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馬說:李健,1983 年出生,安徽人,18 歲開始打工,從餐廳服務生做起、做到廚師。2011 年在北京大鐘寺附近創業開餐館「小廚小菜」,發現通過互聯網外賣平台可以大大提高銷量,逐漸摸索出其中訣竅。目前,他位置偏僻的餐廳月每月外賣訂單達 5 萬份,最高日流水四萬元(約台幣 201,000 元),月流水五六十萬起(約台幣 250 ~ 300 萬起)。他的成功引得整條街的餐館都在向他學習,把餐廳從傳統堂食向互聯網外賣轉換。 下面是他的自述:

  • 為了對抗高房租,必須做外賣

其實外賣一直存在,從小我們看港台、日本的電影,裡面不就都是外賣便當嘛。我 18 歲出來打工,在上海呆了十年,從餐廳服務生做到廚師。當時在一個偏僻的桂林米粉店打工,中午高峰期的時候,他堂食只有兩三個人,我想那麼高的租金餐廳怎么生存下去?其實就是靠接電話送餐。

後來我在北京創業,從廚師做起,直到 2011 年自己開餐館「小廚小菜」,一天能接電話外賣訂單 60 單。後來在五道口一家炸雞漢堡店,聽老闆說起一中午能達到 300 單,我就很驚訝,他怎麼幹的?我才知道有網絡訂餐平台的存在。

我接手前,這個店面換了四個老闆,四家店全倒閉了。這餐廳的地理位置不是很好,房租一個月也要一萬六千塊錢(約台幣 80,400 元),還有人力、物力。150 個平米的總面積,除去廚房,就算擺十個桌子,堂食一天最多能做到 5000 塊錢(約台幣 25,125 元),肯定很忙很忙。這也是浪費物力、人力,何況房租本來就貴。我就想,一定要做外賣,你總要生存下去才能說改變一些東西吧。當時餐廳堂食佔 80%,我試著把外賣做到 20%,慢慢各佔 50%,到現在 90% 全是外賣。

2011 年,餓了麼網上訂餐進入北京,我們就合作了。之前電話接 60 單,可能就要用 20 分鐘,顧客電話還經常打不進來。他報五個菜名也要 30 秒,我用 15 個接電話的人也來不及。有了餓了麼提供的 Napos 系統,我可以一秒鐘就接一單,日訂單很快上了 200 單,我當然開心。

我覺得最大的收益就是,網絡把我自己實現不了的東西給實現了。我最初預計餐廳外賣最高峰能做每天 1 萬 5 千元(約台幣 75,375 元),結果現在最高峰是 4 萬元(約台幣 201,000 元)。剛開始是每天 200 多單,現在平均每天都要 1000 多單,一個月 50000 單。原先接電話訂餐的接線員都轉去做客服。

過去,我自己印傳單宣傳,人力物力都投入了,但餐廳曝光率還是低,顧客對餐館不熟悉,也不會輕易下單。而且傳單的形式其實很不好,對客戶不禮貌,城管也制止。但訂餐平台做到我們做不到的事,一是覆蓋區域廣,二是有評價體系。有了網絡之後,最初我們訂單一下多了將近兩倍,當時也沒有任何補貼優惠。

  • 物流慢導致賠錢?一年把送餐時間降 8 分鐘

單量上來了,是不是就可以坐地收錢了?不是。去年外賣訂單剛開始上 200 單時,有一天下雨,有 50 多單一個小時還沒送到,顧客就退單了,一下子損失 3 千塊錢(約台幣 15,075 元)。當時我就蒙了,還沒有想自己錯在哪裡。

送餐量大,速度就是個大問題。客戶投訴問餐為什麼沒送到,如果你 2 分鐘之內回答不了,人家就取消訂單了。有時候我們也比較冤,剛送到餐,顧客一分鐘前已經等不及取消訂單了。你天天給顧客一個半小時送到,誰還會買你家飯。

後來我就開始分析原因,先把流程慢慢改。之前我是自己炒菜,根本炒不過來。現在餐廳成了個小工廠,所有的原材料都必須經過一關一關過來,再到廚師這邊加工。時間很關鍵,如果一中午出 700 單,一個半小時就能消化掉,所有準備都要嚴格按照時間。現在餐廳有一半都工廠化了。流程化還有一個好處,可以對供應商提要求,從源頭控制,保證食材按時供應、保質保量。

