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正在泡沫中,「獨角獸」離「獨角屍」只一步之遙

“獨角獸”離“獨角屍”只一步之遙

本文來自名利場雜誌網站(Vanityfair.com),作者為 Nick Bilton。這篇文章與最近頻頻出現在科技媒體上的泡沫破滅論文章比起來,顯得視野更為開闊、視角更加外向、文筆更為優雅。他甚至通過巨型建築的興起與應召女郎服務的「膨脹」來觀察泡沫,並且對當下的「獨角獸」企業有更形象與通俗的描繪,最後,還不忘刺兒那些盡力鼓吹泡沫的風投一把——最安全的人士,將是風投自己

所以,儘管可能你已聽多了泡沫及會不會破滅的言論,這篇文章仍可為你提供一種別緻的觀察體驗。原題為《矽谷正在泡沫中,以及什麼會刺破它?》

今年 6 月初一個星期四的早上,在門洛帕克沙山瑰麗酒店(Rosewood Sand Hill Hotel)酒店的宴會廳裡,舉行了一個私人演講。2800 平方英尺的宴會廳閃亮豪華,不負這座酒店的五星級盛名。天花板上懸掛著華麗的吊燈,牆壁上顯現銀色的圖案。講台後面掛著一塊很大的招牌,上面是矽谷最受尊敬的風險投資公司之一安德森·霍洛維茨(Andreessen Horowitz)的名字。

在供應早餐和咖啡的時候,該公司的合夥人與投資者們愉快地交談著。這些投資者給公司帶來了 15 億美元的資金。他們幾乎全都穿著商務休閒裝,襯衫最上面一顆按鈕都沒有系。只有區區幾個人穿著西裝,打著領帶。

你可以隱隱聽到遠處有賓利和特斯拉沿著沙山路(Sand Hill Road)行駛的淡淡轟鳴聲,它們將矽谷的其他頂級風投人士運至各自的辦公室:格雷洛克風險​​投資公司(Greylock Partners)、德豐傑(Draper Fisher Jurvetson)、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等等——他們將與初創公司創始人會面,查看新的初創公司資料,並尋找下一個不容錯過的公司。

進行了一陣閒聊後,斯科特•庫珀(Scott Kupor)走上講台,向這些投資者講解他們的資金現況如何。該公司在矽谷一般被稱為 a16z,它已投資了​​數以億計的美元在科技業的一些巨頭(Instagram、Facebook、Box、Twitter 和 Oculus VR)以及一些行業新貴(比如 Instacart,生鮮店送貨業務,最近估值約 20 億美元)上。

客人們紛紛落座之後,庫珀開始播放一套描繪科技行業過去和現在的幻燈片,提供一些有助於展現該公司未來投資方向的數據。每組數字都進行過認真研究,其來源都經過精心挑選,比如 Capital IQ、彭博(Bloomberg)和全國風險投資協會(National Venture Capital Association)。

演示文稿使用了 a16z 標誌性的灰色和深橙色配色,但它們顯得似乎有點「特意」。庫珀也顯得急於平息有關科技業泡沫的任何擔憂。雖然他承認,目前的情況與 1999 年那次網路泡沫之間存在一些莫名的相似之處,比如「獨角獸公司」數量劇增,但是庫珀信心十足地打出了一張幻燈片,上面寫著:「這次不同於以往」,並用圖表顯示了科技公司的 IPO 數量有所減少。

網路泡沫最終在 2000 年 3 月破裂時,IPO 數量是一個很關鍵的指標。當時幾乎每天都有一家新公司上市;而現在大約每週才有一家科技公司上市。庫珀說,這一次,錢是在背後流動。資金並沒有從股市流入公司的帳號,而是在後期投資階段流入了初創公司。他表示,大家不用太擔心泡沫

然後,就在這段安撫人心的獨白結束後,安德森霍洛維茨的招牌從牆上落了下來,砸在地板上,發出不祥的響聲。宴會廳裡一些合夥人尷尬地笑了起來,但投資者們似乎覺得這事並不是那麼有趣。

