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評台灣:走不出過往成功光環,台灣老齡科技產業變慘業

紐約時報在 2016 年 1 月 14 日刊出一篇名為「在台灣,只求安逸的求生意志阻礙科技發展」的評論文章,文章中一針見血地指出台灣龍頭科技產業只想偏安,不敢大步創新轉型的怕事心態,其實是阻擋台灣科技產業繼續發展下去的最大阻礙。

文中總結台灣科技產業兩大毛病:傳統電子廠轉型力道不足、台灣新創動能也不夠,讓台灣在過去硬體黃金年代的光榮無法延續下去。

紐時本篇文章訪問 AppWorks 創辦人林之晨、哈佛商學院學者 Willy Shih 等不同產業人士、學者專家,並且從國外媒體的角度,總結出台灣科技產業的症頭:

台灣科技產業心態普遍保守,並且人才斷層明顯。當美國矽谷充滿著 31 歲 Mark Zuckerberg 的臉書創辦人、中國 44 歲的騰訊創辦人馬化騰,帶領整個產業進化之時,台灣的科技代表人物是 84 歲的張忠謀。而且產業的類別也可以看出不同,臉書、騰訊講求的為網路、軟體、數據服務,但是支撐台灣科技業的仍為硬體業。

大廠轉型太慢也是一個致命傷。台灣科技品牌也不敢投資塑造品牌、設計、行銷,形成一種「偏安的心態」,使其在國際舞台上也逐漸落寞,與對手拉開差距。HTC 在硬體生產成功後,未能及早塑造品牌、Acer 沒能跟上行動裝置時代。過去 HTC、Acer 都曾在美國市場佔有重要地,但是現在只能固守一角,垂死掙扎。從 2015 年後,可見 HTC、Acer 等廠商的出口都在下跌、股價腰斬,甚至嚴重到影響台灣經濟表現。

此外,政策面也某種程度影響科技產業發展馬英九總統過去親中開放政策,就讓中國更有機會去扶植相同產業競爭,讓台廠無法敵過中國價格、生產量的比拼,例如 LED、太陽能產業。紐時指出,接下來民進黨籍總統候選人蔡英文最有可能當上下一任總統,蔡英文所提出的科技政策,也就對於台灣科技產業的未來轉向,有著關鍵影響。

台灣的新創能量雖然正在萌芽但是規模仍小,更因為政府法規限制過多,無法讓年輕人放心的去發展。即使創業,無法 dream big、勇於冒險、市場視野過小也是一大致命點。立法人士對於創新產業的認知不足,更是阻礙了未來年輕人創業的空間。

林之晨看現今台灣科技產業,就像是「在鐵達尼號上面看到冰山,但是卻無法即時轉向船舵」。這種眼看著沈船卻無力回天的焦急心態,卻無法傳遞給產業中的每個人,想必正是台灣的一個警訊。

(資料來源:nytimes,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合作夥伴不在此限)

——

延伸閱讀

台灣硬體大廠投資新創:創新老大哥台積電沒動作,鴻海倒是有模有樣
只要你的 Mac 有鍵盤,這 4 組超方便快捷鍵都必須記!
【台灣硬體廠轉型省思】中國工廠擺脫代工命運,靠自問三問題:做什麼、誰來做、怎麼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