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尿布、智慧血氧偵測…..STOP! 別再用科技全年無休監控小孩了

 

cover

警告:如果你有小孩,強烈建議理性看待下列 5 項產品,否則,強烈建議你先把錢和信用卡藏在自己也找不到的地方。

  • 寶寶監視器:小 baby 即時串流實境秀

市面上的寶寶監視器多達數百種,有些還標榜夜視功能和動態感應。

這應該是特種部隊身上的裝備吧,監視小寶寶似乎有點違和。

motinor1

monitor2

  • 寶寶生理監測機:呼吸不漏聽、心跳不漏拍

嬰兒也有穿戴式裝置!Owlet 智慧短襪(下圖)防水、低過敏性、高即時性,感測寶寶脈搏、血氧、膚溫、睡姿、睡眠品質,立刻回報爸媽的手機或電腦。

隨時監測生命徵象,這…嬰兒房是加護病房嗎?

bio1

bio2

  • 智慧尿布:分析寶寶的吃喝拉撒

父母市場真是座大金山,寶寶的排泄物也很有賺頭,Smart Diaper 智慧尿布(下圖)不僅會提醒爸爸媽媽該換尿布了,還針對嬰兒排泄物進行化學分析,顯示水份攝取夠不夠、腎功能好不好,也能偵測第一型糖尿病,因為預防永遠不嫌早。

每次換尿布都有檢驗結果,會不會很神經緊繃?

diaper

  • 定位追蹤器:掌握行蹤,確保孩子是不倒翁

孩子能追趕跑跳碰之後,換五花八門的追蹤器上場,KidsSoSafe 兒童定位手錶(下圖上)動物造型吸引小孩,讓全家安心出遊。如果孩子跌倒了,V.Alrt 智慧手環(下圖下)會立即通知父母。

呃… 孩子需要像重刑犯一樣隨時被追蹤嗎?通知顯示孩子跌倒了,是要開始擔心直到下班嗎?

panda

location1

  • 智慧手錶:生理資訊、定位追蹤一把掌握

只要你有心,Apple Watch 智慧手錶(下圖)也可以用來保護孩子,影片動態、GPS 定位、生物感側(心率感應、加速感應)應有盡有。

有了這些數據,就知道孩子在學校做了什麼嗎?

watch

  • 地表最差媽媽:別打開蚊子箱!

理性雜誌(Reason)》 子網站「理性電視(Reason TV)」製作了一部評論影片,主持人 Lenore Skenazy 認為現代數位裝置爆炸,助長了父母過度保護與過度擔心的心理。美國作家 Skenazy 有次讓 9 歲的兒子獨自搭地鐵,被批為「地表最差媽媽(World’s Worst Mom)」,隨後 Skenazy 出版「學會放手,孩子更獨立(Free-Range Kids)」一書講述育兒理念,更主持「地表最差媽媽(World’s Worst Mom)」實境節目,協助直升機家長放手,讓溫室裡的孩子學習獨立。

Skenazy 覺得上述護兒產品非但無法讓父母心安,反而更加心焦,覺得一定要買這些產品,要不然孩子隨時都有危險。小寶寶明明好好地躺在嬰兒床,為什麼要看手機確認血氧量?孩子去約會,為什麼要檢查他的脈搏(也太臉紅心跳了吧)?這無異於讓孩子戴上電子腳鐐,不是嗎?還是爸爸媽媽要轉行當國安局調查員?

Skenazy 用了一個令人很不舒服但很傳神的比喻,這些產品就像一個蚊子箱,別人說打開就可以一夜好眠,千萬別做傻事,徒增情緒負擔!

  • 愛孩子:陪伴、傾聽、放手

我不覺得這些產品真的一無是處,它們讓父母能兼顧生活和孩子,讓孩子能更安全地探索世界。不過,前提是家長要清楚這些科技只是輔助,並無法取代真正的父母;這些裝置是要大人安心小孩安全,不是讓大人神經兮兮小孩被過度保護。

寶寶監視器讓你從容地煮飯,但要記住寶寶也想看看你,讓你抱抱;寶寶生理監測機幫你即時留意孩子的病情,但一個健康的孩子不需要天天弄得像住院一樣;智慧尿布照顧孩子健康,提醒爸媽要換尿布了,但少了了解孩子哭聲的親子默契,肚子餓的哭聲、換尿布的哭聲和不舒服的哭聲可能不一樣;定位追蹤器和智慧手錶隨時把關孩子安全,但是不是也侵犯了孩子的隱私呢?你只知道孩子跌倒了,但不知是意外跌傷,還是滑壘成功。透過裝置了解孩子,不如親自陪伴與傾聽,他會告訴你今天上台好緊張,或是心儀的對象終於和他說話了(好吧,可能他不會馬上告訴你),這都比螢幕上的心跳加速有趣多了。

如今孩子生得少,人人都是掌上寶,直升機家長、除草機家長、怪獸家長、黑鷹家長、冰壺家長都顯示有些父母的擔心和控制嚴重超標,因而剝奪孩子自主和社會化的機會,間接造成長不大的 kidult(kid+adult,小孩 + 成人)、彼得潘症候群、啃老族等。

孩子永遠是父母的心頭肉,孩子不管多大依舊是爸媽眼中的小寶貝,因此,放手,是全天下家長永遠的課題。放手讓孩子騎單車,放手讓孩子切水果,放手讓孩子自己出門,他們不會因為放手而疏遠,而是能體驗完整獨立的人生。放手讓孩子自立,他們會因危險而知道保護自己,因錯誤而學會改善自己,因嘗試而逐漸肯定自己。

  • 影片來源

(資料、圖片與影片來源: Reason Magazineyoutube;首圖來源:pixabay,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