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April Wang
能夠進入全世界最聰明大學的人,會是什麼樣子的人?
葛如鈞,這個令人好奇的名字,2014 年自 Google 與 NASA 合辦的奇點大學(Singularity University, SU)夏季課程畢業,與來自世界各地的菁英學員一起競爭、合作,在 10 個禮拜內提出一個能夠正向影響 10 億人的計劃。
沒有高不可攀的菁英氣息,綽號「寶博士」的葛如鈞更像來自未來世界的科學博士,雙眼發光地談論著一個又一個來自科技最前線的新奇發明,會飛的車子、能夠用一根繩索控制的無人機……。看著他,很容易將葛如鈞當成是科技的狂熱信徒,他相信飛躍的科技就像超能力,當人類學會、掌握了這股力量,我們就能點石成金,再平凡的人,都擁有改變世界的鑰匙。
但是,當談到科技是否可能帶來惡果,葛如鈞卻以中國的太極為例,說明這個議題的可流動性:他認為事物從來不只非黑即白的單一視角,而是一種複雜多層次、流動的思維方式。「我現在的看法是這樣,下次你再問我,也許又有不一樣的答案!」他說。
隨時清空大腦硬碟,挪出空間來接受新的刺激,再從討論與辯論中,重新檢視自己的論點邏輯。這是葛如鈞跳脫框框思考的方式 —意思並不是跳出盒子,因為不管是跳入或是跳出盒子都能由他自由掌握,對他而言,擁有自由來去每個議題的開放視野,才是未來世界最需要的能力。

- 科技的速度,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飛行汽車、人工智慧幫你設計網頁、用 3D 列印機印房子…. 想像一下,當科技走得比人類還快速,會發生什麼事情?過去企業領導者思考的是如何讓公司每年成長 10%、20%,卻從未想過如何方讓公司每年成長 10 倍。
前者可以說是一種線性思維;而顛覆過去框架,就是「指數型思維」,也是葛如鈞在奇點大學學到最重要的思維方式。
SU 創辦人之一雷.柯茲威爾預測,人類社會將在 2045 年面臨奇點(singularity),屆時人工智慧將變得比人類還要聰明有能力,人類社會將會面臨全新的課題。聽起來有點像是就像科幻小說或電影裡恆久的恐懼,機器即將取代人類,但是葛如鈞用一個個數據說明這個論點其實一點都不荒謬。
高速發展的電晶體技術與電腦科技,將引領相關產業突飛猛進,更小的晶片讓人們可以製造更有效率的機械或機器人;而有了更有效率的機械,人們就可以製造更有效率的 3D 印表機,以及更微小的光感應晶片和相機模組。
隨著這些產品的誕生,真實世界的一切,也隨之更高速地和虛擬世界、人工智慧等科技連結在一起,人跟人之間的關係也將因為呈指數型態發展的網路技術與網路速度,更高速地串連在一起。
「人類的社會結構已經到了重要轉折點,科技正在擊垮整個社會既有的價值,科技讓一切變得更多元,更多可能性,但我們的思維還陷在過去的線性思維,我們必須早點學會指數型思維,才能提早為未來作準備。」葛如鈞說。

在這個學期中,葛如鈞鼓勵學生思考未來 4-6 年社會可能出現的新改變,有學生提出會飛的 Ubike,也有人想設計出能飛的背包,還可以用語音控制取用背包內的物品。
- 擁抱未知,將自己放到新高度去看問題
「剛聽時覺得完蛋了,好像把他們帶得太遠,但心底的聲音又告訴我,沒有權力或能力去決定這些東西多久之後會實現。」其實靜下心來仔細思考,會發現其實這些想法並不可笑,甚至非常可能在幾年內成真。
由斯洛伐克新創公司 AeroMobil 研發的飛行汽車「AeroMobil 3.0」有望在 2017 年量產上市;會飛的摩托車Hoverbike在 kickstarter 募資成功;TED Talk 有個講者用繩索來操控無人飛行機,這不就是飛行背包的相似概念嗎?
「即便我從奇點大學回來,也會覺得這些想法太遙不可及,但是實現想法的時間絕對會比我們想像快得多。」葛如鈞認為,從線性思維一下跳躍到指數型思維並不是件簡單的事,你必須能夠在心中時時抱持著開放的可能性,將自己放到新的高度去看問題,才能更持平地去思考社會發展的速度,緊緊跟上時代的速度不被拋下。

- 人類基本的存在價值是什麼?
今年一月,葛如鈞請一位在 Google 工作的朋友發表演說,對方認為在 20 年內,電腦就會聲稱它也是社會上的一份子,應該擁有社會參與權。當電腦聲稱它也有感受,宣稱它有戀愛的能力;當機器人與人工智慧幾乎可以將一切做得比人類更好的時候,葛如鈞提出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人類基本的存在價值是什麼?」
未來充滿未知,機器人將取代人類工作,在各種喧囂的時代雜音中,我們很容易懷疑自己就是下一波會被科技巨浪淘汰的人。
人類的未來該何去何從?下一個逃生口在哪裡?在楊德昌電影《一一》片中,有個老愛拿相機,照人家後腦勺的小男孩洋洋,因為這是很多人一生中沒看過幾次的地方,所以他想幫大家拍下來。
在面對令人悲觀、徬徨、不安的科技浪潮中,葛如鈞期待自己也能扮演洋洋的角色,透過寫作、演講、教學等方式,努力帶領更多人看見科技的後腦勺,不被科技的表象迷惑,而是將科技當成探尋機會與發展的入口,勇於捨棄單一標準答案,擁有質疑的能力,大膽挑戰極限,找回人類最獨特的價值。
經過不斷觀察與思索,葛如鈞歸納出 3 種能力—創意、哲思與大膽。運用你的感受性,連結各領域提並評估創意的能力;從你的經驗背景、思維邏輯去詮釋一個議題的能力;以及跟隨你的直覺,大膽投入風險更大,回報也超乎預期的選擇。
簡而言之,當電腦對所有「已知」瞭若指掌,擁有比人類更強大的資料庫與運算能力,我們必須學習擁抱「未知」,思考直覺、感情、意識、社會聯繫……這些沒有標準答案的議題,在思考、辯論的過程中,保有懷疑批判精神,才能動手挖掘新的可能性,創造新答案。
這也是葛如鈞腦中的「射月思維」(moonshot thinking)– 從已知大膽走向未知;當你開始擁有質疑答案的能力與勇氣,將會發現,通往未來世界的鑰匙就掌握在自己手中。
葛如鈞 小檔案
現任:國立臺北科技大學互動設計系專任助理教授。
曾擔任 SLP 全球創業家網路台北分部年度執行長;Linkwish Inc. 林克威許公司共同創辦人暨前任執行長,推出包括摩斯漢堡訂餐應用程式「MOS ORDER」等多款熱門 APP;Memora, Inc 穿戴式人工智慧相機公司共同創辦人。
2014 年自 Google 與 NASA 合辦,號稱「全球最聰明大學」的奇點大學夏季課程畢業,亦是奇點大學開辦以來首位就讀的台灣人。奇點大學希望能從全球招收絕頂聰明的人來就讀,每年從四、五千份履歷中錄取 80 位學員,期待這些學員都能夠為人類的未來設想,並提出一個「影響 10 億人的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