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想推推不動,Google 即刻救援一招把全美物聯網佈局催到最大

工業 4.0 的概念正夯,連台灣也提出了「生產力 4.0」希望透過大數據與雲端的技術以及生產流程網路化的方式來升級製造業的能量。

這樣的風潮在全球蔓延,德國、日本、中國、韓國都提出了自家的升級計劃,而身為強權之一的美國當然也不例外。如果你還有印象,前幾年美國曾提出「讓製造業留在美國」,而這口號其實就是相關政策的內容之一。

但要做到這樣其實並不簡單,因為想要升級到下一世代的製程,你的生產線乃至整個企業必須要有強大的網路支撐,讓生產線、機器人之間可以互相溝通達到最佳的生產效率。也因此我們可以說這是一場讓生產線物網路化、讓製造業物聯網化的大工程,在這樣的定調下,擁有暢通「網路」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

而很關注智慧城市、物聯網的 Google 也早就針對了網路的普及做了很多事,我們從 Google FiberProject LoonProject Fi 等一系列攤開全都是大神針對網路提供與優化所提出的不同解方。甚至近來 Google 在紐約成立的 Sidewalk 實驗室基本上也與此相關,他們想讓城市更美好,而首先第一步他們選擇提供許多免費的無線網路站點。

以上種種不諱言的說,Google 在網路上的積極推動,或許才是美國有力在未來萬物聯網世代中能站領先地位的原因。以下我們就詳細來看為什麼 Google 是美國萬物聯網時代功不可沒的推手。

  • 在 Google 殺入之前,電信商與電纜商都不願升級網路提供更高品質的網速

在科技界我們常常說「顛覆一切」,而當我們說到了美國的寬頻歷史,那無可諱言地 Google Fiber 就是那個顛覆了一切的關鍵。

在 2010 年二月,Google 詢問美國當地城市要不要嘗試 Google Fiber 這個突破常規的超高速光纖網路之前,美國的有線寬頻網路想要升級簡直是天方夜譚。聯邦通信委員會(FCC)當時也曾發表一份「國家寬頻計劃」,強調了便宜、充足的寬頻,更希望能過透過重建舊有線路來取代。但該計劃的執行總監 Blair Levin 告訴了《MIT Technology Review》的記者「自 1994 年以來,就沒有橫跨全國的電信業者願意重建現有的網絡。

這並不是因為技術上的困難,反之,這還挺簡單的。但重建一個高速的網絡是「昂貴」的;如果要做這將是一個沈重的資本支出,簡單來說就是讓整個華爾街都為之皺眉。此外城市的市場現況也是一個問題,在美國許多城市的網路服務不是近乎獨佔,就是只有兩家服務商(傳統上來說都是一家電纜公司對上一家主要的電信業者),在這樣的狀況下幾乎沒有競爭,也因此他們沒有進步的壓力。

在這樣所有玩家都只想要保持現況的狀況下,網路供應者他們每年轉進大把銀子,卻只回饋了一少部分在推進整體的服務品質。其實我們所熟悉的「網路」只出現了 15 年,但網路服務供應商們卻已經進入了「收穫模式」:取代升級基礎建設,他們將主力放在把基礎建設的收益最大化。

  • 企業不願付出,政府喊出了口號卻被法令限制

儘管美國政府有公佈了一份「寬頻計劃」,但州政府與地方政府卻沒有做多少事真的改變現狀,也沒有真的推動這些網路服務供應商投入跟多資源升級網路。同時政府也沒有提供更多補助的意思,在這樣的種種不作為中,寬頻計劃根本沒有多少進度。

在市政階級上,多數的城市還保有建造規範與許可限制;也因此在這樣的狀況下,不管當地政府究竟是有意還是無意都造成了不鼓勵廠商鋪設新線路的影響(特別是對那些市場的新進者來說)。而在許多案例中,即便城市展現出對於建造或是經營自有高速網路的高度興趣,很多時候他們也都會被州級法律打下。

這也是為什麼美國還無法提供便宜高品質網路、被瑞典、南韓、日本等國家超越的因素。

  • Google Fiber 的橫空出現,是美國迎向新世代網路的契機

五年之後,事情變了。美國還是落後於南韓等國家。但是光纖到府的服務已經成真!沒錯,就是 Google 提供的 Google Fiber,他們在 2012 年秋天時首度在美國堪薩斯市開始;現在已經擴散到奧斯丁、德州、猶他等地。Google 也宣布將會繼續快速擴張光纖服務到美國各個城市。

這件事最大的影響可以說是 Google 逼迫了那些寬頻服務巨頭們回應;舉例來說,在 Google Fiber 公佈後,AT&T 就宣布他們將開始供應之前完全不能想像的高速優惠服務,甚至 AT&T 還說要將這樣優惠的服務拓展到上百個城市中。之後其他主流電信商也漸漸跟上,宣布將提供高速但便宜的網路服務。

即便是 Time Warner Cable(不曉得有人記得他們的管理層曾公開說過人們不需要高速服務,所以他們也不提供),他們現在所提供的寬頻也比他們幾年前的快上了五倍!

