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註:本文作者是明道副總裁、《轉折點: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商業法則》作者許維,微信公眾號 xuwei0418。

最近有位道長給我算了一卦,他說我適合做一位高級打工仔,但絕不適合自己去創業。

對此我深以為然。

也許在朋友們看來,我是挺適合去創業的,起碼看我的文章是這樣的,因為我經常會站在創業者的角度來寫一些東西。但我想說的是:能想明白,和能做出來,真的還差著十萬八千里呢。

我知道自己絕不是一個天生的創業者,甚至我的一些優點恰恰是阻礙我走向創業的弱點。所以,我給自己的定位是加入一個創業團隊,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兄弟們一起去乾一件大事兒,而非自己獨立創業去做一件小事。

我並不想去干涉他人的決定,我只想分享一下我做出上述決定的思考過程,可能這些思考對某些人還是有些參考價值的。

當我面對「要不要去創業」這個問題的時候,我自然會問自己「為什麼要去創業」。關於創業的理由,我大抵羅列出如下幾條:

  • 為了實現財務自由

如果你恰好是個 80 後(包括 90 後),你又不想逃離北上廣,你家裡又沒給你預備好結婚的房子,你算了算以自己的收入大概要 30 年才能付得起首付,於是你得出一個答案:要想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巔峰,唯有創業做老闆一條路!

雖然我沒有看到過什麼統計數據,但從我接觸過的成功創業者來看,其中只有少數是屌絲白手起家的,大部分其實不用創業就不愁錢花。

你知道馬化騰的老爸當年是開著奔馳去幫他做賬的嗎?你知道馬雲的老爸是中國曲藝界的元老級人物嗎?你知道王石的岳父是廣東省副省長嗎?你知道任志強的爸爸以前是商務部副部長嗎?你知道王興家財億萬嗎?

這可能確實有些殘酷,但細想卻也有其道理。創業是一項風險很高的活動,如果你的風險承受能力弱,那麼稍微有些風浪可能你就雨打風吹去了。而如果你家境殷實,那麼你就有更高的風險承受力,你也許就比別人能堅持的時間更長久,最後你剩下來了,於是就剩者為王 了。

如果你創業是為了賺錢的話,那我想提醒一句:今年股市行情很好,也許炒股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反正二者的風險都差不多。

  • 為了夢想

我覺得夢想分兩種,一種夢想是人前顯貴,還有一種夢想是自我實現。

《中國合夥人》這部片子我是看哭了的,這部片子拍得很真實,真實到把創業者內心深處那個最陰暗、最隱秘的角落都放到了聚光燈下——你敢說你奮鬥不是因為被前女友鄙視過?你敢說你奮鬥不是因為你特別討厭的某個人混得比你好?你敢說你奮鬥不是因為你總是得不到父母的誇獎?

《中國合夥人》當中所呈現的創業動力就是人前顯貴,創業者通過來自於他人的認可獲得成就感,這種動機帶有一種類似復仇的快感:昨天你對我愛理不理,今天我讓你高攀不起!不得不承認這是一種讓人非常暢快淋漓的感覺。

但是人前顯貴只能支持創業者走到第一個階段,也就是挖到第一桶金,收穫第一次成功的階段。比如說喬布斯在 Apple II 階段取得的成功,馬斯克在 Paypal 階段的成功,馬雲在阿里巴巴 B2B 階段的成功,騰訊在 QQ 階段的成功。如果這些企業家就此收手,賺的錢這輩子肯定也花不完了,他們的聲譽也足夠後半輩子吹牛用了。

但是他們並沒有收手,所以我們才用上了 iPhone,我們才開起了特斯拉,我們才能在淘寶上面買買買,你們才能在微信公眾號裡面看到這篇文章。支持這些牛人們繼續拼命工作的動力就是自我實現。

人前顯貴和自我實現的根本區別就在於衡量一個人的價值標準不同,前者的標準來自於世俗社會,而後者的標準則是由自己給自己制訂。絕大多數人都無法掙脫世俗這道枷鎖,這對於初階創業者是一種動力,而對高階創業者則是一種束縛。

普通人可能會很不理解喬布斯都那麼有錢了,為什麼得了癌症還要繼續堅持工作?他就不知道要好好享受一下人生嗎?而喬布斯的答案也許是:我的生命就快要結束了,我要繼續抓緊這最後的時間把我的工作做完。

人的境界不同,夢想也就不同。如果我是投資人,我只會投資給那些真正為了自我實現而創業的人,只有他們才能成就一番偉業。而那些追求人前顯貴的創業者,我並非質疑他們獲取財務自由的能力,但他們的瓶頸會更早出現。

