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體制內推動創業是件忍辱負重的事 — 專訪創業替代役幕後推手趙式隆


10498307_10203392449864944_1576022951055931678_o

趙式隆:「我覺得在體制內去讓改變發生是一件更有挑戰性,甚至更需要忍辱負重的一件事情。體制內外一起來,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總是要有人去嘗試做做看的,不嘗試一定不會有結果,大不了就是失敗。」

台灣創業改革風起雲湧,其中有正面改變,也有具爭議性的。上個禮拜台大的鑽石種子基金計劃在網路上就引起一陣熱議。獲得投資方鑽石生技公司認定的台大團隊,可以享有團隊所需的全額資金,但條件是團隊只能拿 35% 的技術股份。這件事情讓創新工場董事長&CEO 李開復在 Facebook 上面砲轟:「我做了這麼多年投資,還是頭次看到這樣誇張的天使投資條款。」其餘創業者也跳出來質疑,此基金有吃學生創業團隊豆腐之嫌。

這件事情之所以會這麼引人注目,其實都是因為台大以一個全臺首席學府的角色,在推動學生創業上不遺餘力,但是卻因為鑽石種子基金的運作方式而出了紕漏,因此「愛之深,責之切」。

但其實鑽石種子基金只是台大諸多創業相關機構、企劃的一環。台大在創業機構,或是創業創新教育上都是國內首屈一指的領頭羊。尤其是 2008 年由現任台大副校長陳良基籌辦的台大創意創業學程(以下簡稱台大創創學程),更是成為全台創意創業相關教育的標竿。

除了有陳良基登高一呼點亮台灣創業教育序曲,其實台大創創學程幕後的神推手就是《TechOrange》先前曾經訪過的學悅科技創辦人趙式隆,他參考國內外創業教育資源的運作方式,將學程內容一步一步地填滿。此外,他自己的創業項目課堂即時互動 app – Zuvio,不但可以讓教師瞭解學生學習狀況,也可以讓學生透過 app 跟老師告白。(讀者反映他們其實更想跟課堂上的妹子告白。)同時,他也是這兩天新聞正夯的「創業替代役」幕後推手。

  • 政府、學校、創業界跨界跨很大

趙式隆現為台大電機所博士候選人,他大三的時候就自己開設 Studio、在 iPhone 都還沒開始流行前就在開發 app,也曾經在 Yahoo 做過行銷。再加上培育出無數台灣學生創業家的台大創創學程幕後推手,以及代表「青年參政、青年發聲」概念的行政院青年顧問團成員,以一個年紀不超過 30 歲的年輕人來講,十分豐富。

  • 是個「橋樑」的概念

這樣跨界跨很大有個好處,就是讓趙式隆自然而然變成政府、學校、創業家之間雙向的溝通橋樑。除積極參與青顧團之外,趙式隆也善用他的人脈資源,拓寬政府與創業家對話的可能性。在 4 月初,台大法律系副教授邵慶平以及趙式隆便網羅創業家與法律專家,召開公司法座談會。

有鑒於趙式隆的多元背景,能夠讓他從體制面、需求面等不同層次看待台灣創業圈發展的情況,《TechOrange》專訪趙式隆,請他以「跨界」經歷,聊聊自己的過往經驗以及對於台灣創業圈的看法。

好的投資人到哪找?如何選取最適合的合作夥伴?

TO Startup Mixer 請到 AppWorks 共同創辦人詹益鑑、國發基金創業天使計畫主持人賴荃賢及 EZTABLE 創辦人陳翰林前來談談「團隊與投資者的關係經營」。歡迎大家一起來聊創業、談生意和交朋友!

Mixer_25_600x100

採訪、文字:鄒昀倢

  • 台灣指標創業教育推手現身說法

《TechOrange》問(以下簡稱『問』):在什麼樣的背景之下,促成台大創意創業學程的成立?

