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醒分享經濟已死!在網上共享電鑽、洗衣機根本是穩賠商業模式

「在座的諸位誰自己擁有電鑽呢?」Rachel Botsman 在 2010 年的 TedxSydney 上問聽眾,他是《共享經濟時代》《 The Rise Of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一書的作者。可以預料,觀眾們幾乎都舉了手。「電鑽在整個生命週期裡會被使用 12 到 15 分鐘」,Botsman 繼續假裝惱怒地說,「這有點荒謬,不是嗎?因為你需要牆上的洞,而不是電鑽。」

她停頓了一下,在聽眾們輕聲發笑的時候,然後給出了一個並無新意的解決方案。

「你為什麼不去租個電鑽來用呢?或者把你自己的租出去賺點錢?」

在那個時候,這種 Botsman 所稱的「協同消費」(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或者後來更廣為人知的「共享經濟」(the sharing economy),看起來溫暖、模糊、不可避免。美國式消費主義已經被非常嚴重的經濟衰退打擊過,大家越來越擔心自然環境,新的在線網絡能讓我們和鄰居分享各種資源,我們能靠更少的資源過活。Botsman 解釋說,這樣的新系統能讓我們「找回失落的人情味」。根據她的說法,我們正在經歷「從個人消費購買到重新發現公共利益的突變」。

  • 現在的共享經濟已非當初那個共享經濟

已經有一群創業公司夢想要促進這種社區共享電鑽的模式。Ecomodo 在 2007 年成立;Crowd Rent、 Share Some Sugar、NeighborGoods 在 2009 年成立;Thingloop、OhSoWe、SnapGoods 在 2010 年成立。

媒體也愛這主意。《企業家》雜誌把 NeighborGoods 選入了他們的「2011 年 100 家最佳公司」。很多媒體直接引用了這個例子:《衛報》在介紹 NeighborGoods 說這主意行得通,「因為電鑽平均每年只被使用 12 分鐘」;連線》則在發問,「為什麼我不從你那裡租呢?這樣我就不用買電鑽了,它只能用來鑽孔,我也不用買那些只是在晚宴上才會用到的椅子,我也不用買車了,一個月才開那麼幾次。」

甚至連並不出租電鑽的公司也在宣揚這一理論。「在美國總共有 8000 萬台電鑽,平均每台只被用到 13 分鐘」,Airbnb 的 CEO Brian Chesky 在 2013 年對《紐約時報》說,「大家真有必要自己買電鑽嗎?」

只有一個問題。Neighborrow 的創始人 Adam Berk 說:「這一切都合情合理,但沒有人真正在乎。大家還是自己去買電鑽,或者乾脆用螺絲刀在牆上鑿孔。

上面提到的 8 個網站,只有 NeighborGoods 還活著,它燒完了種子輪融,被一個投資者出於個人興趣搶救了下來。NeighborGoods 有 42000 個註冊用戶,但活躍用戶不到 1 萬。Airbnb 和 Uber 已經發展壯大,但能讓我們和鄰居分享電鑽的平台卻從未起飛過。

這些想激發交流和減少浪費的平台並未興起,真正崛起公司只能勉強歸入鄰居共享範疇,有時候這種歸入完全是曲解其模式。

共享經濟現在像一個動物園,包含了一群沒有多少共同點的公司。Groupon 共享了集體交易行為。Kickstarter 在眾多貢獻者之間共享了籌款目標。像 Airbnb 這樣的網站共享了房子,但按天收費,和酒店一樣。像 Uber 和 Handy 之類的臨時經濟平台(gig economy platforms)共享了獨立合同工(independent contractor)的勞動力,按小時或公里收費。甚至 Netflix 有時也能被納入共享經濟範疇。

雖然保留當初共享經濟初衷的公司還有少數存活了下來,比如提供 P2P 租車的 RelayRides 和 Getaround、自行車共享網站 Spinlister,但今天他們已經和地球村這一概念離得很遠。然而,當一家大型連鎖酒店和一家 500 億公司(a $50 billion company)達成合作的時候,就有可能把這一合作歸為加入共享經濟(作者指的是希爾頓與 Uber 的合作)。

  • 當初的「共享經濟」為什麼行不通?

