機」,留著一萬六千台庫存,無處消化。「K 專案」解散,當時末高年僅卅三歲,卻早早淪為敗軍之將,被分發到「研究開發本部第一應用研究部室長」,頭銜很長,卻與他成日夢想的「把新奇想法商品化」無關,只是個閒職。

這個「研究開發本部第一應用研究部」同樣是甚麼目標也沒有。沒人期待他們做甚麼,他們做甚麼也沒人關心。

就這樣,投閒置散,無所事事兩個月後,有一天,從一開始就跟末高一起打拼的川上悅郎突發奇想地對末高說:「只要我們這些人都在,就搞得起來!」川上儘管沒說破,但末高心知肚明。這幾個員工雖然被公司冷凍,但還是有個共同的開發夢:開發出一件真的能造福人群的商品。哪怕一生就此一件也行。

比較起其他人,曾在照相機製造廠待過的川上,連公司倒閉都遇過,再壞的事情都經歷了,這次「K 專案」儘管失敗,但公司畢竟仍健在,他仍有揮灑的舞台。正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堅持「製器利用」,眾志成城

VS-101 自從失敗以來,「照相機」三字在 CASIO 公司內成了「禁語」,製造照相機別說是實行,連提都不能提。就在此時,末高的直屬上司,「第一應用研究部長」松崗毅開口了:「你們若是真的還想研究電子照相機,那就試試看吧。」

有了上司和下屬的鼓勵,末高重燃起信心。「K 專案」成員被公司冷凍起來,一群人有著不見天日的挫折感,但全員卻深信自己執著的「電子照相機」,絕非「不見天日」的產品。就這樣,自松崗毅以下,幾名技術人員再度奮起,開展了一個不為人知的反攻計畫。

須知所謂「電子照相機」,就是與 V8 類似,將影像用電磁方式記錄起來。這種紀錄方式經過多次備份,必然會劣化;「數位照相機」則純粹紀錄數據資料,再傳抄一百遍也不會走樣。當今「數位相機」成了理所當然的存在,大概沒人會注意到照相機進化成「數位相機」之前,曾經有過這麼一段非驢非馬的「電子照相機」時期。

照相以電磁紀錄的結果,除了會劣化,還會因為紀錄媒體需要馬達、磁碟片,無法小型化。這樣的「電子照相機」,勢必與 V8 的尺寸不相上下。試問:當你的照相機產品售價與 V8 不相上下、尺寸不相上下,功能卻又只能照相,比起 V8 差了一大截,這樣的商品受消費者冷落,一點都不冤枉。

因此「電子照相機」的數位化,成了非走不可的一條路。數位化的「電子照相機」,可以把照相數據資料儲存在內建的記憶體裡,達成小型化之外,畫質又無劣化之虞,「電子照相機」想要打開一條生路,這就是生路。

末高等人確立了發展方向,但不敢向公司要預算,末高只好自己到外頭市場找便宜零件,一個一個用電銲接起來。就在此時,有一天,一名工程師找到了末高,說:「數位相機一定能打開市場,我們絕非被世界遺忘,我們遲早會席捲全世界!」這是來自東芝的大川。

同時,另一名其他公司的技術人員也找上了末高,道:「美國網際網路成長很快,把握時機開發數位相機,到時一定能有爆發性的突破!」這是來自日立的鮎澤。

為何這些來自不同公司的技術人員,會如此惺惺相惜,鼓舞打氣?原來東芝與日立也和 CASIO 一般,都曾是 V8 攝影機的手下敗將,做出的照相機賣不出去,打了敗仗的技術人員被公司冷落到一旁。這些人抱定決心,即便公司反對,憑自己的力量也一定要把「數位相機」做出,眾志成城,突破公司藩籬。

「個人用數位相機」儘管不能浮出檯面,但已悄悄成為 CASIO 公司內外關注的焦點。CASIO 公司裡,暗地支援末高的人不斷湧現。

一個原屬「K 專案」成員、專案解散後被分發到電子筆記本開發部門的技術人員,和一名負責實裝設計的技師,都申請調到末高麾下。

有了這些成員的加入,末高的小組士氣高漲。末高開發相機所需要購買的零件,在報銷單上無法填寫「照相機開發用」,負責事務的村上也暗中協助,把報銷單上的名目改成「影像處理研究」。

改良缺點同時卻創造了全新的發明

就在公司基層員工傾全力支持之下,1991 年,試作機有了個雛形。與當初設想的「小型化」目標差了十萬八千里。零件是七拼八湊而成,數位相機的尺寸不斷膨脹,成了一個重達三公斤的大「便當盒」,比起當年的傷心之作 VS-101 還要來得大。

