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oupon 掰掰!】網購寒冬來臨, Groupon Taiwan 吹熄燈號

 網購的寒冬將至,Groupon Taiwan 傳即將關閉?
圖片來源 : webscripts

《TO》導讀:知名團購平台 Groupon Taiwan 驚傳營運到 9 月 22 日,消息一傳出來引起社會討論;前負責人郭書齊更是在同一時間於臉書發文提及「我們都持續在召募團購業務,歡迎所有有興趣的朋友直接跟我聯絡,也歡迎大家介紹。p.s. 如果有團購經驗最棒囉!」令人不禁浮想聯翩。

此外,根據《中央社》報導,台北市勞動局處證實也已接獲裁員通知,Groupon Taiwan 昨天率先裁員 100 人,至於剩下的 15 人於 11 月底再裁,「裁員過程一切合法,並不會遭開罰」。

這次事件引發不少網友討論,認為 Groupon Taiwan 的隕落並不意外,團購的熱潮早已退潮,如今不只有 Groupon 等團購網站,許多電商網站、電視購物等等也都切入這一塊,仍以團購為基底、轉型不上不下的 Groupon 莫怪乎會走向收場。以下來看看相關整理。

延伸閱讀:創業家兄弟宣布準備 IPO,創辦人郭書齊:台灣網路產業能量大,只是沒有足夠刺激

Groupon Taiwan 22 日晚間發出正式公告,宣布「營運到 9 月 22 日結束,兌換商品與憑證可以使用到限定期限截止為止。」台灣著名團購網站代表 Groupon,在台灣的運作情況近年最受到關注,可說是不斷更換 CEO 情況嗅到一些經營端倪。這次如果符合網路消息欲結束營運,是否也暗示台灣曾經的團購風潮也將如同時序,吹向寒冬?

unnamed

  • Groupon Taiwan 不斷提出新策略,但每年都在換執行長

時光回到 2012 年,GROUPON 台灣(台灣酷朋)台灣區總經理郭書齊、營運長郭家齊兩位兄弟檔宣布辭職再創業。沒想到,之後從 2013、2014 到 2015 年,執行長以每年更換一任的速度,顯示上位時間屁股還沒坐熱就被取代。

2013 年當時 GROUPON 台灣的執行長為楊聖武,當時對外宣示台灣酷朋不再定位為團購網站,而是提供「全方位行銷服務」的平台。到了 2014 年,風光延攬 Easy Taxi 創辦人暨執行長謝佩甫出任 GROUPON 台灣執行長。當時 GROUPON 還提出台灣 2014 下半年有 3 大業務策略:

1. 行動服務優先,推出 GROUPON App;
2. 為在地商家帶來核心價值;
3. 在地優惠市集 – Check GROUPON First。

到了 2015 年,執行長換為方俊強進一步對外宣布 GROUPON 台灣的新布局。GROUPON 與台北的寧夏夜市及第一銀行合作,推出「夜市現金電子抵用券」,只要有線上購買之電子憑證,就可用手機逛夜市,凸顯 GROUPON 台灣積極搶攻行動電商市場。 

但是,GROUPON 台灣的商業模式本質,仍舊以團購作為基底,團購看似玩不起來的潛在問題究竟出在哪?

延伸閱讀:O2O 錯了嗎?餐廳老闆血淚分享那些年跟網路平台合作的心酸
  • 團購的潛在經營危機:吃掉商家利潤,一般顧客感受「次等待遇」

儘管市調公司分析,指出台灣 2015 的網購市場將突破新台幣兆元大關。但是市場大餅真的是看的到且吃的到?從 2011 年起,台灣團購業者如春筍後冒出,全盛時期曾出現多達 50 家以上團購業者。不過經過市場的一番併購、新生、重整、退出。資策會中華民國電子商務年鑑提到,一直到 2013 年,台灣團購市場佔有率大多集中在 GOMAJI 夠麻吉、Groupon 台灣酷朋、17Life、瘋狂賣客四大業者。

台灣團購面臨那些挑戰?根據資策會的「2013 我國電子商務發展應用 -O2O(團購)發展應用」報告提到:團購模式誕生之後,本地傳統生活服務類行業的促購噱頭基本上只剩下「打折」。這些狀況衍生出團購的各項負面消息,例如購買餐券卻訂不到位;現場才發現服務縮水;一般未團購的消費者被視為「二等公民」等,消費者對團購商品逐漸產生疑慮。

由於競爭激烈,這也連帶合作業者受到不少消費者客訴,同時商家利潤為了打一波特價,無形的利潤被吃掉。加上大部分的團購券是要讓消費者拿著團購券到店消費,因此消費者注重的仍是「服務」。團購常因限時搶購而導致消費者衝動購買,店家也因為促銷而超賣、沒有衡量自己的負荷能力,因此才產生諸多申訴案件。

GROUPON 台灣的新聞,的確再一次為台灣的團購市場掀起一陣波瀾。不過其他業者是否連帶受影響?或是也因為此事件,讓台灣網購再一次出現創新模式,都值得繼續觀察下去。

(本文轉載自合作夥伴《smartM》;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延伸閱讀: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