但是真正的共享經濟已經死了。似乎沒有人會問,這樣一個所有人都非常喜歡的主意,一個無論從實用角度和社會層面都合情合理的想法,怎麼變成了現在這種如此純粹的資本主義。

對於在 2007 年創辦了點對點平台 Zilok 的 Gary Cige 來說,靈感來自他在巴黎的一個週日,當時他的確需要一把電鑽。對於 SnapGoods 的創始人 Ron J. Williams 來說,則是他從 Craigslist 上租的一輛摩托車。對於 Share Some Sugar 的創始人 Keara Schwartz 來說,是一部梯子。

在創辦鄰居分享服務的背後,與物品無關的,通常是這樣的想法:「我不知道我會遇到多少次需要 (梯子) 的情況,所以我想,一定有誰能夠借我用一下。」向鄰居租東西用的想法,剛出現就收穫了一陣關注和讚揚。

但是這些平台中的大部分,很快都遇到了一個令人不安的問題:對於分享經濟的熱情和實際使用這兩者的不協調。「每個人都喜歡這主意。就好像,『哦,這太棒了。我會喜歡用的』」, Schwartz 這樣說道,「之後我們推出了這項服務,但是普及速度實在超級慢。」

SnapGoods 和 NeighborGoods 上有更多用戶想要出租東西,而不是付錢去​​使用。Share Some Sugar 遇到的問題則恰恰相反。一些網站的少數品類行得通——比如在 SnapGoods 上,電子產品和照相設備很受歡迎——但是想成為租賃一切物品的首選平台就難得多。對於 NeighborGoods 的創始人 Micki Krimmel 來說,看起來這是一個執行上的問題。她立刻採取的措施,是移除出租物品的選項,這樣能確保該平台可以真正集中在鄰里之間幫忙上面。

「當你創造一些東西的時候,每個人都會覺得,『哦,我的天啊,這太聰明了。為什麼之前從沒有人這樣想過?』你絕對會覺得自己正在一個通向某個目標的路上,」Krimmel 這樣說道,「現在我相對不那麼樂觀,因為我已​​經目睹了共享經濟的發展狀況。」

Williams 說,「一把電鑽,現在也就賣 30 美元,你可以在 Amazon Now 買到,如果你住在紐約城,這東西一小時之內就能快遞上門——對於某個價值 30 美元的東西來說,值得你真花 25 分鐘去拿,付 15 美元用一天,然後再還回去嗎?

對於大部分使用分享平台的人來說,答案是:不。而那些回答是的人,則不大可能去使用 SnapGoods 這樣的平台,該平台的早期使用者通常是高端中產階級,他們更容易接受技術服務。Williams 想了幾個辦法減少這個痛苦。

他認為,也許他能說服專職司機在空車的時候收費運貨 (想法不錯,結果這就是 Uber 後來幹的)。為了想辦法解決越來越多的人出租物品而不是去租賃物品的問題,他調整了網站,這樣人們可以就自己想用的東西發布廣告。結果發現,「我需要一個電鑽,你們認識誰有?」要比「我有一個電鑽!」更容易被分享。

最終這個工具就顯示出了一種需求,即如何讓有目標的社交網路推廣更容易,這比 SnapGoods 看上去更有前景。Williams 將他的注意力轉移到這項技術上面,今天它被稱為 Knod.es,SnapGoods 被關閉了。如今他在一家名為 proofLabs Group 的公司任管理合夥人,該公司為戰略和產品開發提供諮詢服務。

「我們什麼地方都試過了:學校、寺廟、親和團、郊區,」Berk 言及 Neighborrow 時表示,」按道理,辦公室應該是可行的,結果也沒成。他的聯合創始人提出一個挑戰:在上千名註冊用戶中實現三筆交易,是的,僅僅是三筆,然而他還是失敗了,之後 Berk 便投身去了另一個項目。