趙式隆(以下簡稱『趙』):在 2008 年,現在的台大副校長陳良基找了在美國有實務創業經驗的教授黃鐘揚做學程架構,開始也找人來幫忙執行細節,共同把這個創意創業學程做起來。我在大學時就開設 Studio,也有行銷、研發的經驗,因此與另外一位當時台大心理系的學生就一起擔任助教,負責將創創學程的具體細節發想出來。不過我只在台大創創學程內做了兩年,接下來就回去台大電機系教 App 和網路程式開發了。

問:分享一下台大創創對於推廣國內創業教育的意義?

趙:剛開始的時候,其實一切仍屬摸索階段,當時課程內容也比較偏向創意取向。當時希望大學不同院系的學生,能夠有一個機會聚在一起共同發想一件事情,同時也讓每個人發揮自己的獨特性。因此當時最主要在做的,就是把不同的人聚在一起,並且透過做一系列 project 的方式,激盪出火花產生新點子。

那時候比較有特色的是創創學程有一堂課在做創意創業的專題討論,上學期會請到外面的講者來演講是一項內容,另外我們也會把學生分組,透過正反方辯論來討論議題,從中訓練學生辯論、議題思辨、團體合作的技巧。下學期就開始真的做自己的 project,其中有些點子可能真的會變成創業行動。例如 Carpo 共乘媒合平台,是一個幫提供空座位的駕駛,及需要找共乘的乘客找到對的人的模式,現在就演變成一間貨真價實的新創公司。

演變到現在,台大創創學程在台灣院校的創業教育上,仍然佔有指標性。台大創創是第一個以校級而非院系等級所成立的學程,因此能夠動用的資源就多很多。甚至可以邀請非台大的教授來這裡開課,因此在這裡佔有一定的領導地位。至少其他學校在籌組相關學程時,有些就會以台大做範本。

  • 從「創意」到「創業」,埋下新生代創業家種子

問:學程演變到現在,與剛開始創立時的氛圍有什麼不同?

趙:根據我自己的觀察,這個學程吸引到的人,剛開始可能吸引到「創意」比較多的人,而不是「創業」比較多的人。

我個人認為:讓沒有機會碰撞在一起的人,有機會相遇,也許有些成果可能會變成創業夥伴,這就是當時創創學程很重要的意義。

但是在這學程成立的 7 年之間,可以觀察到學程、學生的氛圍、組成有很大的改變,明顯的想要創業的人組成變多。

後來也有一些創業相關的校內組織衍生出來,例如:台大創聯會、天使俱樂部、NTU Garage 等。這些機構的成立目的就是為了建成管道,由學校主導將找創業成功的台大校友、天使找回來,成立一個互相流通的網絡。台大創聯會的功能,就是透過籌辦創業相關活動,幫助在學學生及畢業校友增進創業知識、促進資源媒合,以及打入創業圈社群網絡。最近創聯會也開始成立鑽石種子基金,將以種子基金方式幫助台大校園創業家。

現在學程的組織越發完整。這當然跟台灣整體大環境改變也有相關,外界的創業氛圍讓有興趣有要創業的台大學生想投入。同時,我也觀察到目前進駐台大車庫的人不一定是創創學程的人,代表大家還是會依照自己的需求去找資源。

問:加速器、孵化器也會提供一些創意、創業相關的課程,對比創創學程有什麼不一樣?創創跟國外名校的創業教育相比呢?

趙:台大主要推動的是「創業教育」,讓創業這個觀念學生吸收,甚至讓點子成真。這個教育的時間軸是拉到更前面的。也就是說學校裡有些學生不知道要不要創業,台大創創學程提供機會,透過課程讓學生開始思考創業的可行性。加速器是真實創業者針對公司的實際需求,去開發各種相關的課程,這更偏向實務面。

由於國內相關規定,台大創創學程內開課的絕大部分的授課老師必須要是教授,博士,他們的優勢是對理論掌握很深,但是與史丹佛就直接找 Y Combinator 的人、資深創業家來授課,那種感覺會不太一樣,實戰派跟理論派的分享東西會有不同。

