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導讀:電競比賽這個議題,隨著台北市長柯文哲帶著提摩帽,公開挺ahq e-Sports Club《Flash Wolves》閃電狼職業電競隊兩隻 LOL 隊伍參加 2015 世界大賽,而來到了新高點。加上國發會本週才邀請遊戲直播平台 Twitch 聯合創辦人 Kevin Lin 來台,帶動大眾對於電競、遊戲產業的關注。

根據 Kevin Lin 的分享,電競產業其實是一個非常值得創業者開發的市場,目前為止光是 LOL 電競比賽的收視觀眾,已經比熱門體育賽事+熱門電視影集的觀眾相加起來還要多。到了 2017 年,估計電競與相關產業將會成為一個 10 億美元的全球大市場。

如此後勢看漲的產業,自然已經有業者搶入耕耘,在中國友人成立專門的電競俱樂部,就像西班牙皇馬隊、德國慕尼黑足球隊一樣,以俱樂部方式,經營粉絲經濟群。柯文哲曾說要讓台北成為電競產業發展的重鎮,這會不會是一個未來的發展方向呢?

時針撥回到 2014 年,在美國西雅圖,來自中國的 newbee 戰隊以 3:1 的成績擊敗 VG 戰隊,捧起了第四屆 DOTA2 國際邀請賽 TI4 的冠軍盾,冠軍獎金高達 500 萬美金。消息傳來,電競圈沸騰了,這是中國電競戰隊在 MOBA 類項目的全球賽場上獲得的第一個世界冠軍,同時刷新了獎金的數額。為此,newbee 戰隊還申請了金氏世界紀錄。

而這家電競俱樂部背後的公司則是藍遊文化傳播,老闆是李連子,以前從事房地產和金融行業,半路跨界到電子競技圈。

按照李連子的說法,之所以改行,一半是出於熱愛,一半是因為這個行業是在太火了,事實上,上海這片神奇的土地,已經成為中國不折不扣的電競之都,IG ,WE,newbee 等明星戰隊大多選擇在上海,上海的電競事業一片蓬勃景象。(可詳見 SKY 李曉峰在知乎上的回答:上海為什麼會成為中國電子競技中心?

  • 吸睛 1:不光打比賽,還要辦比賽,搞直播

目前電競俱樂部變現的能力主要來自廣告和贊助,此外還需要承擔大量的費用開支,包括薪水,場地,差旅等等,由於過於燒錢且不掙錢,因此明星戰隊幾乎都是熱愛電競的富二代在包養。

最典型的就是 IG 戰隊,IG 的背後是國民老公王思聰,每年的投入差不多在 600 萬元左右,而商業活動所得不及成本一半。「像我們 IG 的王總和其他俱樂部的投資人,他們對電子競技有很強烈的興趣愛好和獨特的見解,堅信電子競技的發展會越來越好。」IG 負責人劉明說。

所以大部分俱樂部都在思考如何更好的商業化以及優化其營收結構。# 一切為了更好的變現 #

藍遊的路數和別的俱樂部不太一樣,從今年開始啟動了創聯賽,也就是針對大學生的電競比賽,主要項目有 dota2,LOL,爐石傳說等,一年兩屆,分為 3 月和 9 月,按照李連子的說法,目前已經覆蓋了全國幾百所所高校。

大學生聯賽並不稀奇,很多遊戲廠商都嘗試過,包括《穿越火線》,《英雄聯盟》,《地下城與勇士》等遊戲均紛紛登陸過大學校園,事實證明大學生遊戲群體多,遊戲氛圍好,已經成為非常優質的線下推廣資源。我的問題在於,廠商推動的電競賽事和俱樂部推動的電競賽事,兩者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

李連子告訴我,「遊戲廠商舉辦賽事主要是為了推廣旗下的遊戲,功利性較強,但俱樂部進行推廣比較公平中立,更多是出於推動電競行業發展的目的。」但在我看來,俱樂部勢單力薄,又夾在遊戲廠商和傳統電競大賽中間,位置很尷尬,並且指向性不夠明確,扛起電競行業的大旗有些難。

除了賽事之外,藍遊還推出了 NBTV,這是一個依託於 Newbee 戰隊的遊戲主播資源和職業玩家資源製作電子競技的娛樂內容平台,並有創聯賽的獨家轉播權。李連子反復強調,這不是一個類似鬥魚,龍珠的直播平台,而是一個內容製作的平台,換句話說,如果把創聯賽比作是一個內容製作和生產(比賽中會有很多精彩的內容產生),那麼 NBTV 就是一個內容加工提純傳播的平台,和靠明星主編吸引流量不同(比如知名解說小智加盟熊貓 TV),NBTV 走的是平民化草根路數,主要依托創聯賽的比賽內容,以及一些自己加工剪輯的遊戲影片。

換句話說,除了直播創聯賽的比賽內容,還會有一些其他的輕鬆搞笑的內容,但總體上,還是依託於這個比賽賽事。

  • 吸睛 2:比賽 + 直播新模式,周邊收入更豐富

這幾天是英雄聯盟 S5 的比賽日,最終的數據還沒出來,但可以分享一下去年的數據。15 個比賽日,每個比賽日的日均獨立觀看用戶數達到了 2.88 億人次。全球總在線觀看時長超過 1.79 億小時,在三星白隊與皇族的總決賽中,觀看人數 2700 萬,這是什麼概念呢?NBA 總決賽的觀眾不過 180​​0 而已,今年的數據,應該比去年更高。

傳統電競戰隊的模式主要靠贊助廣告以及冠名,但一旦成績下滑廣告主撤資俱​​樂部可能就面臨滅頂之災,因此需要有金主在背後養著維持日常的運營,但電競的流量巨大,行動網路的本質就是流量的生意,雖然現在沒有找到一個很好的變現方法,但不排除未來會有,因此不難理解資本願意花巨資去買一個未來。

關於電競流量的轉化業內有很多爭議,與之誕生的包括電商化,廣告化,周邊化等等,藍遊舉辦大學生比賽,再通過內容製作平台(NBTV)分發和傳播出去,走出了一條和其他俱樂部迥異的路,但這並不新鮮,只能說是兩種模式的嫁接,並且面臨廠商和傳統國際賽事(比如 WCG)的雙重擠壓,壓力絕非一般的大。

但對於一個俱樂部來說,這種嘗試有很多積極的意義,首先擺脫了純粹電競戰隊的盈利模式(即簡單粗暴的獎金 + 贊助廣告),收入更​​加多元化。

  • 吸睛 3:打造電競生態圈,提高社群黏著度

其次,完成了電競整個生態的閉環(活動 + 內容 + 社區)。雖然還在燒錢,但李連子也談論了一些未來可能的盈利模式,比如組織熱愛電競的玩家去參觀國外的遊戲公司等等,在 13 號當天,藍遊也披露了 A 輪融資 1100 萬美金,這筆錢將用作線下比賽和直播影片上,換句話說——前途是光明的,但變現的道路依然漫長。

(本文轉自虎嗅網,圖片來源:蘋果日報,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