Google Fiber 同時也激勵了市政階層的行動,像是「大學社區下一代創新計劃」(Gig.U )就是要將 Gb 級網路帶進超過 24 座大學城(很顯然這些地方都是網路的高度需求地);康乃狄克州若干個城市組成的工會目前就正在與澳洲最大的銀行集團 Macquaire 談合作來建制一個光纖網絡(形式類似於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初打造自家光纖網路的方式)。除了上述兩個例子,美國許多城鎮也都在找方法讓地區的網路可以升級為便宜又好用的光纖高速網絡。

「如果你早幾年跟這些市長聊,他們告訴你的絕對都是寬頻之外的問題」Levin 說「但你現在再跟他們聊,他們絕對將光纖網路視為重要的必須建設。因為這不只是關於你看串流電視流不流暢的問題,這更是確保市鎮在商業、教育以及健保設施上得以因應未來需求的重要基礎建設。

但這些都不代表美國正轉換到光纖的真正引爆點,因為就統計結果而言,美國在 2013 年底全國仍只有大約 3% 的家戶是使用光纖網路。但想想美國也是這近幾年才開始推動這一塊,這樣的成績人仍然是不錯的。但不可忽略的是,如果沒有 Google 挾帶 Google Fiber 這樣超優質的服務進入市場,那美國八成還卡在缺少投資、供應商不願意升級服務的窘境中。

Levin 就不無感慨地說「我當然很希望我們可以驕傲地說美國有這樣的網路進步是源自於『國家寬頻計劃』,但很可惜的是,不。這一切都源自 Google 的加入,沒有 Google 不會有現在的進步。」

  • 推動便宜高速光纖網路,Google 大神圖的是什麼?

這也凸顯了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 Google 要做這件事?畢竟鋪設實體線路與他們的核心業務相差甚遠。這時候,我們或許可以看看 Google Fiber 自身的簡介,他們將自己所做事定位為「一場實驗」;不過隨著它的擴展,Google 也已經表明了他們逐漸將這個計劃視為一個真正的生意來經營。

顯而易見的是,儘管現在 Google Fiber 可能只是一個小事業體(畢竟現在看來 Google 提供的方案與其他電纜公司收取的費用差不多),但他們仍可以從把網路變得更有價值以及創造更多線上流量來獲得龐大的附帶利益。

就影響上來說,Google 不僅建制了實體的網路佈線,他們也推動了全國網路服務供應商的升級,這兩者都提升了公共的福利,產生了巨大的溢出效應。而這樣的創舉不是來自公部門或是影響力十足的私部門,是 Google!

● 這不是 Google 第一次做這樣的事情 … …

·FCC 拍賣無線波段

其實這樣的事情其實以前也發生過。2008 年時 FCC 正要拍賣電波頻段給無線供應商,他們宣布了如果當該頻段拍賣金額超過 46 億美元時,將會附帶公開訪問要求,但很顯然的是無線供應商都不想要遵守這項規範。所以當 Google 提出了一個高於 FCC 定價的數字時,他們想做的不是為了買下該頻段,而是為了確保不管誰是最後贏家「公開訪問要求」都將納入。

·推出 Project Fi 服務

有人可能會發現這樣的操作方式很熟悉,就像 Google 前陣子推出的無線服務「Project Fi」一樣,它的服務挑戰了現有的無限服務供應商以及現有的收價模式。在這個案例中,Google 他們想做的就是相對不顧短期回收,利用他們的豐厚財力推進更廣泛的社會利益。

  • Google 能加入改變是幸運,但與其倚靠幸運我們更需要的是有效的法律!

當我們談及現階段的創新與經濟,Google Fiber 造成的影響其實很複雜。一方面來說,它證明了競爭的動力,當 Google 投入大筆金錢進入新的網路中時,舊有的電纜、電信業者感受到了威脅,所以他們跟著效仿提供便宜、高速的網路。但同時也顯示出政府的無力,如果不是 Google 的介入,政府就算發佈了一個寬頻計劃也不見任何成效。這一切的改變倚靠的都是 Google。

如果 Google 不是在搜尋以及線上廣告中擁有主導的地位,提供他們資源來進行不要求立即回饋的大型投資行為,Google Fiber 不可能發生。而如果 Google 的領導階層不願意進行核心業務之外,這樣一個龐大且長期的投資,又或是這家公司並沒有雙重股權結構保障他們的創辦人權力、隔開來自華爾街的壓力,高速便宜的網路是不可能出現在今天的美國。

就像 Levin 說的「我們真的很幸運有一家擁有真正長期視野的企業進入了這個市場。」但設計出一個良好的科技法可能還是勢在必行,畢竟不可能一直都那麼幸運有一家企業願意做領頭羊改變世界。

從上述的整理來看,沒有 Google 就沒有美國高速網路的進步。Google 他們耗費了大資源推動網路在美國的普及,他們看到的是更遠的未來,推動美國高速網路進展也能幫助他們推動旗下的物聯網佈局。有 Google,美國已經完成了一半最難推動的網路基礎建設了。

(參考資料:MIT Technology Review;圖片來源:Image Catalog{ pranav },CC Licensed;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