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貓臉餵食器團隊奇群科技 Catfi 自從 11 月中宣布成本估算超出預期,無法出貨後,引起贊助者與創業圈討論。不料 12 月 6 日傳出奇群科技在台北登記的僑外資公司已經解散,再度引發贊助者信任崩壞,讓團隊除了要面臨交貨、尋找資金的責任以外,又引來公關危機。

其實,12 月初三立已經報導奇群科技搬離原公司地址,並且進駐 Garage+ 共同工作空間。6 日又被爆出奇群科技台灣子公司在經濟部商業司上登錄的資料顯示為「解散」,但是這些動態在 CatFi 粉絲頁上並未主動更新,徒增外界猜測。

畢竟,一連看到「公司人去樓空」、「公司解散」這些關鍵字,消費者最直接的反應大多會是負面觀感,除非是業內人士才會懂得判斷,或者要等到團隊更新資訊才能釋疑,但是這種「徒留疑慮空間」的作為,公關危機不就是這樣來的嗎?

有人於 CatFi 粉絲頁上主動詢問奇群科技公司解散一事,這次團隊即立刻回應:

「您好,目前團隊進駐於共同工作空間,仍正為尋找 CatFi Pro 的製造與資金可能性而努力。

由於招募投資人的資金與股權結構需求,近期奇群母公司英屬開曼群島 Zillians Inc. 正進行組織架構變更,故將台灣子公司奇群科技解散,以清算債務並與新流入資金做財務切割,提升新投資人投入意願

目前團隊已籌備在台灣成立新的子公司,待與新投資者確認新結構後,便能進行成立程序。原先 CatFi Pro 之預購管道皆是母公司英屬開曼群島 Zillians Inc. 所成立,故不會影響原有預購者的權益。

若您有任何問題,可以 email 或粉絲頁與我們聯繫。謝謝!」

奇群科技此番回應,雖然不能說讓贊助者放下一百萬個心,但至少做到「事後溝通」亡羊補牢。不過,在公關操作來講,奇群科技其實在一開始宣告出貨有困難之際,就已經連續踩了公關宣傳的地雷。

在一開始宣告出貨受阻時,創辦人宋牧奇提供兩項團隊未來努力方向:

一方面會持續尋找資金,並且持續開發 CatFi,釋出 CatFi Box。

另外,也與贊助者溝通,會持續努力,若無法找到可行製造方式與資金方案,則會選擇暫時停止硬體開發,並且開始規劃相關退款機制。

但是 CatFi 對贊助者的溝通程序卻未做完全,創辦人沒有告知贊助者「最終停損點」在哪,到底何時才會判定無法生產、何時要退款,目前奇群科技的確就是讓贊助者無盡空等下去,增加贊助者不安與不滿情緒。

之前出貨不順暢、公司人去樓空事件,都是匿名民眾因為看不下去而投書媒體爆料,造成後續的公關效應。這次公司解散也是先被爆料才出來止血,若一步錯,很容易就讓消費者信心消逝殆盡。

AppWorks 媒體公關 Kay 表示:

「CatFi 的情況是輕忽了對消費者的溝通,尤其透過群募本來的目的,就是縮短開發團隊與消費者端兩者間的關係,在風口上一旦出了問題,就會被群眾用放大鏡檢視。

一旦團隊輕忽「溝通」這個環節,失去消費者的信任,之後要東山再起會非常困難。當然圈內人可以指責,多數媒體沒有多加查證團隊的最新動態,就逕自以「人去樓空」「註銷公司登記」等方式報導。但這些報導是不是某方面也顯示出,團隊對於不同的訊息接收者,沒有先做好訊息告知或溝通的動作,才讓部分媒體有機可趁來負面炒作呢?

應該說,做為團隊 (公司) 這一方,應該在搬離辦公室、註銷公司登記這些動作執行之前,就可以先公告他們將會有這些動作,「提前預告」是最好的止血方式。因為他們並非真的要捲款潛逃,就不需要因為這些疏忽,而讓外界形成這樣的負面觀感。

團隊未來如果在開發過程中有任何會牽涉到出貨的動態或進度,一定要第一時間公告(當然公告的文字,和揭露的內容多寡,是團隊可以適度調整決定的)。面對贊助者、面對外界,寧可 over communicate,也不要當『偽啞巴』。」

或許目前媒體對於奇群科技的報導不甚友善,若要預防外界落井下石,只有自己搶回自己的公關主導權,不要再讓負面消息把團隊牽著走了。

另外,也因為這次事件,凸顯 2 個問題,值得大家思考:

1) 眾多熱情參與群眾募資的贊助人,按下贊助鈕時,到底支持的是台灣公司?還是外國公司?尤其當產品做不出來,提出募資案的團隊 / 公司拍拍屁股解散走人時,屆時該如何求償?

2) 明明政府已經通過閉鎖型公司法修訂,為何這些新創團隊還是寧願把公司登記在開曼群島?當中還有哪些不足?

奇群科技的案例絕不是最後一件,透過這次事件,可以發現多面向的新創公司問題,若各個有意創業的新創家們能從奇群跌跤中學得更多,也算功德一件了!

延伸閱讀:

從天使到 A 輪,創業者要邁過的 9 大生死關

CatFi 貓臉辨識器辦公室已人去樓空,靠群眾募資創業都這麼慘嗎?

踩到硬體創業最大生死關,智慧貓咪餵食器 CatFi 交貨延遲 9 個月

Kickstarter 是夢想國還是騙局圈?歐洲最成功眾籌 Zano 破產,爛尾再添一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