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 歲的 IBM 為什麼可以活那麼久?他們有什麼祕方?剛好這幾天 IBM 上海工作室成立,我們受邀決定直接飛到上海聽聽他們大中華區董事長怎麼說!
IBM 大中華區董事長陳黎明開頭就說:IBM 一直在嘗試轉型。從最最開始的絞肉機(是的,就是那個絞肉機),再到現在我們都很熟知的企業級硬體、軟體服務等,都是歷經一次次轉型成功的產物。而這次,IBM 面臨又一次轉型,他們竟然把焦點放到了設計!
很違和吧,IBM 竟然要玩設計,還是 UX 使用者經驗的設計。
但聽完了他們的解說,以及參觀了上海的工作室後,不禁覺得改走設計,說不定真的是 IBM 的下一個巔峰之作。
下圖:上海 IBM 工作室開幕。左二是 IBM 中國開發中心總經理王陽、左三是 IBM 大中華區董事長陳黎明、左四則是 IBM 全球設計院總經理 Phil Gilbert。
- 好設計就有好生意?IBM 憑什麼說要專注 UX 使用者經驗設計?
「Good design is good business. 好的設計就是好的生意。」
從歷史來看,IBM 也不全然是沒有「設計基因」的公司,因為 1966 年 IBM 當時的 CEO Thomas J.Watson Jr. 就曾說了上面這樣一句話。
而所謂的 UX 使用者經驗設計,在本質上除了設計外,更需要對於現有科技裝置的理解,以及軟體應用的熟悉;在這樣的條件下,IBM 就現階段的業務所需,無疑擁有大量優質的軟、硬體人才。也因此在擁有先天優勢的條件下,由專注設計的「工作室 Studio」帶頭整合內部資源,想必是能達到奇效。實際上,在成果上看來也的確不差。
舉例來說:
一、大家都知道中國曾經出現過毒奶粉事件,而 IBM 為了幫中國知名乳製品企業蒙牛吸引更多客戶,他們打造一個體驗服務「掃掃 QR Code」。
用戶掃了後,他可以直擊蒙牛乳製品的產製過程,知道食物的來源,進而吃的安心。這樣一個方案讓用戶能更快更直接了解到品牌提供的服務,產生正面的體驗情緒。
二、中國互聯網金融超夯,傳統銀行該怎麼應對?IBM 曾幫助中國當地的廣發銀行打造一款「月光寶盒」App。這款 App 主打存錢與社交功能;用戶註冊後可以設定存款目標,進行財務管理,如果要提前取錢,則可能需要經歷一連串的遊戲考驗才能領到錢。
截至目前為止,除了上海,IBM 已經在全球,如紐約、奧斯汀、墨爾本、都柏林、東京、馬德里等地成立超過 20 個工作室;與 IBM 一貫的「硬體」印象不同,IBM 的這個工作室中不只有工程、數位人才,更有為數眾多的設計師。
「在工作與娛樂的過程中,人們在手機及其應用中接觸了許多很棒的設計。大家對企業技術的預期已經發生了質的轉變」,IBM 全球設計院總經理 Phil Gilbert 表示「成立 IBM 工作室的初衷就是為了將設計融入到我們工作的方方面面,從而徹底改變企業的工作模式,顛覆企業級技術的創造途徑,而這一切均要本著以客戶體驗為中心的理念開展。」
在這樣的理念下,Gilbert 說到 2018 年他們全球要擴編至 1500 名左右的設計師。
- 「用戶體驗」是未來設計的痛點,IBM 要為所有老闆打造最適合產品 TA 的體驗
大手筆召集設計師、大喊口號說要專注「使用者經驗」提供設計服務,但時下這些業者、老闆們真的買單嗎?IBM 打算建立出怎樣的團隊應付?
針對這樣的質疑,Gilbert 提到與一般大家認為「老闆們」都還不了解使用者體驗的重要性相反,IBM 有收到很多老闆在這方面的需求;這些人或許不懂如何招聘、「使用」設計師,但無疑已經有不少人認知到了「產品就是要創造好的體驗」才能有效留住使用者。
從 IBM 工作室的成立其實可以很明確地看出,IBM 就是要做專業的「用戶體驗,User Experience」服務;從這次上海工作室的設計師職稱中來看,絕大多數都是 UX Designer,甚至還有 Design Researcher 這樣的職位;據 IBM 高級副總裁、中國開發中心總經理王陽的敘述,這個團隊集結了設計各領域(使用者經驗、視覺設計、工業設計、前端開發等)的人才,甚至還有來自心理學等非傳統設計領域出身的設計師,這樣做為的就是打造出切身符合使用者需要的「經驗」。
從「機器導向」過渡到「以人為本」,王陽強調工作室的成立就是要把 IBM 強大的硬體人才與設計師結合在一起,以「同理心、敏捷、共創」的方式為客戶打造最佳使用經驗的工具。
這些案例的開發過程,都是經過一系列的設計調查,還有工程師等多方人員參與所達成的,他們甚至還會把客戶拉進來共同設計創造產品。
這樣把「設計、體驗」擺到第一位的生產流程,是 IBM 工作室主推的服務,王陽也說了在上海成立了工作室後,他們希望能夠從這邊把 IBM 的「設計思維」一路散播到大中華各據點,諸如台灣、香港、北京等地。
從這裡可以看見,在 IBM 的想像中好的團隊不再是單一取向、專業取向,而是綜合了各路人馬、各方專業(不管聽起來相關或不相關)共同產製,這樣曾能打造出最符合客戶需求、使用者需要的產品。
想起之前《Founder Space 創辦人旅台心得:缺乏設計人才將是台灣新創最大的危機》,再看到 IBM 工作室從大量徵招設計人才、進入各大大學舉辦 workshop 推廣,再到團隊重組「使用者經驗」為中的產製策略,不禁讓人為台灣的情況捉急:別再以為設計只是畫畫了,設計真的超~重~要~啊!
從上述的資訊看來,未來整個大環境下設計人才的需求將會急劇提升,設計師你們準備好了嗎?而從臉書產品設計總監的設計產業預測來看你是否夠格面對未來十年的盛況了?
- 場外側記:QR Code 在中國真的是被用到極致了
最後,來一點輕鬆的分享。
這次到上海,發現 QR Code 在中國真的是被用到極致了,到處都有相關的應用。連 IBM 高級管理階層人員都不發名片,直接 show QR Code 出來,一掃就加微信。
整個場子也都充滿了 QR Code 的蹤跡。
離開前,與在當地互聯網企業工作的朋友吃飯,沒想到還無法交換名片,因為對方說:抱歉,我們都沒名片啊,只掃二維碼(QR Code)!
也太驚人了 XD
- 延伸閱讀
UX 設計師很無奈:老闆,我們真的不只會畫畫框線做介面設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