雖然美國其他地區在過去的一年裡的主要議題是同性婚姻、警察的戰術、歐巴馬醫改這些事情,但在矽谷,一個無法迴避的話題是:是否存在科技泡沫。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是這家風險投資公司的創始人之一,也許是泡沫說法的主要反對者。在他的 Twitter 帳號上,他提到「泡沫」這個詞的次數超過了 300 次,多次嘲諷或反駁別人暗示有泡沫存在可能性。

他的一個理由,也在瑰麗酒店宴會廳播放的幻燈片中指出過,就是手機使用量呈指數級增長,這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購買和出售幾乎所有東西(從生鮮日雜這樣的實物,到出租車乘坐這樣的服務)的方式,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顛覆。此外,與網路泡沫時期相比,目前有很多高科技公司都已經獲得了營收——有些公司的營收還非常可觀。

安德森的論點確實有理有據,但泡沫的說法仍然不絕於耳,這部分上是因為泡沫的跡像已經變得越來越普遍了。

  • 泡沫破裂的前兆

了解高科技產業最好的方式之一,也許就是觀察它的建築。

舊金山這個城市大約一半的土地都是住宅區,它的辦公空間預計將會增加 15%,其中大多數可能都會分配給科技創業公司。向南行駛約 50 英里,到達庫比提諾,你會看到蘋果公司巨大的新總部「宇宙飛船」,其 2.8 百萬平方英尺的空間能容納逾 1.2 萬名員工。再有就是新的 Facebook 建築,它帶有屋頂花園,還擁有據稱是世界上最大的開放式辦公空間。Google 目前正在規劃園區升級,一些名為「crabots」小型起重機器人將在其中發揮作用——它們可以在僅僅數小時內移動辦公室牆壁、地板和天花板,完成對空間的改造。

然而,這裡最惹眼的在建建築可能是米慎街 415 號那座 1070 英尺(330 米)的大廈。那座玻璃外觀的 Salesforce 大廈很快就會成為舊金山最高的建築,比泛美金字塔(Transamerica Pyramid,又譯全美金字塔)還高 200 英尺。而這可能暗示著一個重大問題。

耶魯大學講師、《繁衰經濟學》(Boombustology)的作者維克拉姆 – 曼莎拉瑪尼(Vikram Mansharamani)說,幾乎每一個巨大泡沫破裂之前,都會興起一陣修建高層建築的活動華爾街 40 號、克萊斯勒大廈和帝國大廈,就是在大蕭條醞釀期間建設的。吉隆坡雙子塔竣工之際,正是亞洲經濟危機開始之時。台北 101 大樓曾經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築,它奠基的時候正是網路泡沫最嚴重的階段。

這些建築物中的一些,是從泡沫的橫財中獲得了部分資金,並假設市場還將繼續繁榮下去,因此會有足夠的住戶來租用房屋。從歷史上看,這種趨勢在其他行業中也存在。曼莎拉瑪尼說,另一個令人不安的指標是藝術品市場的膨脹,它顯示人們變得過度自信。今年 5 月份,佳士、蘇富比和菲利普斯在一周半的時間總共拍出了 27 億美元的藝術品,打破了拍賣記錄。

還有被一些經濟學家稱為「粉黛泡沫」(Prostitute Bubble)的指標,指的是應召女郎湧向泡沫日益嚴重的市場。(雖然要證實這個理論並不容易,但眾所周知的是,舊金山有幾個酒吧提供這種服務)。「我想,我們現在所處的狀況絕對可以被稱為泡沫,」曼莎拉瑪尼告訴我。「這些都是狂妄自大的行為:更大,更好,更寬。自我膨脹。

1999 年時那種狂熱也以另一種方式捲土重來。在 2013 年,在這里工作的高技術工人據說平均一年賺 19.6 萬美元左右,有的人通過股票賺了數百萬美元。有些工程師有了自己的經紀人,就像好萊塢明星一樣。一些實習生的月收入超過 7000 美元,相當於每年約 8.4 萬美元。(在美國,家庭收入中位數大約是 5.3 萬美元。)Snapchat 為史丹佛大學本科生開出了高達 50 萬美元的年薪。Rich Talent Group 是一家很有聲譽的科技業招聘公司,其創始人賈納•瑞奇(Jana Rich)告訴我,從 90 年代末以來,她從來沒有見過這麼激烈的人才爭奪戰。「這樣循環週期我見過兩個,經過一段時期的蓬勃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