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ckstarter 在推動許多創業者的同時也讓許多群眾失望、感到受騙。在這件金額如此巨大的集資案失敗之後,Kickstarter 也聘請了一位獨立記者 Mark Harris 親身採訪 Zano 創辦人 Ivan Reedman 以還原事件的來龍去脈,除了藉以判斷 Zano 究竟是詐騙還是無能之外,也探討 Kickstarter 將來可以如何改進,同時也給將來想要尋求群眾集資的發起人一個借鏡。

前些日子,最富盛名的集資網站 Kickstarter 方才歡慶不到七年的時間,成功案件已突破十萬件、金額超過六百億台幣。Kickstarter 成為許多新點子的搖籃,例如 Oculus Rift。但同時,一項集資時打破歐洲最大金額紀錄的案件「無人機 Zano」卻在短短一年之內宣告破產進入清算程序。

  • 事件始末:一個遠超於自身能力的新點子

Zano 發起人 Ivan Reedman 於 2014 年末將這個產品放到 Kickstarter 上以作為行銷和獲得關注,隨即在當年的 CES 展出。現場雖未試飛,但 Engadget 仍從兩萬多件產品中將 Zano 選為展場內最佳機器人。Engadget 總編輯 Michael Gorman 說他看上的是產品的創新、設計、市場潛力以及機能性,產品本身的性能、運作是否正常不是他的首要考量

不過有著這項獎項的加持,Kickstarter 上的金額也節節攀升,直到 2015 年 1 月 8 號集資案結束,共得到兩百三十多萬英鎊,並且在月底,將近兩百一十萬英鎊的贊助金額就直接匯入 Zano 公司 Torquing 的帳戶,伴隨而來的是有 12,075 台 Zano 要出貨。不過 Kickstarter 未提供任何關於出貨及生產的指導與建議,能否準時出貨成為公司最棘手的問題。

為了因應大量的訂單,公司決定省略量產的前置作業,不製作樣本模型,直接進入生產。同時 Ivan 又將資金投入更大的生產規模,但無人機重要的零件─螺旋槳卻無法達到宣稱的飛行效果。不過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從 paypal 取得來自 Zano 官網的預購款項,Ivan 仍舊在九月底時將首批產品交付給於官網預購的顧客。此舉令在 Kickstarter 上贊助的人火冒三丈。

還沒能來得及應付 Kickstarter 上的眾怒,paypal 上的資金隨著收到產品的使用者對產品品質、性能的失望,轉變成退還貨款的要求。而公司親上火線解釋卻因為回應不當,團隊也無法解決問題而無疑是在火上加油。燒光了錢又失去支持,眾多打擊之下,11 月初 Ivan 離開了公司,群龍無首的團隊隨即解散。月底 Kickstarter 禁止 Zano 專案發起人再上平台集資。

  • Kickstarter 對此有什麼反應?

Mark Harris 訪問了 Kickstarter 的創辦人暨執行長 Yancey Strickler,其表示「Kickstarter 也賭上了這個平台的聲譽。」即使有問題的產品平台可以將它下架,但面對巨額的贊助金,Yancey Strickler 也承認「對於巨額的專案並沒有特別應對程序。」下架程序只是讓贊助者發現一些問題,然後找上平台,於是平台才會介入。同時,Mark Harris 也詢問平台是否能幫助類似 Zano 這樣的新手專案發起人提供合適的營運所需的資訊。Yancey Strickler 則表示「有在考慮建構一個資訊平台」。而被問到退款相關事宜時,Yancey Strickler 則沒有明確的回覆,並且反對 Mark Harris 提到的提撥部分集資到的金額做為退款基金用。

  • 在一場集資遊戲中各方角色可以做什麼?

Mark Harris 建議集資平台避免自己被群眾視為購物網站,就更應該要在介面上和各大購物網站有所差異,也要對於自己免責的程度清楚詳盡的標明。同時,Mark Harris 也希望一份專案的回報系統能有所改善,從整個系統流程到回報按鈕的設計都應更加群眾導向、更加嚴格,甚至設立一定的金額門檻,當集資金額超過該門檻後便發動特別機制等等。

簡而言之,Mark Harris 希望平台能夠更多負一點監督的責任並更加清楚自己在這場媒合遊戲中的定位。同時,Mark Harris 提到一點我覺得非常特別,他說除了平台自己加強監督機制之外,或許還能成立外部的監督機制。例如請相類似產品的成功發起人擔任指導團隊,以協助新手上路的發起人妥善的運作以及適時修改或許過於天馬行空的點子。這點如果能夠正向發展,我想不管對於集資平台或者是科技發展都有很大的助力,除了新的發起人可以從前輩身上獲得經驗之外,平台也可以得到更有保障的監督機制,群眾也可以更加的放心。而兩個相類似的團隊在討論的過程中或許也能碰撞出新的火花。

不能免俗的,Mark Harris 也同樣希望專案發起人能夠審慎評估自身經營能力,同時更加誠實、透明的揭露產品的進程;而群眾也應提升自身評斷一項新產品還有蒐集相關資訊的能力,並且要完全了解到這並不是在「預購」一樣產品。

我想起我也贊助了 Kickstarter 上的一個茶杯,而它至今已經比預定出貨日期晚了四個月。雖然團隊有所解釋並且也都有所更新,但延遲的感覺就是會令人一點一點失去耐心和信心。我也知道我當時並沒有多加了解這個團隊和這項產品,純粹是覺得這產品從外型到「宣稱」的功能都很吸引我,想想金額也不大卡就刷下去了。卻連這團隊只是美國的一群商學院學生都是事後看底下的評論才知道

不過要不是他們的專案放在 Kickstarter 上,我也不敢如此輕易的決定贊助。表示對於一開始接觸集資產品的人,對於平台的信任甚至會超過對於團隊的了解。希望平台可以好好的回應這樣的信任基礎,更加精進他們的機制。最後也希望我的茶杯順利出貨啦!

(資料來源:Kickstarter;圖片來源:Kickstarter;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