物流上我也開始想辦法。我在地圖上把整個區域內看了一遍,地圖上面我在搜索一下大概的方位,形成了一個調度製度。

現在我有 13 個專職送餐員,4 個兼職送餐員,還有外包物流公司的配送人員,一共 20 來個人,其中有總負責人。距離遠的地方,我就放兩個人在那邊待著,餐廳的人像接力棒似的,25 分鐘會過去一趟。高峰期就馬上放一個人過去 ​​,一趟送完再回來接力。中午最多是 2 個高峰期,11 點半和 12 點。我也會按區域劃片,高峰期不同的區域會有不同的人負責。我對送餐員也會有培訓,高峰期不同的線路會互相支援。

過去有個問題,是訊息不暢通,送餐員必須要給顧客打電話,打完這個,顧客如果不接,你還要繼續打,時間就這麼過去了。我過去想,要是能一次給一個樓裡訂餐的顧客打電話就好了,結果餓了麼開發出了蜂鳥系統。一個樓裡 10 個訂戶,送餐員按一下系統按鈕,一次可以打 10 個語音電話,打不通你還可以再按。蜂鳥系統還可以查到客戶的詳細信息,配送人員知道哪個先送。這大大節省了送餐時間。

服務方面,我也在琢磨。比如包裝,最開始外賣用的是圓筒的餐盒,又佔空間又容易灑,後來就改用方形餐盒。我也知道把餐控製到 50 多度,食物不會壞掉。

現在配送員個人送餐能力最少 50 單,高峰時有 150 單,我會讓他達到極限,餐廳也會達到極限。曾經一個配送員一中午給一個樓送過兩百單外賣,就用餓了麼的蜂鳥系統站在樓下統一打電話通知。

我家去年平均送餐時間是 55 分鐘,今年降了 8 分鐘。這每一分鐘要付出很多努力。餐廳在努力,送餐平台也在努力。

  • 區域交易額一年翻五倍,顧客開始學會預定送餐

這個市場從 2014 年開始爆發,當時我還沒考慮到美團、淘點點、百度外賣會介入。它們從 2014 年才介入這個市場。資本市場我不懂,但能感覺到外賣市場的火爆,而且整個市場盤子確實越來越大了。我自己預計今年外賣要比去年增長一倍,現在看應該不止。

我為什麼說外賣市場還在擴大?我的餐廳現在到極限了,我最高做到每天四萬的交易額(約台幣 201,000 元),但我能覆蓋的區域裡我只佔了交易量的十幾分之一。我其實計算過這片區域的外賣總額度,就光說中午時段,去年最高峰是兩萬五千元(約台幣125,625 元),今年估計能到 12 萬(約台幣 603,000 元)甚至更高。你也能看出增長是非常快的,我一家根本吃不下。雖然餓了麼、美團外賣、百度外賣、淘點點都在分市場,但是這個市場還是很大的。

顧客的意識也在轉變。兩年前,我讓顧客從網絡下單,他就是不會用。現在大家都知道外賣平台了,連我們送餐人員自己吃飯也是從網上訂。以前大家點餐不會說提前預定,可能最早中午 10 點 55 分才訂餐,有時候 11 點 20 分才下單。但高峰期我送不過去,辦公大樓電梯都堵死了,上不來下不去。今年不一樣, 9 點半到 10 點半之間會有 100 單預定,餐廳就好提前準備,到 11 點開始出餐,11 點半就能送到。

100 單雖然不多,但這是顧客意識的轉變,我覺得肯定是互聯網在改變了人的思維。從一開始你要他網上訂,他不肯訂,到現在天天通過網絡訂,到現在都有了預定的意識。其實是顧客、商戶、平台這些年都在共同進步。

我也發現一些規律,比如說客單價晚上比較高,顧客主要是周邊公司加班族,還有住宅客戶。宵夜的客單價高,單量會少一點點,但也在穩步的在增長。平時餓了麼上高中和辦公大樓的訂單各佔一半。辦公大樓一般週一到週五訂單量大,週六週日高校的訂單量佔大多數。中午一般辦公大樓訂單量比較大,比較集中。這些我都一直在觀察研究。

  • 餐廳扎堆學做外賣,固執的老闆也被時間改變

餐廳營業額提高了,我壓力也更大了。我每天睜開眼睛就打開手機,看外賣平台上的各種數據,看外賣行業的新聞,看互聯網的新聞,琢磨怎麼才能進一步打開市場。互聯網發展太快了,如果不抓緊時間學習,很快就會落後。

網絡提供了平台,餐廳自己也在學習怎樣運營。你要天天等著平台給你單子,那錯誤的。畢竟打開餓了麼平台,排在第一個的也不是我們餐廳。你看餓了麼上這麼多家餐廳在做活動,應該說賣得好的也就十家或者二十家,基本上十家吃掉 60% 的單子。但我現在可以說,給我排到十名開外,我也能做到很不錯。