  • 台灣創業起飛,重點在法規、法規、法規

問:以一個創業家來看,想必你對於目前台灣創業環境、趨勢也有一些見解。

趙:現在最不利的因素就是法規。要建立一個健康的創業環境,就是政府低度管理,但是營造出好的環境,讓一個生態圈自行有機生長,並且也與國際有良好的互動

現行很多台灣法規是陳舊的。例如面額限制、技術股課稅、無法操作特別股與可轉換公司債等等,讓很多好公司出走到維京或是開曼群島。這樣政府就課不到稅,但其實也是因為台灣環境太不利才衍生出來的辦法。因為目前台灣的投資結構上,幾乎所有對應於補償早期投資風險的投資工具,都已被現行的法規封殺,無論對於投資人或團隊都沒有保障。

問:說到法規問題,這就牽扯到體制內改革。有鑒於你現在同時身兼行政院青年顧問團,我也想聽你談談參與青顧團的始末。

趙:當初其實根本不知道這個訊息,是系上的葉丙成教授打電話鼓勵我參加的。那時候太陽花學運剛結束,這個顧問團很明顯是用來平息年輕人的批評與反對聲浪而應運產生的。那時也很擔心加入之後會被拿來當政府作為青年參與的政績工具,卻沒有實質功效,或者是成為若干政策和法案的橡皮圖章,因此在加入前做了很多考慮。

我覺得在體制內去讓改變發生是一件更有挑戰性,甚至更需要忍辱負重的一件事情。體制內外一起來,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總是要有人去嘗試做做看的,不嘗試一定不會有結果,大不了就是失敗。

不過目前看起來其實情況大致上是比預期的好很多的,雖然仍會有些不同層次上的阻力,但整體而言,熟悉政府的運作方式、溝通流程後,自己覺得做得算是有意義跟信心。

  • 青年參政推創業,讓政府知道年輕人心聲

問:你在行政院青年顧問團主要參與哪些業務?

趙:我主要參與的有兩大部分。一是與社會企業相關的業務。馮燕政委是以前台大學務長,他同時也是政院青顧團的副總召。他主要負責社會企業的相關企劃,例如最近在金華官邸的青創基地,我就有參與。

另外一個就是跟創業政策相關的業務,我對於創業以及高科技的議題特別關注,參與了非常大量的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的創業相關會議,包含實體有據點的創業一站式服務基地、線上的青年創業及圓夢的規劃等等,我都有參加。台灣現在做創業的部會太多了,只要有空我都會儘量去看看有什麼可以幫忙給建議的。

還有一個重點就是行政院蔡玉玲主委領導的虛擬世界法規調適會議,每次開會我都會去參與。例如上次討論股權募資平台的問題我就提出,每個團隊募資上限一千萬,但是一個非專業投資人最多只能投資三萬塊,這樣會讓新創公司股權結構變得很零散,不見得有利於後續取得資金與投資人關係經營。

另外再加入青顧團的時候也給自己設定了一個目標,就是這個任期之內,要讓創業替代役這個案子通過。考量到年輕創業家因為服兵役,必須停下公司發展腳步後,所衍生的種種不利影響。因此我希望讓政府能夠通過以創業來作為替代兵役的措施。

問:虛擬法規會議在談股權募資平台、閉鎖型公司這些與創業者相關議題的時候,你從內部觀察到什麼?

趙:蔡玉玲政委以前是 IBM 大中華區法務長,因此他是懂哪些法規對於創業家是不利的。他現在要讓修改後的法條後對於創業家有幫助。

我認為現在政府正在嘗試的修改法規路線是正確的。對於修改公司法的方向也是正確,他們不選擇打掉重練,而是藉由更新部分法條,讓創業環境的地基可以打好。目前還有很多可以透過行政命令解釋來迅速排解困境的解法,基本方向都清楚,創業圈裡大家也都有共識,但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不知道改變會多快發生。

什麼是矽谷的體制?有沒有辦法能夠學習,或是獲得他們的資源?
就讓熟悉矽谷的趙世隆面對面告訴你,
更多資訊請看
矽谷的快速通關門票

內頁banner

延伸閱讀:公司法到底該怎麼修?法律學者、創業家直接面談最快

延伸閱讀:【OrangeBase】Zuvio 即時課堂互動 app,要跟老師告白也可以

延伸閱讀:好期待!台大蓋創新設計學院,未來可望建立創業生態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