為了驅動它,另外還得接個更重的電池。更要命的是:電源一開就熱,照相機內直奔攝氏八十度,不關機不行。這是個身軀特臃腫、機體特沉重,一升溫就不停歇的照相機。

「小型化」不是全無辦法,用上「大型積體電路」即可。但沒錢的話,這就是痴人說夢。溫度問題,裝個電扇或可解決,但電扇得裝在哪?末高把腦筋動到了「觀景器」。把觀景器拆了,安個電扇。沒了觀景器的照相機,只好外接液晶顯示器來顯像。這樣,不靠「觀景器」,起碼還能確認標的物的顯像。

這個勉強拚湊出來的數位相機,被末高小組成員們拿到附近公園測試。透過液晶顯示器,被照的人立刻就能確認照相成果。這可是傳統相機所不曾有的樂趣。更重要的是:這個前所未有的「設計」,激發出了新想法。

原來,之前無論是「電子照相機」或「數位相機」,都得事後接上「電視機」才能確認影像。當下就能看到攝影成果的照相機無疑是創舉。可見,「立拍即得」的數位相機在當時是個多麼先端的概念。

末高振奮了!有液晶顯示的數位相機,是個新概念商品。只要再把照相機變小,這商品沒有賣不好的道理。照相機小型化,需要「大型積體電路」,「大型積體電路」的開發,需要兩千萬日圓。把這個想法訴諸公司高層,得到財務援助,就能水到渠成…。

但是,這世間沒有那麼便宜的事。當初,VS-101 也是在末高信心滿滿,又眾人寄予厚望之下,開發出來的商品,最終卻遭到慘敗。現在再開口要錢,開發另一個「信心十足」的商品,拿甚麼說服人呢?

這時,始終協助末高開拓市場的「商品企劃部門」一名名叫中山的業務幫末高想出了一個辦法:中山將出席商品審議會,討論新商品。屆時,中山會代為向老闆們提案,說明末高開發了一個新商品,不強調「照相機」,乾脆說是「備忘器」,能記錄聲音影像的備忘器。這大概就行得通了。

可惜的是,中山的巧心安排,沒逃過會議上老闆們的法眼。出自 VS-101 敗將末高的製品,不消說,仍是一個照相機,這不是換個名稱就能掩人耳目的。眾人反對的理由還有其他:當時,市面上的攝影機已經小型到與護照尺寸無異,富士通的「一次性」相機也出現了,畫質遠比數位相機好。

數位相機已無勝算。再加上此時已是泡沫經濟破滅的 1990 年代,各家公司力保不出現赤字已是竭盡所能,無餘力冒險涉足新的領域。

末高得到消息,知道「數位相機」夢畢竟是泡影,從此打消念頭,在公司從事「掃描儀」之類傳統商品的開發,一切回歸平淡。

堅持下去,機會有一天就是你的

但中山沒死心。他突然注意到 CASIO 一款賣得不好的「掌上型電視」,CV-1。這個電視有著 1.4 吋的顯示器,香菸盒大小,信號好時勉強能看節目,信號不好時則根本看不了。作為電視機,這是個毫無出彩之處的產品。

「讓這電視機能照相,總可以吧?」中山仁念頭一轉,一個新商品就此醞釀出來。CV-1 既然不好賣,照相機又不能賣,拿一個不能賣的,幫一個不好賣的,豈不順便?

中山話雖如此,但他畢竟是業務出身,深知「數位相機」遠比甚麼「能照相的電視機」有未來。所謂「能照相的電視機」,無非就是一個幌子,讓他在商品審議會上得以避談「照相機」這個禁語。中山最終還是想幫末高,不計手段,早日將數位相機推出市場。

1992 年 12 月,距離上次「備忘器」被否決已隔一年,CASIO 再度召開年度商品審議會。中山帶著末高,一個被公司冷凍多時的工程師,親臨會場,說明他的「照相電視機」。

「我們這款小型電視機,有必要和其他公司區別,我建議附帶一個照相功能。」

中山戒慎恐懼地說出他的新商品,並強調「照相機」純粹只是「附帶」。會場推出了試作品。中山小心翼翼地展示著這台「照相電視機」,邊說明邊操作,自始至終只說著這台「電視機」的長處,關於「照相機」的說明,則是一字未提。

社長樫尾和雄很清楚:末高與中山其實還是想做照相機,他再了解不過。

「挺有趣的。做做看嘛!」

這是一句兩人期待已久的天籟!樫尾繼續說:「當初電子照相機沒做好,不能只怪技術人員。最該負責的,還是我們這些高層。在現在不景氣的時候,我們最需要公司員工的幹勁。東西賣不好就算了,如何吸取失敗的經驗,作為下次成功的起點,這才是最重要的課題。

有了社長這句話,CASIO 重啟「照相電視機」開發專案:「RS-20 專案」。末高念茲在茲的「大型積體電路」開發,也有了預算。專案成員不再掩人耳目地作,而是抬頭挺胸地為公司接受下一個新挑戰。

迎接個人電腦發展趨勢,新產品終於找到定位

就這樣,「大型積體電路」開發出來,鏡頭也儘量縮小,照相機再無之前發熱的問題,只是向老闆們說明商品時,仍以「電視機」為主,「照相機」為輔,就連展示製品也得把「液晶顯示器」朝前,「照相機鏡頭」朝後。但問題來了:當時,小型電視機定價不過三萬日幣,這台因為多帶了照相功能,定價到五萬。可是,要怎麼證明它真有這多出來的兩萬價值?

