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捷安
「死瞌自己,愉悅大家,這就是我的,羅輯思維。」
「我是谷阿莫,今天說一個 xxxxxx 的故事。」
「How is it going bros? My name is Pewdiepie!」
聽到這三句話,感到熟悉嗎?也許你已耳熟能詳,也許你首次聽聞。這三句開場白,來自當下網路上正流行的三個自媒體。我們不妨瀏覽一番,看看他們有甚麼名堂:
- 幫你讀書:羅輯思維
前央視財經節目的主持人羅振宇,錄製了他的讀書心得與見解,每週談論一個主題。領域跨越政治、經濟、文化、科學種種議題。
格局恢宏,比你所知道的一般中國大陸人還要有種;撰稿精心,說得比你讀得還有趣;寓意深遠,闡揚的課題內容相當有料。羅胖 (羅振宇自稱) 此君的節目羅輯思維,不僅達到他自稱的「有種、有趣、有料」,更藉製作這個節目,將他鼓吹迎接網路時代浪潮的信仰,同時以言語行動付諸實踐,讓你知道。讀歷史讀政治讀經濟讀科普,若想要能釐清脈絡得其扼要,可能需要連續投入好幾個小時。聽羅胖「說」書,不用一個小時就夠了。
- 幫你看電影:谷阿莫
簡化設定細節、剪取電影片段、快速敘述劇情,配以戲謔性的吐槽與觀後心得,這就是谷阿莫。他的觀點與陳述方法,受到巨大的歡迎,也確實有具啟發性與發揮新意的地方。
當你看到網路影片的標題,宣稱可以在幾分鐘內讓你欣賞到 1-3 個小時的電影劇情及精彩鏡頭畫面…… 那輕輕的點擊所能帶來的娛樂效果與投資效益,實在很難令人抵擋!雖然社會輿論對這樣的作法褒貶不一,但他這樣自成一格創造內容的風格模式,也已成為使他作品成功的一種獨特魅力。
打電玩本身就是一件娛樂活動,但是 Pewdiepie 這個人甚至證明了「觀賞別人打電玩,也是一個有趣的娛樂。」Pewdiepie 將自己打電玩的過程錄下來,真實呈現他遊玩時的當下反應與玩後感想。佐以他實境秀般的後製,他的影片頻道成為 Youtube 訂閱數的世界第一名 (本文寫成時為四千一百萬名訂閱戶),收入上看年薪 750 萬美元。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3-wLFUnA-0[/youtube]
- 都點選訂閱了嗎?
這些自媒體人物,就好比是古時候的報社記者、廣播主持、電視製作,只不過他們是更懂得利用科技的衍生代,也因此越過了許多門檻障礙,取得了或大或小的成功。
在今天的網路社群世界裡,他們更像是一群演藝人員。他們塑造形象、表現特色、分享已消化過的內容,用更光線更亮麗更便捷的方式,將這些有意思的資訊,送到我們手上的裝置上呈現。
– 沒時間讀書但想吸收知識,看羅輯思維,快速吸收精華。
– 沒空看電影但想跟上話題,看谷阿莫,劇情快速搞定。
– 渴望品嘗享受各類電玩但不想投入時間精力,看 Pewdiepie,進入虛擬實境、體驗幻想世界裡的闖關娛樂。
依靠這些自媒體頻道,甚至可能比我們自己去學習去體驗來得更豐富有味。他們已為你將一道道書本、電影、電玩的材料烹調好,加味加料,濃縮提煉,用湯匙分好份量,一次次送進你嘴裡。只要點擊下去,開始視聽,你就順利外包了你的思考能力、承租他的品味與體驗,掌握最新的資訊與高清的畫面。
- 像個古人一樣擔心:事情真有這麼方便?
面對一件發生得太過順利、輕鬆、自然的事情時,我們總會覺得有哪裡不太對勁。包裝精美、免費傳播的內容雖然能夠迅速普及,但人們思考的過程,是否真的可以因此被精緻濃縮?生活的體驗,是否真的藉點擊觀賞就能領受?
當人們更能從大量資訊中選擇自已更想要吸收的內容,是否膚淺普羅的內容將大幅勝出,使得劣幣驅逐良幣?各群類的觀點是否將更加極端化,使得不同族群間吸收資訊的起點迥異,造成更強的分化與隔離?(平行宇宙不停增加中……)
這些新穎輕便的資訊封包,是否會有如粗濫的學科參考書,削弱社會大眾獨立思考與學習的能力?個人建構系統性邏輯思維的時間,是否會被排擠、被限縮?每日爆炸噴發的資訊,是否會讓我們無法靜心、無法去思考對人類社會更長遠、更深入、更切身的課題?我們或許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但當我們站立其上,我們的視野與洞察力,是否可能跟巨人相比擬?
這樣的發問隨想,或許有些杞人憂天。確實還是有些過往根據,可以讓我們對網路自媒體的現象,保持信心與樂觀。回顧當年廣播、電視機進入大眾的生活、成為眾人生活視聽的重心時,類似的議題也一樣不斷地被討論:人們是否會放棄閱讀?人們是否會從此退化為行為的機器,放棄思想?然而歷史證明了社會依舊運作,人類思考的活動照常邁進。我們似乎也可以信任未來的人們,不致於迷失在滿載的資訊之中,跟我們現在看待自己一樣。
不過,這依然只是猜想,短短一百年,這樣影響人類社會心智活動的結果,我們比較得出來嗎?
在這 21 世紀所謂數位革新的時代,我們的生活更是承載著龐大資訊機器 – 網路的加持。這讓我們變得無比強大,也讓我們無比脆弱。關上螢幕拔掉耳機,面對真實生活,我們戴上的還是自己的腦袋、拖著自己的身體。我們終究會從各樣媒體中獲得啟示,須得鍛鍊自己深入的思考與鑑賞力、須得存守自己探索未知的好奇心與想像力。而這些獨立思考的潛能,也將是我們被一切外界資訊風暴吹襲後,免於被機器取代的原因。
「役物,而不役於物」,以這句話面對自媒體,依然妙用。
(本文為余捷安授權轉載,原文標題為〈外包思考工作、承租他人體驗? – 網路自媒體現象隨想〉,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