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跟矽谷差不多,我們本土也有一句被說到爛的張愛玲名言:「出名要趁早」,尤其在矽谷這個全美年齡歧視最嚴重的地方,在這裡不是 30 而立, 而是 30 就掰!
最近,太多 20 歲出頭的年輕人因為創業而進入了大家的視線,尤其有人還帶著「獨角獸公司創始人」這種鑲著金邊的光環。
所以,有些過了而立之年或者不惑之年的人,變得羞於說出自己的夢想,以為自己已步入創業的黃昏。但下面這篇節選自Quora 的提問及回答(矽谷人 35 歲以後會幹嘛?)可以為你強行注入強心針,重燃你的創業之夢。
截止發文時,這篇原文已有超過 168 萬的閱讀量,2620 人「關注」了此問題。
提問:
如果你在 35 歲時還沒有一番大成就,或者沒有轉為公司管理層,那你的矽谷生涯可能要就此結束了(你簡單推理一下就能明白,大部分人都無法在 35 歲之前取得那樣的成就的)。所以我很好奇那些無法在 35 歲跑到成功終點的矽谷人們,他們是怎樣設想自己 35 歲以後的生活的。
實際上,這個問題的所有答題人都用分析或者例子指出,一個典型矽谷初創公司的創始人都是 35 歲以上人士。很多答案也指出 35 歲以上的員工具備更多優點。——Answer Wiki
- 回答一:
# 答題人:Susan Wu,駭客、創業者、投資人,答案寫於 2013 年 9 月 26 日。
這個問題挺傻的,但比這更傻的是我們都會毫不懷疑的接受一種文化——對於年輕、搖滾明星、男性創始人的極度崇拜。
這個問題的前提也不符合企業家精神的邏輯。如果你相信自己若不能在 35 歲前做出一番成就,或者成為管理者,職業生涯就會就此結束,那你不算是一個真正的企業家。因為成為一個企業家就意味著,即使在你前進的道路上充滿了艱難險阻,你也要勇於開始、勇於推動、勇於發展,而這些艱難險阻之一可能就包括年輕離你遠去。
但事實上,總有一些聰明又野心勃勃的年輕創業者會能刺激到中年創業者,後者捫心自問, 「我真的需要繼續忍受痛苦,以扭曲自己為代價來適應大家對於創業者的刻板印象嗎?」謝天謝地,我從很多的回答中看到了大家對此說不。
我看到了很多三觀正確的回答,既開心又感激,是他們揭秘了「成功者要是年輕人」這一神秘的偽命題。但這些例子中都只涉及男性企業家。為了避免某些敏感的人認為「以高齡成於矽谷」僅限於男人,我便自告奮勇地列出了一份 35 歲 + 的女性企業家清單。(編按:TO 對於原名單略有刪減)
1. Sandra Lerner,29 歲時成為了 Cisco 的聯合創始人,40 歲時創立了 Urban Decay Cosmetics
2. Rashmi Sinha,在 37 歲時創立了 Slideshare
3. Robin Chase,在 42 歲創建了 Zipcar(注:美國最大的租車網站),在 52 歲創建了 Buzzcar(注:法國點對點汽車租賃公司),在 53 歲創建了 Veniam(注:一家 Wi-Fi 熱點公司)
5. Mitchell Baker,在 35 歲之後創立了 Mozilla
6. Helen Greiner,在 23 歲時創立 iRobot,在 41 歲時創立 CyPhy Works(注:無人機公司)
7. Jules Piere,在 48 歲時創立了 Grommet(注:產品發布平台),曾發布過 Fitbit 和 SodaStream
8. Lisa Gansky,在 34 歲時聯合創始了 GNN,39 歲時聯合創始了 Ofoto(注:全攝影畫廊),在 51 歲是創立了 Mesh Ventures(注:創投公司)和 Mesh Labs
9. Katie Rae,在 42 歲時創建了 TechStars Boston(注:創業加速器)