打開僵局的,是一位叫倉橋的同仁。根據末高的說法,倉橋就是他的電腦老師。當年個人電腦普及率尚不到一成,倉橋即一口認定:「在電腦上看照片的時代已經來臨。你們的照相機理當裝一個電腦接口。」

末高把倉橋的話聽進去了。照相機因此多出了電腦接口。1993 年 12 月,這台「照相電視機」總算完成。但同時的小型電視機已經陷入了價格大戰,以「電視機」賣出,五萬的高價無異送死。

末高與中山在重要幹部會議中聯袂陳情,希望公司正式以「照相機」為訴求,決一死戰。

社長樫尾問道:「和攝影機以及一次性照相機相比,你們勝算如何?」

末高答道:「我們的照相機能接電腦。光這一點就有足夠的勝算!」

會議室一片沉寂。未久,樫尾開口了:「好吧,電視機功能拿掉!」

就這樣,編號 QV-10、正式名稱為「數位相機」的商品問世了。業務們將商品拿去各大電器行詢問上架可能,反應卻相當冷淡:「這畫質哪能稱作照相機?」「這價錢比一次性相機還貴」「除了電腦宅男,誰會感興趣?」

結果,表明願意販賣 QV-10 的電器行,僅僅一家。

(Casio QV-10)

1994 年 11 月 14 日,為 QV-10 舉行的記者招待會,同樣冷清。沒有公司高層的會場演說,沒有試作機的展示,沒有業務支援,沒有行銷預算,甚至連廣告也從缺。A4 大小的宣傳單發給在場記者就算了事。只是,末高卻對這台機器充滿信心。他把賭注押在兩個月後,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辦的「消費電子產品展」。

1995 年 1 月 6 日,他帶著部屬尾家飛往拉斯維加斯,在「消費電子產品展」,堂堂 CASIO 公司只佔了一張小桌子。但對末高而言,這已足夠。他和尾家兩人,英語都不靈光,只能出奇制勝。兩人把一台個人電腦放在桌上,對著經過的買家,任意拍下照片。按下快門的當下,經過的人難免不自在,但當他們看到照相機的液晶螢幕上同時出現了自己的臉孔時,無不露出驚喜的表情。

人群圍著末高的攤位,越來越多,最後,當大家看到末高把照相機接上電腦,照片出現在電腦畫面上時,眾人響起了熱烈的掌聲:「Great!」「這要賣多少錢?」「有多少台可以賣給我們?」

詢問一個接著一個。美國是個人電腦大國,當時的美國已經達到每兩人就有一台電腦的普及率。這個與電腦巧妙結合的數位相機自然吸引了美國消費者的眼光。訪問、專欄,接踵而來,就連美國三大電視網也不約而同地報導 QV-10,視其為「革命性的產品」。

1995 年 3 月 10 日,QV-10 在日本首賣,得到了空前的成功,在各家電器行幾乎開門營業的同時就被搶購一空。同年,Windows95 上市,促成個人電腦的爆發性成長,也進一步刺激了 QV-10 的業績。當初只計畫生產 500 台的 QV-10,生產線全開,一年即多生產了 400 倍,達到 20 萬台。QV-10 成了 1995 年度最受矚目的商品。

關於 QV-10,日本微軟公司的董事長古川亨這麼說過:「以往,如 printer 這類的周邊機器,都是因為有了電腦,這才讓人想買;當我看到 QV-10 時,我卻有另一種感覺:這是第一次有了周邊機器,才有了電腦。」

1996 年 1 月,CASIO 將「社長獎」頒給了末高等人,讚許他們不屈不撓的努力,最終開花結果。把數位相機真正普及到一般消費者手上,QV-10 的誕生,功不可沒。那年,我日本留學完畢,整裝回國,與台灣老同學們興奮地說著日本正在發生的「偉大影像革命」,聽者漫應之,不知我的興奮由何而來。對於習慣膠卷相機的人們而言,這是個超前甚遠的產品,只有對時代脈動有著敏銳嗅覺、又有著使命感的人,才能引領我們突破現有窠臼,翻開時代的新頁

在泡沫經濟時期,末高等人不曾忘卻初衷、迷失方向,正是他們的堅持,翻開了時代的新頁。我們如今人手一台物美價廉的數位相機,就是來自他們始終如一的執著。

——

(本文經 作家老侯 授權轉載編輯自其 Facebook;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延伸閱讀

面對逆境永不放棄,想當成功創業家 Uber CEO 告訴你八大必備冠軍思維
一個已經破產的科技公司,如果員工不放棄會發生什麼事?
一段從白日夢到白手起家的創業故事:相信自己,做就對了
創業成功之後呢?Ruby on Rails 發明人真情告白「一夜暴富後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