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卡索說過:「好的藝術家抄,偉大的藝術家偷。」
賈伯斯也說:「如果是要竊取偉大的點子,我們 [ 蘋果 ] 可以很不要臉。」
德國創投「火箭網路(Rocket Internet)」就是以複製他人成功經驗聞名,這公司的作風如其名,用火箭般的速度拷貝成功的商業模式,火速育成新科技企業。
外界視 Rocket Internet 為厚顏無恥的抄襲者,從內部的觀點切入,他們只是很務實,我們就來聽聽這他們是怎麼想的吧!
- Rocket Internet 經營策略:ctrl+c、ctrl+v
走進 Rocket Internet 柏林總部的大廳,立刻能感覺這家公司毫不遮掩地展現近乎枯燥的無趣。接待處立著一塊碩大的白色板子,上頭寫滿了扶植成功的公司名稱,有些名字唸起來拗口怪異,有些名字使用大寫的方式毫無設計感,板子的上方中央,就印著那聲(臭)名遠播的紅黑商標。許多從此誕生的公司在這裡設有辦公室,只見一排排平面螢幕和簡樸的辦公桌。
Rocket Internet 創立於 2007 年,立志成為獨立於美、中之外最大的網路平台,這間創投顧問兼科技育成公司跨足 100 多國,擁有 2 萬多名員工,估計身價高達 43 億歐元(近 1500 億台幣)。
從電子商務到網路購物,Rocket Internet 最著名的就是將一地成功的網路企業經營手法複製貼上,扶植新團隊、新市場,通常他們都是將成熟市場的商業模式導入新興市場。
為了成長,Rocket Internet 手段激進,有人甚至將之形容為近乎無情,且背離了新創最重視的創新與創意情操。以上種種都讓這家公司惡名昭彰。
- 育成史上最快創投:8 週完成任務!
Rocket Internet 幕後的推手就是 Samwer 三兄弟,Oliver、Marc 和 Alexander,科技創業人要嘛愛死他們,要嘛恨死他們,但無法否認的是,大家似乎老把他們掛在嘴邊。Rocket Internet 根本是一週一投資(好啦,沒那麼誇張,但感覺起來就是這樣),而且去年還認真地公開上市(IPO),果然是話題王。
2014 年下半年,Rocket Internet 推出倉儲服務商 SpaceWays,設址倫敦,提供實物倉儲,收件、存放、歸還使命必達。這號稱育成史上最快創投,從概念到上市只花 8 週,你沒看錯,就是只有 8 週!
- 致勝關鍵:擴張速度
快速擴張規模的潛力通常是企業家選擇育成公司的關鍵因素,Rocket Internet 擁有國際網絡和資源管道,正中下懷。
SpaceWays 的共同創辦人兼總經理 Rob Rebholz 表示:「當初我們帶著點子敲過數家育成公司和天使投資人,最後決定落腳 Rocket Internet 是因為他們有速度有動力。」
Rob Rebholz(右一)
餐飲訂購服務商 HelloFresh 的執行長兼共同創辦人 Dominik Richter 也因為速度考量選擇了 Rocket Internet。
2011 年時,Richter 有 2 條路,在德國白手起家,花 3、4 年確認商業模式無誤,再擴張到下個市場;或者,他可以直接和 Rocket Internet 合作,善用其國際平台。在那之前 Richter 曾創過 2 間公司,他覺得 Rocket Internet 給了他一個「特別的市場機會,得以開發全球電商市場」。
Dominik Richter
HelloFresh 的廚房遍佈德國、英國、荷蘭、奧地利、比利時、美國、澳洲。HelloFresh 走出單一市場時,紐約的 Blue Apron 和英國的 Gousto 還只能在當地送飯。去年 6 月,HelloFresh 的 D 輪融資就達 5 千萬美元(近 16 億台幣)。
- 佈局:快速全球化勝過在地深耕
外送美食服務商「空腹熊貓(foodpanda)」(台灣有喔!)也出自 Rocket Internet,主打新興市場消費群。去年 8 月,融資達 6 千萬美元(近 20 億台幣)。2012 年成立以來,已集資超過 1 億美元(約 31 億台幣),有 40 個國家能一享口福,總計超過 500 座城市。