於我自己而言,我對於人前顯貴 這事兒從小就沒太大興趣(可能是因為家裡比較嬌慣的原因吧,小時候被誇多了,不太缺乏他人認可),所以我不會為了這個目的去創業。自我實現我應該還是有一些的,所以一般的創業可能也沒辦法滿足我改變世界的胃口,但我自己又不具備單獨去改變世界的能力,所以比較理性的選擇是加入一個能改變世界的團隊。

  • 因為不想打工(or 找不到工作)

這個,這個,好吧,它確實也算是一個理由。

不過下面這些橋段是不是也很熟悉呢——

“好想快點畢業呀,畢業了就不用這麼無聊的上課了。” 後來畢業了,開始懷念上學時候的日子。

“好想出國呀,外國比中國好多了。” 後來出國了,開始懷念在國內的日子。

“好想買輛車啊,有車多方便啊。” 後來有車了,仍然天天叫 uber。

這屬於典型的圍城效應:誇大自己了解的事物的缺點,放大自己不了解的事物的優點,從而給自己一​​些期待。坦率的講,這是一種典型的非理性行為,創業者大忌。

  • 因為創業比較 fashion

俗話說:上帝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癲狂。 創業本來應該屬於一個少數精英的遊戲,現在儼然成為了一種流行趨勢,似乎你要沒有個創業經歷,出門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參加 party 都找不到共同語言。

但是,這是不對滴!

這就好比說,你看現在股市一片大好,指數蹭蹭蹭的往上竄,你聽到的發財故事一籮筐,於是你坐不住了,貪婪戰勝了恐懼,最後你就順理成章的悲劇了。

在市場癲狂的時候,你總能找到證明自己正確的理由——

“這屆政府對創業的支持力度很大。”

“如果錯過了互聯網+這一波,我這輩子可能再也碰不到這麼好的機會了。”

“那誰當年在單位裡還不如我呢,他都能成我憑啥不能。”

“現在市場存在 XX 需求,但是還沒有人去滿足它,所以這是一個好機會。”

“矽谷出來了一個新模式,趁著中國還沒有人抄,我們要趕緊複製一個。”

對於創業者來說,冷靜的客觀思考永遠比激情的主觀慾望更重要。如果你做不到獨立的判斷,容易被社會輿論左右,那麼你一定還沒有做好創業的準備。

現在讓我們結束第一部分吧。前面討論的這些內容屬於創業的出發點,綜合來講,我個人認可的唯一理由就是“創業是一個自我實現的過程”,其他理由都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我個人不太認同。

但是,僅僅有美好的願望是不夠的,你還必須具備一些“必要條件”。必要條件也許非常多,比如說真實存在的市場需求、足夠的資本支持、成熟的上下游供應鍊等等,但這篇文章我只想涉及關於“人” 的部分,也就是一個潛在創業者必須要具備何種能力素質。

  • 思考+執行=全能選手

大學的時候我們這樣開玩笑:以後甲會成為一個作家,乙會成為一個律師,丙會成為一個 CFO,丁啊,丁什麼特長都沒有,那就去做領導吧。

對於領導我們總是會有這樣一種偏見,覺得他們就是那種只會發號施令,不會具體工作的人。其實,這屬於一種多數人謬誤,因為領導在人群中的數量少,所以多數派並不真正了解少數派。

沒有任何一個職位對人的綜合素質要求如此之高,如果你在任何方面存在短板,都難以成為一個成功的創業者。

喬布斯夠厲害了吧?但青年喬布斯和中年喬布斯截然不同,青年喬布斯的情商偏弱,這導致他對自己過分自信,和他人溝通過分強勢,最終眾叛親離,被董事會開除公司。1997 年喬布斯回歸蘋果,中年的他經歷過被驅逐的挫折,又經歷過經營皮克斯的成功,情商變得成熟起來,於是他帶領蘋果一步一步走向顛峰。

Ben Horowitz 在《創業維艱》當中把管理者分為 1、2 兩種類型。1 型管理者思考能力強,眼光長遠,見解深刻,總能夠抓到事物的本質,但缺點是他們容易忽略細節,執行力偏弱;2 型管理者執行能力強,做事井井有條,能夠制訂縝密的工作計劃,並且總能夠讓計劃成為現實,但是 2 型管理者的缺點在於不捨得花時間來進行思考,他們會覺得單純的思考問題是浪費時間,不如執行幾個任務來得實在。

在現實世界當中很難在一個人身上同時發現這兩種特質,因為二者幾乎就是一對矛盾。但悲劇的是,對合格 CEO 的要求恰恰就是要同時具備這兩種素質!簡直是強人所難有木有?