我覺得,外賣品質和服務都很重要。像我賣的牛肉之類,絕對是真槍實彈的。其實我不是一個賣飯的,我是幫客戶把關的人。我這裡送餐超過一個小時免單,如果我的送派員不給客戶免單,回來之後就挨我罰款。我能做到這麼高的單量,其實都是靠一點一滴的服務換來的。

一些傳統連鎖店盤子太大,他們在網絡上可能沒我們這些店靈活。比如定期更新特價菜,定期搞推廣活動,這個里面的文章就看自己老闆了,平台幫不了你。

現在,我開始加收 1 塊錢外送費,客戶也願意買這個單,單量不但沒有下降,還上升了。我覺得,把事情做到極致了,就可以坐地收錢了。

我也和附近一些餐廳交流,他們堂食慢慢地在下降,每年房租在遞增,人員工資在遞增,他們也在琢磨怎麼彌補收入。最後的選擇就是做外賣。

我們隔壁的滷煮火燒老闆找我,他說要做外賣,讓我幫他找配送人員。旁邊有一家成都美食,在這裡做了 8 年,老闆說他也要做外賣。但我覺得,還是有 30% 的商戶還沒有轉過來,他自己固執,但早晚他會撐不下去了,就因為你沒有外賣。

有個餐廳老闆做得比我們早,以前他家天天爆滿,現在一天的交易額也是堂食 6000 多元(約台幣 30,150 元)。但曝光率超低,附近學校的學生都不知道有這家店。我覺得這些固執的老闆,時間會把他改變。

我這個區域去年沒有這麼多餐館,今年他們看到我的數據量以後,覺得這個區域好做,都來開餐館,都要到外賣平台上開店。我覺得,人越多越好,大家競爭,可以更刺激我去學習。大家一起把餐飲行業改變一下。市場是倒逼著我們改進服務,很多服務不好的餐館慢慢地退出市場了。

有人說外賣市場虛火旺,但沒有優惠補貼的時候,我的小店一天外賣就好幾百單起,這個數字是虛的嗎?反正我覺得外賣肯定有人吃,而且會越來越多。現在的生活節奏也比較快,公司、大廈、辦公大樓很少有食堂了,回家也懶得做飯,也不會說走個十幾分鐘我去找個餐廳。不叫外賣吃什麼?

我覺得即便沒有補貼,外賣的需求也不會降低。這幾天他不訂你的餐,但外賣早晚他還要吃。我也跟學生聊過,食堂天天吃會膩,或者在宿舍打遊戲不想下樓,都需要外賣。90 後已經跟 80 後的人不一樣了,他們什麼都從網絡上來,他肯定是選擇外賣的機率比較大一點。

辦公大樓周邊,開餐廳成本越來越高,房租、人工都在漲。我之前見辦公大樓裡一個店面,月租金要 4 萬(約台幣 201,000 元),當時我說這個店,不會過半年,結果昨天我看見已經倒了。辦公大樓周邊吃頓飯成本這麼高,外賣肯定是必要的。去年沒有補貼的時候,有的辦公大樓一中午就有 40 多單,客單價超過 80 元(約台幣 402 元)。所以我堅定地做外賣。

我現在和餓了麼獨家合作,餓了麼其實佔了很多優勢,他們一直在專注做外賣平台,訂單里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客戶,是做了三年的客戶,包括一些辦公大樓裡公司的客戶,所以大家對這個平台比較放心。我三個外賣平台同時上過,去年競爭比較激烈的時候,中午時餓了麼是 700 單,美團是 500 多單,百度是 100 多單。

接下來我想開一個分店,在網上樹立我自己的品牌。現在餐廳對外賣平台是有些依賴,但我覺得外賣平台總是要存在的,網絡的趨勢是不可逆轉的。和外賣平台合作的這段時間裡,我和餐廳都改進了很多。其實,餐廳、客戶、外賣平台過去一年都在共同進步,這個時代不變的就是一直在變化。

  • 延伸閱讀

O2O 錯了嗎?餐廳老闆血淚分享那些年跟網路平台合作的心酸
生鮮電商怎麼做?新型 O2O 電商模式「青年菜君」告訴你!
台灣真的落伍了!UNIQLO、天貓、日本電視台是這樣創意玩 O2O 的

(本文轉載自合作夥伴《i 黑馬》;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圖片來源:eloisa7150,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