有 Rocket Internet 如虎添翼,foodpanda 讓同行相形失色,Just-Eat 在 2001 年問世,目前在歐洲的 13 個主要城市營運;美國的 GrubHub 在 2004 年開伙,活躍於該國 700 多座城市和倫敦;Delivery Hero 創於 2011 年,涉足 5 大洲 23 國。
foodpanda 的共同創辦人兼全球總經理 Ralf Wenzel 說明:「打入國際的節奏越快越好,尤其網路無國界,提供了絕佳的機會,極具競爭優勢。你可以在一地生產,但在另一地銷售,還能提早上市,搶占先機。」
Wenzel 擁有 13 年網路產業經驗,曾任電子支付 Skrill(PayPal 競爭對手)營運長,Oliver Samwer 還在手機內容開發商 Jamster(Jamba)當執行長時,兩人就一同並肩作戰了。
- 「認證」過的好點子,拿來用就對了
Wenzel 更毫不猶豫地補充道:「若一個網路商業模式被證實是成功的,那移到別地運轉基本上也行得通。」
抓到關鍵字了嗎?就是「證實」。
別人「證實」過的自然不是「新創」,矽谷創業經驗豐富的 Steve Blank 認為新創企業是一個「搜尋可重複可擴張商業模式的組織」,維基百科也採此定義。套入這個定義,Rocket Internet 並不是「新創」育成公司。
Wenzel 的發言完全符合 Rocket Internet 的 DNA,Rocket Internet 無意打造新創企業,而是想「建造已證實可行的交易商業模式,平台包含線上與行動裝置」,這段話就寫在官網的介紹裡。
本文原作者 Charmaine Li「覺得」Rocket Internet 十分有自知之明,只是他們很享受和「新創」的曖昧關係,畢竟新創正夯。會這樣「覺得」是因為官網上和新聞稿中完全找不到「新創」這兩個字。
- 人才軍師團:安胎、助產、養育
Rocket Internet 能吸引到雄心壯志的創業家,「人才軍師團」是一大誘因,他們聯手建造網路企業,專業涵蓋工程、行銷、人資、財務、法律與商業智慧。
Rebholz 大讚:「這裡最棒的就是打從第一天起,你就可以和這群絕頂聰明又極度積極的人接觸,一般的新創難有這種機會。」他又說:「Rocket Internet 有優秀專人,有真知灼見,有創業經驗,這真是太棒了,開始創業就開始有進度。」
- 創業,實事求是;宣傳,簡明直接
Rebholz 是 Rocket Internet 客戶裡很典型的高階主管,念過德國管理學院 WHU(Otto Beisheim School of Management),取得加州大學企業管理碩士,找上 Rocket Internet 前已創過 1 家公司。HelloFresh 的執行長 Richter 也念過 WHU(Oliver Samwer 也是校友),到倫敦攻讀財經碩士,開始和 Rocket Internet 打理外送前,還在高盛待過一陣子。
有些新創喜歡大打創業故事牌,拉近用戶、員工、投資人和媒體。Rocket Internet 完全是另一掛,他們不會強調理想願景,也不會在公司簡介裡訴諸感性。記者會上,企業通常都會用來時故事和未來展望作結,Rocket Internet 很乾脆又無趣地送上文宣,裡面只有冷靜的數字、營運據點和育成公司的名字。
- 執行長 Oliver Samwer:我們創造,而非創新
Rebholz 說的 SpaceWays 誕生故事一點都不戲劇化,只是有一群人剛好都住在倫敦,剛好都遇上倉儲問題,於是湊在一起。
原作者 Charmaine Li 表示,就連和這群創業家面對面時,也無法感受到一絲激動或情緒,大家的創業初衷詭異地大同小異,談到對企業的「熱情」時,還比較像是刻意或勉強的表現。
表面上,Rocket Internet 索然無味,但骨子裡,高速績效是不爭的事實。2012 年,Oliver Samwer 在《WIRED》雜誌的訪談中提到:「我們創造,而非創新;別人是建築師,我們是建造者。」完全體現 Rocket Internet 務實不囉嗦的精神。
(資料與圖片來源:tech.eu、wikimedia、wikimedia、sean dreilinger;首圖來源:wikimedia,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