10. Sukhinder Singh Cassidy,在 35 歲後創立了 JOYUS(注:視頻電商平台),這之前是 Google APAC(注:谷歌亞太區)和 LatAm(注:谷歌拉丁美洲地區)董事長
因此我們可發現:
35 歲後仍可成功的理論不僅限於科技界,這個信念也存在於所有的創意類行業:寫作、音樂、科學研究等。若讓我解釋矽谷這個詞的話,我認為它與快速發展的科技創新有關,往往需要風投的滋養。
- 回答 2:
# 已如此振奮人心了,再給你一個注入一管雞湯——Netflix 的 CEO 留下的短短的一段話:
唔,我 37 歲的時候開始以 Netflix 這個名字搞 DVD 租借生意… 然後我在 47 歲的時候才擁有了第一條影片流… 所以其實 35 歲之後的日子也還不太糟,除了熬夜這個難度係數滿分的動作無法完成以外。
- 回答 3:
Steve Blank,被《哈佛商業評論》譽為當代的「創新大師」,曾先後 8 次創業,著有《矽谷秘史》,《頓悟的四個步驟》,寫於 2014 年 11 月 9 日。
我 43 歲才開始我的 8 家初創公司之一的 Epiphany。
我 49 歲時開始了我事業的第二春,在史丹佛和伯克利大學教書。
我 50 歲時寫成了《頓悟的四個步驟(Four Steps to the Epiphany)》這本書。
我發現我坐「紅眼航班(指深夜出發、第二天凌晨抵達的航班)」的興趣在 40 歲之後就迅速變小了。但幸運的是相應地我也領悟到了與之前完全不同的人生道理。
- 回答 4:
另一位名叫 Morgan Ramsay 的用戶,在 2014 年 4 月 7 日的時候,留下了下面這段話:
我曾經採訪過 Atari(注:雅達利,風靡全球的電腦遊戲)的聯合創始人 Nolan Bushnell(注:29 歲時創立了 Atari,也曾是 Steve Jobs 和 Woz 的老闆),我將這個採訪的一段話貢獻給「很多企業家都是單槍匹馬地成名於 20 歲」這個話題。
Nolan 當時說:
『現在有個怪現象。企業家們都不會選擇在人生的 40 歲再開始自己的創業生涯了,甚至 30 代時開始都算高齡。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我曾是矽谷最年輕的創業者。我的經歷可能為像比爾蓋茲、賈伯斯這樣的年輕創業者們鋪平了創業之路,畢竟如此年輕的創業者在當時看來真的太奇怪了。』
- 回答 5:
Padora 的創始人兼 CEO Tim Westergren,這條回答寫於 2013 年 10 月 24 日。
我 35 歲的時候創立了 Pandora。我認為無論是 30 還是 40 歲,都是開始做事業的黃金年代。因為這時你更成熟、有更多的人生閱歷、肚子裡有了更多的墨水…
- 回答 6:
Robin Chase 在 2013 年 9 月 25 日留下了自己的一段經歷。
我在 42 歲是創立了 Zipcar。
47 歲時,創立了 GoLoco。
52 歲時,創立了 Buzzcar。
54 歲時,創立了 Veniam。
我在這一系列的經歷中學到了很多新東西,也接觸到了很多新領域。哦對了,我也順手養大了三個孩子,他們才真真是極為折磨人的小妖精。總之,我在 35 歲之後可干了不少事兒。
當然,除了以上這些,Quora 的這個問題下還有很多很多勵志的答案來反駁「在矽谷成名要趁早」的言論。雖然,有如果一事無成都沒有立場貢獻答案的感覺,但讀完類似上面這些觀點,你總能收穫滿滿的正能量,更加積極地面對未來生活。
所以你是否也是即使不再年少,但對自己的中年感到驕傲的人呢?或者,你是否仍在努力中?
(本文轉自虎嗅網,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