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迭代就靠它!Linkedin 創辦人要用大數據當眼,創建全球就業供需版圖

 在互聯網領域連續創業 20 年,會有什麼樣的產品方法論?

面對 LinkedIn 的聯合創始人 Allen Blue,一個 20 年的網路連續創業者,我很想知道,如果現在重新創業,他最想做什麼。

– 如果現在這個世界上沒有 LinkedIn 了,你創業會做什麼呢?

– 教育。做一個產品,幫助人們學會學習。

– 那 Reid Hoffman 會和你一起麼?

– 哈哈,我覺得他會投我。

創辦 LinkedIn 12 年後,如果去做這款新產品,他會用到什麼產品方法論呢?

 在互聯網領域連續創業 20 年,會有什麼樣的產品方法論?

  • 需求驅動

LinkedIn 的產品,一直都是需求驅動的。找更好的工作,這個剛需一直真實存在。

早在做 LinkedIn 之前,聯合創辦人 Allen Blue 就發現了這一點。那時,他們還在做世界上最早的社交網絡之一——SocialNet,本想順帶承載求職招聘的功能,但社交網絡上往往「人以群分​」,志同道合才會在一起,而找工作是一個「求同存異」 的過程,得「異型相吸」。

在 Paypal 積攢了經驗後,2002 年 Reid Hoffman 在自家客廳裡與 Allen Blue 共同創建了 LinkedIn,專門解決這個需求。那時候,社交網絡 Friendster 和 MySpace 聚焦年輕人社交,如日中天,LinkedIn 聚焦職業社交,並不是那麼被看好。

十年後,青年們長大,走上社會,尋求一份工作,或者更好的工作機會,他們成了 LinkedIn 的新用戶,LinkedIn 得以不斷的擴張,最終成功 IPO。反而是 Friendster 和 MySpace 發展雙雙陷入困境,銷聲匿跡。

因為需求而生,在產品設計時,也處處從真實需求出發。下面這張圖你可能有點模式,這是 LinkedIn 2003 年第一版的樣子,簡單甚至簡陋。但這裡面搜索功能卻被放在了顯著的位置。背後的邏輯是,用戶想在這裡找工作。

後續的產品迭代,也是圍繞著用戶需求來的。比如,2011 年推出的 LinkedIn Skills,用戶可以根據某項技能(比如 Java)對網站上的用戶進行檢索,還可以結合地理位置等其他信息進行高級檢索。對於招聘人員來說,這個搜索的緯度十分重要;對於用戶來說,也能更找到有相關技能的人溝通交流。

真實的需求,肯定來自真實的用戶,LinkedIn 會主動與用戶溝通。比如,招聘功能的改進,基本都是工作人員和 HR 們溝通之後的結果。

隨著用戶增多, LinkedIn 對用戶的需求也會越來越敏感。最近推出 LinkedIn Influencers,就是因為在十年的運營後,感受到了用戶這方面的需求。

有時候外部環境的變化,也會帶來需求的變化。LinkedIn 創立時,還是 PC 和郵件的時代,現在移動網路普及,用戶在手機上瀏覽 LinkedIn 的需求增強,2009 年推出了 iOS 版本,2010 年推出了安卓版本,後來還順勢推出了 WP 手機版本。2014 年進入中國,但中國的用戶偏愛的是 IM 而非郵箱,LinkedIn 也推出了針對中國市場的赤兔,雙品牌運營。

 在互聯網領域連續創業 20 年,會有什麼樣的產品方法論?

  • 數據驅動

有人說,LinkedIn 是一家媒體,收購 Pulse,推出新聞聚合產品 LinkedIn Today,邀請名人開通 LinkedIn Influencers。

但這背後的指向其實都是數據。你喜歡看什麼、看了多久,都是數據,它可能意味著你想找什麼樣的工作。今年的財報裡,LinkedIn 將「預測計算」(anticipatory computing)技術作為了一項重點,就是試圖在用戶提出要求之前就滿足用戶的需求。

最直接的體現就是「你可能想招聘的人」。表面來看,這與社交媒體上,你可能認識的人、你可能喜歡的文章,很類似,但做起來卻要難很多。大部分推薦都是基於用戶的搜索數據,但真正的大牛往往不會主動搜索工作。

去年 3 月,阿里巴巴大數據峰會上,前 LinkedIn 數據分析部資深總監 Simon Zhang(張溪夢)就講到, Linkedin 會從用戶數據裡面發現更多解決方案和產品,以推動商業增長、用戶體驗和用戶數量的增加,從而進一步產生了更新的數據。

採訪時,我問 Allen 最近在看什麼技術。他脫口而出「大數據」。這也難怪,他們現在在做一件有趣的事,幫助公司在海外設立分公司選址,因為他們知道,哪裡有這些公司需要的人。這背後的支撐,還是這麼多年數據的積累。未來,這些數據,說不定還能支撐他們做一些更有趣的嘗試。

  • 願景驅動

創辦 LinkedIn 的時候,Paypal 已經賣給了 eBay。作為高管,Reid Hoffman 和 Allen 賺到了第一桶金,實現了財務自由。他們當時希望給職場人士提供溝通平台,幫助他們事半功倍,發揮所長。

LinkedIn 上市前,有人問 Allen,如何看待 LinkedIn 的未來。Allen 表示,LinkedIn 的角色一如既往:它希望幫助每一個人找到他們自己由衷喜歡且擅長的工作。

這也是驅動 LinkedIn 產品迭代的一個重要動力。2012 年推出的 LinkedIn Influencers,並不是用戶提出來的,反而是 LinkedIn 覺得用戶有需求。知道那些商界傳奇是如何思考的,對於他們尋求更好的商業機會很有幫助。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他們會去投資 Lynda 了。在收購 Lyn​​da 之前,LinkedIn 已經可以幫助有技能用戶找到工作,在職場中得到提升;但是對於不具備某些技能的人,想要得到工作機會或公司內晉升和發展的機會的話,用戶需要有意識地自己去學習相應​​的技能。

最近,LinkedIn 招募了一批教授、博士,設立了 Economic Graph Challenge,想要通過海量數據來勾勒出經濟大趨勢,勾勒出全球 30 億人的就業狀況,以及獲得每份職業所需要的技能,找到解決求職問題的方法。

研究成果將於明年公佈,說不定,到時候 LinkedIn 還能推出新產品吧。

原創文章,作者:小石頭

(本文轉載自合作夥伴《36Kr》;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