我對自己的思考能力有足夠自信,但我承認,我屬於典型的 1 型管理者,我對細節就屬於那種很遲鈍的人,總是會記不住數字,要我去抓落地執行總會讓我感到有些費力,我必須要藉助軟件工具才能讓自己不那麼容易遺忘。

明道的北京辦公室設在科技寺創業空間,科技寺的 slogan 叫創業即修行,仔細品品,這句話還真有味道。

  • 真正的挫折經歷

如果我是一個投資人的話,我一定會問創業者這個問題:請告訴我讓你最刻骨銘心的一次挫折經歷。

如果他經歷過真正的挫折,然後現在還能夠樂觀的和我面對面談笑風生,那我會比較放心,我會認為他是足夠成熟的。如果他從來沒有遇到過真正的挫折,哪怕他表現出非常高的智商、非常優秀的情商,我也會在心裡給他的估值打一個暗暗的折扣,我必須要扣去他的挫折成本。

就像我們評估一輛越野車的好壞一樣,我們要看的是它在最惡劣的環境下有怎樣的表現,而不是看它在柏油馬路上能跑到多快。所以我需要知道的是,當你面對困難的時候,你會有怎樣的表現。在順境當中讓自己表現更優是有方法可循的,但是在逆境當中讓自己不崩潰,卻只能靠逆境本身來教育。

挫折對人的教育主要是在意志層面,而非經驗層面。如果經驗只能從錯誤當中學習,那估計沒有哪家公司能活過 1 歲,經驗其實是可以從書本、從牛人身上學習的。唯獨意志這個東西,只能靠悟,不能靠教。我們去看名人傳記的話,會發現所有人在早年都有過遭受毀滅性打擊 的經歷,他們也總是會告訴別人:我感謝那些經歷,它讓我成熟起來。

  • 你有沒有核心團隊

在創業這件事情當中,沒有哪種資源比人 更加重要,其中又沒有哪種人比核心團隊更加重要。

我所謂的核心團隊,並非是指你花百萬年薪請來的 CXO,也並非你靠“誠聘英才” 招聘廣告忽悠來的“英才” 們。“核心”二字從來不是單純從“專業” 的角度來定義的,它是“專業+忠誠” 的合體。

核心團隊是那些在你 A 輪融資還沒到位時,擠在居民樓裡跟你高談改變世界的人;核心團隊是當你遭遇危機時,願意降薪幫公司控製成本的人;核心團隊是在會議室裡敢和你拍桌子,出了會議室卻堅定執行你的決議的人;核心團隊是競爭對手花多少錢也挖不走的人;核心團隊也是和你一起去納斯達克敲鐘的人。

核心團隊有點像“原配”,哪怕她不是最漂亮的,哪怕她已經年老色衰,但你們共同的經歷,你們超越性關係的感情紐帶會牢牢的把你們拴在一起。

假如你是劉備,你有關羽、張飛這樣的兄弟嗎?假如你是馬雲,你有你的十八羅漢嗎?如果你沒有自己的核心團隊,那你拿什麼去創業?

借用一個比喻吧:信任是 1,能力是 0,當你有 1 的時候,後面的 0 越多就越大,如果你沒有 1,再多的 0​​ 也是 0。

你可以花錢送你信任的兄弟去學 MBA,但你沒有辦法花錢買來一個 MBA 畢業生對你的忠誠。

綜上所述,因為:

1、我不是一個全能選手,我屬於典型的 1 型管理者;

2、我沒有自己的核心團隊;

3、我追求自我實現,人前顯貴根本沒法滿足我;

4、我還沒有財務自由;

所以:我決定不去自己創業,而是加入一個有可能成事兒 的團隊,一起去做一件大事兒。

That’s all.

要當創業家到底需要什麼特質?我不知道要找誰來問怎麼辦?在台灣,幸好有 AppWorks 可以當你後盾。

AppWorks Accelerator 是亞洲最大的創業加速器,至今已輔導了 EZTABLE、Fandora 等超過 226 個創業團隊。針對有心創業追夢的你,AppWorks 能提供最全面的顧問輔導,協助調整你的產品與計畫到最佳狀態,歡迎申請 AppWorks Accelerator Class #11

(本文轉自Ifanr,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圖片來源:Heisenberg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