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Computex 連年搬演的熟悉大戲中,看見台灣科技業創新停滯的真實

2015 台北國際電腦展 Computex 今天(6/2)登場,平面媒體評析,今年 Computex 是星光最黯淡的一屆,而「中國」是使 Computex 臉上無光的其中一個因素:

一、中國的活動更有創新吸引力:老大哥微軟、Intel 聯袂「缺席」,他們已經先踩進中國北京參加聯想創意大會,Computex 只剩零星新品代表出席。

二、5/25 中國上海才剛舉辦完「亞洲」消費電子展(CES):每年一月讓科技迷、科技媒體趨之若鶩的拉斯維加斯 CES 這次到中國另闢戰場,受注目程度之大不難想見;許多大廠新品都已經在中國 CES 先曝光,台灣的 Computex 當然了無新意。

在中國這個外在因素下,只剩下硬體、硬體,以及硬體(或者訂單、訂單,以及訂單)的 Computex 能獲得的媒體關注以及可著墨之處當然屈指可數。

Computex 正在弱化的現象,不只是「感覺」而已,最讓人捏把冷汗的是,Computex 這個講求「創新」的場域,這兩三年間,讓人覺得似曾相識的熟悉感,俯拾即是

——比如媒體抓包的,今年最大牌的外賓是已經連續出席三、四年的英特爾資深副總裁

——比如我印象很深刻的,去年和今年高峰論壇都受邀出席的宏碁公司創辦人施振榮,以及 ARM 代表等

——比如同事在挑選想參加哪場論壇,發現除了連續兩年的主題都是「物聯網」之外,子題的「雲端資安」、「智慧穿戴」都不是新命題

了無新意的大展讓資深科技記者、新媒體 Knowing 創辦人楊方儒直接撰文提點:「Computex 電腦展上,大家還是多看看正妹吧!記者與小編們,也別花時間硬湊文章了。回頭查查去年的報導,簡單改一下,應該就可以發稿了喔!

更汗顏的是,2013 年時中國媒體就從 Computex 的沒落看出台灣產業「轉型不願」與「轉型不能」的真相:

「我已經不想去說 COMPUTEX 台北電腦展是有多沒落了,只需看看 COMPUTEX 最大本土參展商華碩與三星電子的財報對比就可看出:華碩今年 Q1 總營收 35.6 億美元,淨利潤 2.05 億美元;三星今年 Q1 營收 477 億美元,淨利潤 64 億美元。作為台灣消費電子的龍頭,華碩的營收已不及三星電子一成,台灣消費電子頹勢盡顯。

穿戴式設備、3D 打印等對台灣消費電子企業來說,這是橫向擴展產品類型,縱向擴展上下游話語權的機會。同樣是代工廠轉型而來,三星電子借助智能手機趨勢成功上位,擠掉索尼,登上消費電子浪潮之巔。而台灣消費電子企業卻甘於毫無建樹,真是讓人不解,莫非台灣消費電子真的是一日代工廠,終生代工廠?」

歸結下來,弱化的重點在於創新不夠。Computex 是台灣向全世界展現我們有多「硬」的舞台,無奈現在真的不是硬體的時代,硬體不再等於「高科技」。Computex 雖然總以「力拼上億訂單」為號召,吸引國內外媒體注視,但訂單道出的是台灣「代工」這條萬年不變而且愈走愈窄的老路。

有些人或許回應「做軟體也只有 1% 才能在市場中活下來。」但硬體也有創新的空間,市場也有新的痛點需要解決,不願游向藍海,溺在代工紅海中,台灣產業該如何轉型、如何脫困?

台北市敦化南北路和往年一樣插滿了 Computex 宣傳旗幟,是熟悉的桃紅用色。令人熟悉的不只是這一抹桃紅而已,關於這個大展的所有一切都很讓人熟悉:熟悉的論壇主題、熟悉的論壇講者、熟悉的大廠新品 Demo 方式,還有熟悉的搶代工訂單大戰……

  • 延伸閱讀

令人無感的 Computex 又來了,就跟政府一直講產業轉型升級一樣讓人無聊

(圖片來源:Masaru Kamikura, CC Licensed)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