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101 大樓 83 層,放眼窗外,盡是大半個台北,幾座山之外的 HTC 大樓還隱約可見。這是雪豹科技的辦公室。這家受獵豹委託成立的公司,也是獵豹全球業務最重要的合作夥伴。
在大陸的台灣人會稱這裡是「獵豹台灣辦公室。」
36 氪在這裡見到雪豹科技的董事長吳德威(David Wu)時,他正準備飛往美國「去幫獵豹打天下」。
「傅盛也希望我能利用在台灣這一年的經驗,再去美國這個高級市場。」
去沒有痛點的美國打天下?吳德威的底氣來自他們這一年國際化的經驗。
- 本地化人才策略
雪豹科技成立一年半,公司現有 170 人,都是台灣本地人。如果算上已經離職的人,這個數字會上升到 200。
吳德威稱,「雪豹和獵豹走了幾條正確的道路,第一個就是大量的啟用本地人。」
好處顯而易見。在把手機毒霸團隊移到台灣後,雪豹身上的大陸色彩淡化。媒體最開始帶有的敵意也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友好的態度,和「希望引見傅盛」 的意向。
在硬體行業強大的台灣,招人並沒有想像的那麼難。台灣的年輕人普遍高學歷,但在 HTC、台積電、宏基工作,也只能從基層助理做起,發揮空間有限,也願意加入互聯網公司。
不過,在台灣走通的這條路,複製到美國就沒那麼容易了。獵豹矽谷研發中心,就要和 Facebook 這樣的公司搶人才,一方面在那裡的工資可能跟矽谷的一線網路公司有一些落差,一方面即使相同的薪水,年輕人肯定還是會選擇 Google、Facebook 這樣的大公司。
獵豹也變通了思路,一方面和哈佛大學的大數據教授合作,與美國的頂尖一流學府合作,用意自然是讓美國了解獵豹願意投資研發和專業學,就地取才。一方面,在學校提供實習機會和獎學金,減緩招聘的障礙。
- 代表人物
這個 170 人的團隊裡的第一人是吳德威。
在此之前,他和大部分同齡台灣人一樣,在 HTC、宏基、華碩、戴爾、惠普這樣的大公司上班,一做就是十五年。偶然遇到來台灣的傅盛,也是幾年前的事情。那時,傅盛還在金山,他還在惠普。
直到去年春節,傅盛希望進軍台灣,委託他成立了雪豹科技。彼時,他們想組建一個 20 人的團隊。
吳德威覺得自己是個「很好的二把手」,傳統行業出身、執行力強。一年時間,講公司擴展到 170 人,辦公室也擴展到了 101 大樓的整個 83 層。
這種模式,在台灣走得通。相反,微信前兩年請了羅志祥、楊丞琳代言,但使用度比競爭對手還要低。在媒體人楊芳儒看來,原因之一就是:「騰訊在台灣沒有一個代表人物。」
吳德威現在六成以上的時間都在美國,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幫獵豹發覺本地的人才」。
「肯定要找到一個美國的我,才能夠把美國的獵豹做起來。」
「如果我能夠在未來的半年一年裡面,能夠持續發掘到人才,然後直到幫獵豹尋找一個更好的,能夠領導美國市場,甚至是西方市場的真正優秀的人才的話,那我覺得就是不負傅盛先生所託了。」
- 借勢打品牌
今年 3 月,雪豹在台灣火了一把。原因是贊助了中華職業棒球聯賽 Lamigo Monkey 那米哥桃猿隊。
這已經是獵豹第二年贊助中華職業棒球聯賽了。
在台灣,棒球是第一大球,影響力不同一般。不同於一般的球隊,Lamigo 以擅長粉絲運營知名,不僅會辦不同的主題日,甚至還自建了 Lamigo TV,正好和做粉絲運營的雪豹契合。
這種合作,雖然跟產品營銷關係不大,但幫獵豹 Clean Master 很快建立起品牌知名度。
最近,獵豹推出了自製遊戲《別踩白塊 2》。針對這款產品在美國辦了一個網絡紅人 Party,邀請一些社交平台上的紅人參加 party,通過他們的影響力,進一步的宣傳清理大師。
現在,獵豹在 Facebook 上的台灣粉絲數達到 70 多萬,是目前應用裡最高的。在全球有 2300 萬用戶,在全球排名第 4。
現在,獵豹跟雪豹在台灣一線品牌,不僅對於用戶是一線品牌,對於員工,對於媒體來說都是一線品牌。
不過,
我們現在去美國就是遭到另外一種完全不一樣的情況,美國還是很艱難,美國對大陸的品牌會有看不起。
這些都是需要靠時間化解。
(本文轉載自合作夥伴《36Kr》;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