真正成功的共享經濟初創公司,最終都是那些盡可能簡化流程和促成交易的公司。「Airbnb 很讚的一點就在於你在它那租任何一個地方房子的過程,就跟你去預定一個酒店客房是一樣一樣的。」Zilok 的創始人 Cige 這麼說道,「P2P 汽車租賃也完全是一回事。」 Cige 在 2011 年,也就是 Zilok 成立的第四年離開了。儘管 Zilok 還存在,但其剝離出來的租車平台 ouicar.com 卻更成功。

其他公司將共享經濟視作是保護傘,與此同時,它的光環效應也被這種表述所扭曲。相較於 Uber,Lyft 的體驗似乎更強調鄰里之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它會鼓勵人們在上車後以碰拳的方式跟司機打個招呼,在車前貼上毛茸茸的粉色大鬍子,不過現在兩家拼的是價格。

Parking Panda 原本希望通過與鄰居分享停車空間的模式來開拓市場,但現如今,它所提供的可分享車位很多來自飯店、旅館、商業車庫、機場。Rent the Runway 可以幫你成功租到一條裙子,但不是從某個洋氣的鄰居那裡,而是從堆滿了 65000 件禮服的倉庫裡。還有 2013 年被 Avis 收購的 Zipcar,完全改變了我們租車的方式,但我們肯定不是相互租來租去。你要是當下,還說什麼 Groupon、Netflix、Kickstarter 是共享經濟公司,聽上去就多少有些荒唐了。

倒不是說這些工具、網站不好用,或者說它們沒能使事情變得更便捷。關鍵在於它們與共享經濟的初衷就不大沾邊。真的,其實它們更像是 Williams 在開頭時所說的那個「便捷經濟」。「我們厭惡這詞」,他言及共享經濟聲稱,「恨不得讓千陽灼燒之。」

  • 時來運轉,當初的「共享經濟」又行得通了?

Brendan Benzing 想要用洗衣機。

「真是令人沮喪,」談及從家裡到 Home Depot,往返七英里去租工具時,他這樣說道,「可是花了我 90 美元呢。其實,我那時候知道附近肯定有誰有那玩意,但我並不知誰是誰。」

去年,他與 Sebastien Martel 聯合創立了 MyNeighbor,一個可以租借任何東西的平台。他們堅信,這一次,情況會大有不同。大約有 1000 人正參與 MyNeighbor 在西雅圖的試點。

現在在許多城市都有快遞服務,只需要花一點點小費,就能將你的電鑽從 A 點寄到 B 點。鄰里社交網絡 Nextdoor 已經擁有了 69000 個社區的規模,可見大家還是想跟鄰居們建立聯繫的。

Facebook 近來新增了一個功能,方便用戶在群組裡購買、出售、交易物品。Peerby,現如今最火的 P2P 租賃平台,聲稱他們已經實現了超過 10 萬單的交易,並擁有 50 萬用戶。《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莫名其妙地將其看作是 Airbnb、Uber、Lyft 等商業模式的一個延續,而非這些商業模式的源頭。

也許共享經濟就真的是一個大循環,那些一開始不過是與鄰居們分享東西的想法最終將變成為了與鄰居分享的火爆神器。可以確定的事,人們仍然喜愛這個想法。Nielsen 曾對 3 萬網民進行調查,發現 23% 的人們都願意將自己的電動工具租借給鄰居。

即使是 Berk 也還是在為共享經濟努力著,他在 2009 年就已經放棄為 Neighborrow,他認為核心問題並不在於信任、保險、基金、交互界面,而在於人情冷漠。如果有人想要在 Neighborrow 上借個什麼東西,不巧存貨清單上並沒有,價格不超過 250 刀,他會在亞馬遜上買下來寄給他們,然後讓他們繼續寄給下一個需要它的人。

「我永遠不可能關掉 Neighborrow,」Berk 如是說,現在的他是一家精益創業公司的顧問,「但我也不可能永遠住在童話鎮裡。」

(本文轉自虎嗅網,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