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車顛覆了未來:讓你跟塞車、快遞小哥以及辦公大樓說再見!

IDEO是總部位於美國舊金山的知名設計諮詢公司,另外在芝加哥、波士頓、倫敦和慕尼黑有分公司,也在上海設立了辦事處。他們在Tomorrow in Progress項目中,探討了很多關於未來的無人車及相應交通系統的設計理念,本文將其梳理後展現。

  • 為什麼是無人車?

因為它們高效、安全,將會解決日益增長的城市密度問題。根據 LUX 的調查數據,在 2030 年預估無人車市場價值 870 億美元,而每個共享的無人車可以取代 11 輛傳統的汽車。未來主義者認為在歐美無人車會在 15 年之內普及,而 IEEE 預測 2040 年路上 75% 的車都會是自動駕駛。

但是消費者自身很難去想像未來無人車以及一整套交通系統的樣子,在網站Automobility上,IDEO 描述了三種概念車型,以及他們會對我們生活帶來的具體影響。

  • 概念一:當慢成為另一種快

Image title

當人們開始忙碌的一天或者自駕出遊時,最不想面對的就是擁擠的交通。MIT 智慧城市實驗室負責人 Carlos Ratti 認為,根據無人車結合線路規劃的共享,可以解決近 80% 的交通擁堵問題

道路工程師判斷目前的高速公路的使用情況是,每條車道每小時最多容納 2200 量人為駕駛的車輛通過,這只占到道路使用飽和程度的 5%。在高速公路上,無人駕駛汽車會排成「整齊隊形」,以相對近一些的車距行駛,這種機制可能帶來的潛在好處是,一讓道路的使用程度達到最高,二是從空氣動力學來講也有助於節約能源。

可以想像,近車距就要求對車速的控制,這可能降低車輛的行駛速度。但雙手被解放後,人們的通勤時間就可以轉變成工作時間。

無人車還被認為可以減少 90% 的路上事故發生率。80 年代中的時候,高位剎車燈的發明被認為大大減少了汽車追尾事故的發生,對於無人車而言,也需要一種指示燈機制,告訴外界此時車輛處於駕駛員駕駛狀態還是自駕駛狀態,如下圖的紅、綠燈。

Image title

● 技術小結:

系統:線路優化、車與車之間的通信,以實現「排隊」機制
導航:GPS、路線感知技術、物體感知技術、車道保持和物體迴避系統
基礎設施:充電站、電力 VS 石油

  • 概念二:21 世紀的騾子

Image title

這是一輛擬人化的小型貨車,他的名字是 Cody。看他裝滿包裹的樣子,你就知道他主要是做什麼了:搶快遞小哥的飯碗。未來可能會湧現一些自動化物流服務商,不僅可以做到讓你看到包裹從哪裡出庫、送到了哪一站,甚至能告訴你他們在離你不遠的紅綠燈處,還有一分鐘就會送達。

要達到更短的運送周期,就要不浪費一分一秒。人會在意工作時間,機器卻不會,因此一個 24 小時運轉的送貨平台所有流程自動化之後,必然會提升貨物的運送效率。除了運送貨物,Cody 還可以作為一個移動的貨物自提處停在路邊,讓附近的剁手黨可以盡快與包裹見面。

● 技術小結:

系統:授權系統、包裹掃描和物品追踪設備、路線優化和車隊集成軟體
導航:GPS、路線感知技術、物體感知技術、車道保持和物體迴避系統
基礎設施:物流中心、充電站、電力 VS 石油

  • 概念三:逆通勤——移動辦公室

什麼?在停車場辦公?

Image title

美國有 6 億個停車場,佔據約 10% 的城市空地。既然在車庫可以創業,在停車場為什麼不能呢?更何況,停車場還有潛力改造成為移動辦公中心,看厭了窗外的車水馬龍,帶團隊到湖邊駐紮似乎也是個不錯的主意。如果今天要見重要客戶,是要邀請他到辦公室來,等等,還是把辦公室開到他家門口?

Image title

你想到的第一個問題一定是,有足夠快的網麼?

Work On Wheel (簡稱 WOW )移動辦公室充斥著各種交互設備,玻璃窗既可以調節為透明,也可以用作一個交互顯示器。桌子可以作為整個辦公室的控制面板,並可以為團隊提供一些相關服務,比如接入 WOW 平台,在需要的時候申請升級辦公室或者租用其他辦公設備如 3D 列印機等。公司也不必擔心資料的洩漏,因為一切存儲都在雲端。

Image title

一天的工作結束,把團隊成員送回家後,WOW 需要回到控制中心充電、檢修或者進行一些升級準備。

● 技術小結:

系統:授權和預訂服務、智能玻璃和氣溫控制、高速移動網絡
導航:GPS、路線感知技術、物體感知技術、車道保持和物體迴避系統
基礎設施:充電站、電力 VS 石油

  • 面向未來設計,意味著面向尚不存在的人們

腦洞如此巨大,IDEO 稱之為未來主義的設計(design futurism)。他們使用了構築世界(worldbuilding)的方法,這已經成為一種較為常見的敘事方式:無論是科幻電影還是電子遊戲,甚至廣告營銷和新聞中都會用預測和虛構的方式來闡述未來的可能性。

未來的某些部分是可預測的,比如二十年後全球人口規模;還有一些是更為隨機發生的,如重大的科學發現、流行趨勢的變化和人的變化——儘管隨機,但其仍然是有邊界、或者說有限制的。好的設計師和工程師會把限制與創新結合,讓我們以一種更新鮮的視角去看待周圍,激發靈感。

  • 延伸閱讀

消滅 9 成汽車量、回收停車格佔地,原來這就是新加坡想推無人車的原因

新加坡交通部有個「未來部門」,推動史無前例的市級無人車系統

(本文轉載自合作夥伴《36Kr》;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