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導讀:這是一篇由中國互聯網觀察家針對中國大學生創業失敗的觀察,三點原因分析的鞭辟入裡;相信不只是想創業的學生可以參考,各位只要有心創業的人也都應該避開這三點。
大學生創業項目雖然越來越受重視,但是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這是為什麼?歸為三點,創始人團隊局限性、項目局限性和有效時間的局限性。
在過去,很多社會人士和風險投資家都並不看好大學生創業項目,原因很簡單,就是存活率太低,死亡率太高。
但近些年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創業熱潮的興起和國家政策對創業的大力支持,大學生創業項目越來越受重視和青睞。但即便如此,大學生創業項目死亡率依然居高不下,到底是為什麼?
根據這兩年來我對大學生創業的觀察和研究,我把大學生創業的失敗歸為三大原因,分別是創始人團隊局限性、項目局限性和有效時間的局限性。
- 創始人團隊的局限性
關鍵詞:分工、行業認知、價值觀
創始人或發起人在組建團隊時,基本都是先把身邊的幾個好哥兒們叫過來,大概闡述一下自己的創業想法,把前景描繪的天花亂墜,似乎一年後就能把 BAT 赶超了、把小米也顛覆了,當心潮澎湃之時,就一拍即合開始幹了,但幹著幹著問題就出來了,團隊結構、互補性、個人興趣、價值觀等問題互相衝突,有的堅持不了、有的忍受不了,所以失敗是一開始就已經註定的了。
我認為創業者有了創業項目後,首要解決的是創始人團隊的專業化分工問題,比如我們現在在運營的基於微信平台的校園 O2O 項目,項目涉及商家談判、產品開發、文章推送、產品設計等,那相對應的你得要有熟悉市場、運營、技術、設計方面的人才,當然,還有最重要的 CEO。
如果你僅僅是叫上幾個哥兒們一起幹,專業分工是要大打折扣、甚至是出問題的。我記得 2013 年準備創業的時候,整整花了半年的時間找合適的合夥人,因為核心團隊的創業素養和合理性已經決定了項目的生死。
其次,是創始人的行業認知和價值觀問題,行業認知就是你對你從事行業的熟知程度,如果自己對所從事行業認識不深,且沒有不斷的學習充電,很顯然,你的路會越走越窄,最後一步步走向死亡。
其實一年前我對創業和移動互聯網行業是不熟悉的,但一年後我能在這裡跟大家分享我的創業心得和我對移動互聯網較為深刻的認識,是通過不斷努力學習、實踐和研究得來的成績,有了這段經歷和精神,接下來我還打算寫一本關於 90 後創業類的書,將我的行業認知應用到極致。
然而,價值觀則是指創業者創業的目的和初衷,你選擇創業是為了掙更多的錢、豐富自己的閱歷還是像 Uber 創始人一樣解決市場上某個自己無法忍受的痛點。這個很重要,如果有的人想掙錢、有的人想豐富閱歷、有的人想為社會做貢獻,那大家的意見容易產生分歧,結果就是在拖團隊的整體進度,可能導致團隊分散。
我覺得一個項目要掙錢是沒錯的,但你要明白不是每個項目一投入就馬上會有回報的,它需要前期的積累和準備,還甚至有燒錢的可能,而這個時間可能是一年、兩年甚至更久。
像這一兩年比較火的餓了麼,人家在拿到點評網 8000 萬美金融資前已經熬了 7 年了,這 7 年的默默無聞、痛苦和掙扎,相信創業者們能體會得到,即使拿到 8000 美金後,也還不一定是晴天,因為競爭對手馬上就緊追上來了。所以每個創業者都應該做好痛苦、掙扎的心理準備,這樣才能專心致志的把產品做好,把市場做大,而不急於求成。
最後就是團隊的創始人 CEO,這是一個很大的麻煩東西,在沒有提前說好的情況下,要在多個聯合創始人團隊中選出一個 CEO 是很困難的,原因是每個人都認為自己很牛逼,覺得你並沒有比我厲害多少,所以會互相不服氣,不想被誰說了算,都覺得股份要平分、所有大小事情都應該共同決策,所以團隊基本在內鬥和猜忌中發展,結果當然不言而喻。
我見過一些團隊在這方面非常的糾結,結果產品還沒做出來,團隊就因為這些問題解散了。所以創始人的心態和格局很重要,誰有執行力、有信心、有想法、格局大就讓他去做,大家只是分工、角色不一樣而已,大家只需要想怎樣把自己的專業和價值最大程度的發揮出來就行了,只有這樣的心態,才會發展得更好,走的更遠。
