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導讀:印度向來就以出產數學、理工人才而聞名,近來隨著 Google 新任 CEO Sundar Pichai、微軟執行長 Satya Nadella 上任,加上源源不絕的印度科技新創崛起,使大眾再度聚焦到底這個亞洲大國培育科技人才的秘訣。以下編譯自e27文章。
當 Google 宣布成為 Alphabet 的子公司,而且由公司創辦人 Larry Page 與 Sergey Brin 來擔任新母公司的執行長與總裁時,所有的目光很快的都轉向新接任剛完成重組的 Google 的 Sundar Pichai。
Pichai 帶著來自產品部門的豐富經驗來接下這份新工作,他在 2004 年開始擔任 Google 的產品經理,同時也是推動 Google Drive、Chrome 與 Android 發展的重要推手之一,對於 Google 在網路世界霸主地位功不可沒。
值得一提的是,Pichai 是繼 Satya Nadella 去年接任微軟執行長之後,第二位在美國科技巨擎中擔任要職的印度人。
隨著印度人在這些科技巨擎公司中擔任要職的比例增加,讓大家不禁想問:印度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這個現象背後的原因可能可以被分成幾點,例如:英語的普及性與新創基金,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印度高等教育系統是帶領他們成功的更重要原因。舉例來說,Pichai 畢業於印度理工學院(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而後才在史丹佛大學與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Warton School)取得碩士學位。
- 國家重點研究機構所扮演的角色
印度在 1947 年取得獨立,之後很快的就開始設立一系列分類於「國家重點研究機構(Institutes of National Importance)」底下的重要教育單位。在一篇源自此計畫的關於各學習中心的文章中,Thomas Manuel 打破了曾經幫助印度通往成功的不同大學的結構。
其中為首的是從 1961 年開始就有政府支持的印度理工學院,然後接下來的幾年內只成立了 5 所學校,接著 2 所,從 2008 年至今,又新增了 9 所,包含印度國家科技學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Technology)、印度醫藥科學學院(All Indian Institutes of Medical Sciences)與印度資訊科技學院(Indian Institutes of Information Science)。
其他學校像是微軟的 Nadella 取得第一個學位的曼尼帕爾科技學院(Manip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也都在推動新一代領導將所需要的技能的高等工程課程。
印度的第一任首相 Jawaharlal Nehru 是協助打造印度強大科技建設的重要力量,而重要技能的教育則成為印度新產業之中的核心產業。
- 面對成長的挑戰
印度理工學院與其他印度國家重要研究機構在提供必要教育給重要科技部門上,扮演重要角色。政府與私人企業發起的計畫,像是 Nasscom 發起的 10,000 Startups,都幫助了印度成為全球科技產業中的重要玩家。在上個月所公布的 Compass 全球新創調查中,印度的班加羅爾(Bangalore)排名第 15,打敗了雪梨與多倫多等城市。
然而,印度依然在建立永續生態系統上面臨挑戰,得想辦法讓企業生根並改善當地生活。這是個嚴重的人才外流問題,許多最優秀、最聰明的人才都移民到美國以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Pichai 與 Nadella 就是很好的例子。此外,印度的經濟也持續因為貪腐與不公等相關問題遲緩發展。當手機科技一飛沖天的同時,仍有許多印度人沒有乾淨的水源可飲用,且大部分的科技依然是少數特權印度人才能享用。
謝天謝地,印度依然有一些希望之光來激勵印度科技創業家。當像是 Pichai 與 Nadella 等人在矽谷等地取得珍貴經驗時,有部分的人可以回到印度成立成功公司來幫助印度的產業成長。印度的高等教育系統是製造更多 Pichai 等人成功故事的重要支柱,讓這些人可以領導許多公司與重要的新創企業。這也是印度對未來的最大期望。
《資料來源:e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