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Google I/O 2015 大會正當途時,有一則消息在中國發酵起來——那就是關於 Google 正在和中國手機廠商談判,希望在手機出廠時能預裝 Google Play,而作為回報,Google 將會為每台預裝後的手機補貼 1 美元的傳聞。
這則消息顯然不是空穴來風,因為 Google 想推動 Google Play 入華早已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去年 2 月,Google 承認正在對中國 Android 市場進行調查研究,內容包括中國應用市場狀況、Android 產品上架和推廣情況、中國應用市場的審核機制以及應用市場和開發者結算問題等;而去年 11 月,Google 宣布面向中國開發者開放 Google Play,讓他們可以直接利用 Google Play 發布免費及付費應用程序,由此產生的收入將匯到開發者在中國本地的銀行帳戶。
- 為何 Google 要推動 Google Play 入華?
雖然 Google Play 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應用商店,同時也是 Google 僅次於廣告收入的第二大收入源頭,但是 Google 希望在中國推廣 Google Play 的主要原因卻並不是指著它直接去賺錢,而是希望藉由其,來試探這個市場的開放程度以及廠商們的接受程度——在此之前,中國已經開放了上海自貿區,後者成為了外資登陸中國的又一塊良田,而包括蘋果、微軟等巨頭這幾年在中國賺的也是盆滿缽滿,相比之下,在歐洲受了委屈的 Google 難免還是心有戚戚的。
另一方面,Google Play 還承載著為 Google 帶來更多話語權的責任。我們知道,雖然 Google 在全球都面臨著 Android 控制權旁落的問題,但要論最集中同時影響力也最大的市場,絕對非中國莫屬——而且 Google 在這裡受到的是雙重壓力,既有來自於廠商等第三方定制所帶來的碎片化問題,還有政府層面的徹底封堵,恰好這幾年又一面是中國市場領跑全球手機銷量,同時 Android 本身也處於快速繁榮的關鍵年頭,而 Google 在這其中的存在感,卻基本為零。
除此之外,Google 以 Google Play 作先鋒還有其他的目的——Google 早前就開始把一些關鍵的代碼與功能從系統中剝離出來,添加到了自家應用上,這樣一來,用戶只要升級程序就能體驗到最新的功能,而這無疑是一件一舉兩得的事情,既削弱了 AOSP(Android 開源項目)衍生出的第三方系統的競爭力,又能夠弱化碎片化問題所帶來的體驗影響。
而 Google Play 就是這其中一支,不過它身上還有另一個任務,那就是作為內容入口,其實現普及之後有利於 Google 從最上游控制內容渠道的統一,進而箝制住整個生態的秩序,這一點大可以參照 app store 對蘋果生態秩序的規範作用有多大,由此也不難看出 Google 其實是深謀遠慮的。
- Google Play 入華,問題有三
·問題一
但很顯然,中國大陸市場還不是 Google 想回來就能回來,首當其衝的問題,就是監管部門會給 Google 開幾盞綠燈。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Google 目前在中國的主要業務是為中國廠商提供海外搜索廣告的投放,除此之外的大部分業務還需要與監管部門協商。對於 Google Play 入華,最壞的結果是不予放行,稍好一點的是 Google 在自貿區成立子公司,再推出一個中國市場特定版本的 Google Play——但還要考慮到,如果僅開放 Google Play 入華的話,那麼缺乏核心服務的 Google 很有可能是會獨木難撐,可要指望一下子讓 Google 妥協並全放進中國市場,又明顯不現實。這是第一個問題。
·問題二
第二個問題是 Google 該如何應對已經飽滿的應用市場環境。目前全球有 600 多個 Android 分發渠道,僅中國就佔了 400 多個,而中國第三方應用商店主要以百度、騰訊和 360 為第一梯隊,第二梯隊則是包括豌豆莢等獨立第三方商店,以及小米、華為、OPPO 等手機廠商的自有渠道。
由於應用商店可以通過預裝、分發、導流等方式實現盈利,加之其也是移動互聯網的入口之一,因此各家對其都非常重視,近段時間頻繁曝出的某第三方應用商店被手機廠商從自己的分發渠道中抹去的消息,就體現出這個行業並不如其表面那般平靜。
·問題三
而不止於此,這些廠商還紛紛推出了針對開發者和用戶的扶持與獎勵計劃,比如通過應用分紅、利用流量和渠道優勢來提供增值服務等等,以進一步培養自己的應用生態,而開發者和用戶都是逐利的,對於後來者的 Google,它拿什麼去吸引用戶和開發者,並拿下符合自己身份血統的市場份額,則是另一大問題。
對此,傳聞中 Google 將提供每台手機 1 美元補貼的方案來予以對抗,對於大部分利潤低微的國產廠商來說,一台手機合人民幣 6 塊錢的補貼著實誘惑不小,考慮到 Google Play 所帶來的威脅還難以預估,因此估計會有不少廠商願意接受,而只要有一家廠商接受了 Google 的補貼,那麼其他的廠商也就很難坐住了,規模一旦起來,那麼像百度、360 等處於領先位置的廠商恐怕也不能忽視 Google 的威脅了——這種模式勝在簡單暴力的切入了國產廠商的心窩,但壞處是,Google 無法預估自己能夠完全於中國立足的時日究竟要等多久,如果補貼時間過長會造成不小的負擔,可要是半途而廢,很有可能之前的投入都會打水漂。
然而,就算 Google 解決了政策上的難題,又通過補貼搶下了一部分市場份額,可問題卻不會到此結束,接下來擺在 Google 面前的挑戰是本土化競爭的難題。
目前中國的應用商店早已度過了最初的雜貨市場的模式,而紛紛開始走起了個性化、差異化和多元化的路線,比如豌豆莢的應用內搜索就是個典型的例子,而百度、騰訊可以依靠用戶的搜索和社交數據來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服務,手機廠商也可以依據用戶的使用習慣分析、地理位置等元素為其提供差異化服務,但是 Google 手裡的籌碼卻並不多,特別是它自己的服務進不來,而手機廠商又不一定會把自己的數據分享給 Google,這就導致後者在本土化的競爭上可能會處於長期的落後狀態。
再舉一個很現實的例子,那就是盜版問題,之前在中國廠商的應用市場裡,以破解方式為主的盜版應用是很常見的東西,而盜版的目的就是為了實現免費,可這在正規的 Google Play 中肯定是不會被允許的,那麼這就會為 Google 的推廣帶來挑戰。
- 小結
Google 能不能回來,其像徵意義要遠高於其實際意義,後者是指其對 Android 應用市場和生態亂象的整改意義,而前者則代表著國家對於互聯網開放是個什麼態度——雖然明知破牆而入並不樂觀,但我們仍舊希望看到 Google 的歸華會給那些長期不思進取、作惡連連的中國企業帶來壓力,進而倒逼其做出改變,因為這樣無論如何,最終受益的都將會是用戶。
- 延伸閱讀
【年度祭典!Google I/O 現場報導】大神史上最強大作業平台 Android M
【年度祭典!Google I/O 現場報導】佈局行動搜尋,搜尋引擎戰仍由 Google 先發
回避專利只賣配件、不搶 Google Play 風頭,小米重申兩點進軍歐洲
(本文轉載自合作夥伴《雷鋒網》;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