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諷刺!矽谷人心中最強新創、女版賈伯斯傳奇被踢爆「根本造假」

Holmes

與 Tesla 並列下一個改變世界的新創,Theranos 以創新低價的血液檢測方式驚豔世人,他們的技術也被認為是下一個改變醫藥界的重大發明。也因此他們的創辦人 Elizabeth Holmes 被冠以「女版賈伯斯」的美稱。

但近期《華爾街日報》卻揭露 Theranos 根本沒有達到當初它跟大家所承諾的願景,反而正捉襟見肘意圖藏匿他們公司的內部問題。《華爾街日報》稱經過長達數月的調查,他們發現多數的血液樣本根本沒有用 Theranos 所稱的新技術檢測,反而大多是使用傳統的檢測機具,如 Siemens 的機器來檢測血液樣本。

更甚至,這篇文章還宣稱 Theranos 的「愛迪生」系統檢測出來的數據,與傳統機具所檢測出來的相差甚遠;更有內部信件揭露他們正努力預防類似情形延續。

當然,對於這些指控 Holmes 正在極力救火,在一份聲明中她明確指出《華爾街日報》的內容在事實與科學上都是錯誤的,而且其消息來源根本來自於毫無經驗、心懷不滿的離職員工。總結就是這根本是一篇毫無根據的抹黑。不過面對這場混戰,或許《Forbes》能給出點答案:

根據他們報導,一位前 Apple 工程經理 Jean-Louis Gassée 在網路上分享了一篇「Theranos 使用心得文」。

Gassée 因為自身身體狀況,必須常常去檢測他的血液,也因此他被號稱有別於傳統檢測的低價、無痛 Theranos 方案吸引了。在一次拜訪了史丹佛血液檢測實驗室後,他前往使用 Theranos 的方案。沒想到他收到的兩份報告卻顯示出懸殊的差異。

為了驗證,Gassée 隔天又再度回到這兩個檢測地點;史丹佛的結果雖然略有差異,但基本上差不多。不過 Theranos 的結果卻顯示出截然不同的狀況:新一份報告不僅仍是跟史丹佛的結果相距甚遠,甚至跟他昨天在這測的也沒有相像到哪裡去。

出於對於技術可靠性的好奇與疑惑,Gassée 決定寄一封信給 Theranos 創辦人 Holmes。信中,他說:「我覺得你們的價格和方便性都很吸引人,但我對於你們檢測血球容積比(HCT)指數的真實性頗有擔憂。」並詢問 Theranos 的方法、標準、品管等等。但直到現在,他都沒收到 Holmes 的回信。

也因次對於《華爾街日報》針對  Theranos 發起的猛烈質疑,Gassée 完全站在支持的一方。

  • Theranos 事件的反思:創業團隊無可避免的「誇大不實」?

《華爾街日報》這篇文章打臉不手軟,直接形容 Theranos 根本是故事《綠野仙蹤》中用小伎倆欺騙世人的奧茲大帝。《華爾街日報》更直指 Theranos 的故事反映了現階段矽谷更深層的問題:很多人都試圖炒作他們的點子,以獲得資金、光環等。

對於許多新創公司來說,他們很難不在草創時期就開始誇大、炒作他們的產品。像 Mark Zuckerberg 早在一開始就誇誇其談要把全世界所有人都連結在一起(事實上這樣的可能直到今天才有點苗頭);Uber 也是早在一推出就聲稱要顛覆、取代計程車產業,當然現在看來這個野望還沒那麼容易達成;而我們所熟知的約砲神器 Tinder 有些時候也是炒作般的形容自己不只是一個約會應用,而是一個「全球性的社交網絡」。這些話術在產業中其實並不難見,畢竟創業公司都希望盡可能地吸引早期使用者與投資人,而且以經驗來論,這樣的「誇飾法」看來總是無傷大雅,畢竟舉個例子來說:沒有人會真的因為「號稱要顛覆 FB」的新社交網站 Ello 失敗就受傷了… …

但 Theranos 的狀況顯然不同,比起軟體,他們承諾的可是與我們健康切身相關的「醫藥類」產品。然而 Theranos 的醜聞不僅是他們自身的失誤,更是整個環境的共業。因為我們的科技產業需要一個英雄、我們急迫的想要找到下一個賈伯斯、我們渴望一個「爆炸的聊天應用」之外的驚人好點子;我們想要改變這個世界。因此當我們看到了一點苗頭,我們就任由這個「故事」漫天發展,最後遠離了世俗現實。

  • Theranos 的危機,在於外界不合常理的盲信與組織過快的拓展速度

回顧一下 Theranos 的發跡史:Holmes 當初是在學校宿舍中開始這項創業的,隨著媒體張牙舞爪的重複敘述她的創業歷程,Holmes 始終沒有在公開場合太過公開他們的詳細工作情形,也沒有在相關的期刊發表過文章。

但同時許多投資人,例如我們都熟知的甲骨文創辦人 Larry Ellison 就持續投入大筆資金給他們。時至今日,Theranos 已經累計了 4 億美金投資、90 億美元估值。也因此,Holmes 成為了科技圈家喻戶曉的新指標。

快速的成長與過度曝光對許多年輕公司來說並不是好事。特別是在 Theranos 的例子中,他們理應是幫助人們做出更棒的健康選擇,降低身體的危害,但是當他們無法應對外界過度的期待時,這很可能將他們推到險境,運用不符「誇大」的能力做出對人體來說「危險」的決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說醫藥科技、生科公司是最難創業的類別。

不像許多「空洞」的科技產業,融資來來去去;在醫藥學界的創業中,投資來得更為不易,因為首先企業必須先證明他們的價值與可行性,「在主流的醫藥診斷產業中,投資的門檻其實非常之高。」密西根大學血液、腫瘤學助理教授 Muneesh Tewari 這樣解釋。「在沒有足夠的揭露與診斷結果檢測下,像 Theranos 這樣還能獲得如此之多投資實屬不尋常。」

這裡當然也引發了不少辯論,畢竟在我們一般熟知的創業叢林法則中「快速迭代、破壞創新」幾乎已成為定理。但這次的事件或許該讓我們反思:並不是所有產業都適合這種步調。

  • 進入一個新循環?

Theranos 並不是第一家這樣高速成長的醫藥科學型新創。DNA 檢測服務 23andMe 也同樣享負盛名,不過這一切也在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要求下停止行銷他們的健康相關基因檢測。根據 FDA 說法,23andMe 的技術並沒有經過常規的認證,因此他們不行向客戶廣告。

不過對於 23andMe 來說有一個好消息(或許對 Theranos 也是),那就是歷經這一段黑暗期 23andMe 看來漸漸恢復生機。因為 23andMe 將技術轉向研究領域,而這也吸引了 FDA 重新思考;現在 23andMe 剛收獲 1.15 億美元新融資,值得慶幸的是至少有一項健康檢測獲得了 FDA 准許。

或許 Theranos 也可以循此出路,找到生機?

不管如何,毋庸置疑的是 Theranos 正全力反擊《華爾街日報》的指控,並持續說服大眾繼續相信他們的傳奇。

(參考資料:Wired華爾街日報FastcompanyForbes;圖片來源:TED TALK;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