- 項目局限性
關鍵詞:項目方向、個人喜好、樂觀
大學生在選擇創業項目時會遇到三個問題,項目方向局限校園、從個人喜好出發、對未來過於樂觀。
一般大學生在選擇創業項目時都會選擇自己所熟知的校園,因為熟悉、容易落地、方便推廣,且資源相對集中。但弊端就是項目的可擴展性和復制性很差,因為校園市場的特殊性和人群單一性決定的,而且每個本地市場的競爭對手眾多,競爭激烈惡化。
其次,在選擇項目時,很多人都習慣性地從個人喜好出發,主觀地認為自己喜歡的項目產品,消費者也一定會喜歡,缺乏對前期市場準確的調查和理性的分析。
最後,對項目發展前景過於樂觀,對銷量及利潤率預計偏高,而對自身的營運能力、後續資金的投入、風險控制等因素估計不足。項目的選擇其實是非常重要的,要多花些時間去做調查和交流,千萬不能怕別人會偷了你的想法,應該抱著完善項目的初衷去交流。
- 有效時間局限性
關鍵詞:一起工作的時間
有效時間指的是真正一起為某一工作(或任務)所付出的時間。然而,作為一名大學生,除了平時的上課,我們還有社團、課外作業、玩耍、談戀愛等等,如果在加上創業,你一天的時間基本就沒了,所以選擇創業,基本就拒絕了好好聽課,或只能投入相對較少的時間,如果你敢說你都能兼顧得來,那我可以告訴你基本創不好業,或你的二者兼得將導致其他創業夥伴忙得要死或你們的創業項目一直平庸無常,因為如果你真的要把創業做好,一定要花很多的時間進去,包括吃飯、走路、睡覺,這是公認的事實。
又因為時間的原因,你們每天可以呆在一起討論項目的時間幾乎很少,基本是在微信群上簡單的討論,只有周末的時候才有空開個會,但也是在匆匆忙忙中結束,你說連個見面的時間都沒有,能創好業、能把事業做大嗎?真的值得每個創業者去深思。
這三大問題是我創業者兩年來總結出來的,如果要在校園裡成就一番事業,以上三大問題不容忽視,既然提出了問題,我也給出三個對應的解決方案,幫你降低項目的死亡率。
首先,我覺得創始人必須樹立每天學習思考反思的習慣,利用零碎化時間閱讀最新的行業動態,利用整塊時間閱讀書籍和工作,利用周末的時間去跨行業或跟同行業的人交流,從而快速的提高自身的創業素養和行業認知,比如管統籌理能力、社交能力、視野眼光和見識。
不僅 CEO 要學習成長,團隊也要學習成長,如果團隊的整體學習能力跟不上,後果是挺嚴重的,最明顯的就是在常識性問題上出現沒必要的分歧和爭論,這些常識性爭論問題很耗費時間。
正如傅盛所說,「一家公司最大的瓶頸是 CEO,如果 CEO 自己不能成長,他就不可能帶領這家公司走向更遠的未來,不過光有 CEO 的成長是不夠的,一旦團隊沒有跟上步伐,必然出現業務崩潰。」
最後導致團隊可能就慢慢分散了,傅盛給我們的啟發就是 CEO 要成長,整個團隊也要成長,否則公司將會出現脫節。
其次,在選擇創業項目時,先進行詳細的市場調查,避免從個人的喜好出發來判斷消費者的喜好程度,同時也要研讀一些成功企業的發展歷程,避免對未來太過樂觀的預計,有意識的將項目分發展階段進行,比如做學生兼職行業,在校的前一兩年針對本校學生市場先發展本校業務,花一年的時間深度了解這個行業、積累管理、運營等經驗,一兩年後如果覺得該行業具有發展前景,則通過融資將其擴大規模,引入更專業的人才。
最後,就是壓榨出更多創業之外的其他時間了,比如玩、談戀愛等,將更多的時間投入進去,如果可以,創始人可以租個辦公室一起工作,保證能及時溝通解決問題,在如果你覺得你的項目非常有發展前景,你可以選擇休學,把所有時間都投入進去,像禮物說創始人溫城輝一樣,乾脆直接休學,因為時間一定是項目成活的保證,一定要規劃好時間。
縱觀過去幾年的大學生創業項目,之所以成活率不高,根本不是錢的問題,而是創始人、項目方向和時間的問題,不管政府如何鼓勵創業,如果這三大問題沒有解決,其他都將會是白塔
作者:鄭劍波, 右耳科技創始人、自媒體人, 專注 90 後大學生創業研究,微信:2534730426.
(本文轉載自合作夥伴《i 黑馬》;圖片來源:barry.pousman、COD Newsroom,CC Licensed;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