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傳承、奠定創客基地地位,vMaker 別是又一個太瞎的政府計劃

1

昨天,行政院公佈推動「vMaker 行動計劃」,希望透過三階段措施培養台灣的創客力。

這不是第一次台灣政府喊出這樣的口號與行動;從這一兩年政策的走向來看,我們的政府談了更多創意、創業、創客相關的議題。

事實上,也一如我們之前分享過的許多文章所示,各國政府都在推動這一連串的議題,邁入第三次工業革命更多相關介紹)。美國更是其中佼佼者,不僅辦過了創業 Demo Day,還舉辦了創客大會(Maker Faire)。

關於這次的活動,有鑒於我們沒有在行政院官網上查詢到相關的訊息,因此我們致電行政院負責相關業務的政務委員蔡玉玲辦公室,詢問更多的細節。

  • 關於 Maker 與 3D 列印的前情提要

在了解這次活動之前,我們必須先知道:

去年科技部跟當時的行政院院長江宜樺報告了 3D 列印相關的簡報,江宜樺立馬說要在 2018 年前促成完整自主的 3D 列印產業生態。

具體的 KPI 大約是掌握 30% 的 3D 列印產能,以及培養出百萬名相關人才。

因此,在這樣的情境下,Maker 創客其實早已經在政府單位露過臉了。而這次行政院提出的 vMaker 也是基於這個計劃所衍生出來的。

政委辦公室的人員向我解說,決定 3D 列印產業是因為經過評估,覺得這是台灣目前比較有未來性的類別;詳細資料科技部有更多的資訊可以參考。不過依照他們的簡單說明,主要是我們的大廠有製造能力,希望推動提升機具製造產能、台灣的研發能力,乃至於相關應用的普及。

vMaker 共有三階段,以下我們會一一介紹:

  • 第一階段:Fab Truck 巡迴全台共 497 所高中職

目前,行政院打算先從推廣 Maker 概念開始。

什麼是 Maker?在與政委辦公室聊天的過程中,可以知道他們對於 Maker 的核心概念在於「動手做」,希望學生可以跨科別、專業,橫跨既有窠臼看到動手做的樂趣(說到這裡,其實我還蠻開心不是聽到一些刻板的定義。)

他們說他們將準備一個載著 3D 列印機、CNC 機台和切割機等器材的卡車:Fab Truck,從台中家商開始巡迴,預計花上 2 年的時間拜訪全台各高中職,每一所將停留 2~3 天,向當地學生推廣創客的文化與介紹基本的工具。

根據他們提供的資訊,他們將向學生提供:

1. Fab Lab 簡介:介紹全球及區域性 Fab Lab 特色及在世界各地的影響與改變,傳達 Fab Lab 知識分享精神、Fab Lab 對各領域的影響、Fab Lab 落實行動的價值。(這次主要與 Fab Lab 合作。)

2. 主題講座:安排 3D 製圖建模、3D 掃描等軟體教學,學習設計製作 3D 模型,奠定 3D 列印之學習基礎,鼓勵學習動機,培育成為未來 3D 列印等相關人才。

3. 教學軟體:以自由軟體、免費軟體或雲端應用軟體等做為 3D 列印教學軟體,提高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同時瞭解軟體授權的觀念。

4. 操作體驗:以分組討論與發想,共同創作設計作品,學習如何將設計以 3D 印表機等設備輸出成型,完成一個以 3D 創作製作的過程體驗。

「希望有更多人應用、學習!」這就是這次活動的主要目的。

我也問到這次的活動是希望配合行政院培養所謂的 3D 列印人才、文創人才乃至鼓勵創業嗎?政委辦公室的回應表示目前僅只有推廣的部分,至於後續文創、創業皆不會在此次的巡迴中推播。

  • 第二階段:舉辦創客競賽,奠定台灣成為創客基地

至於第二階段,依照政委辦公室所提供的資訊,他們希望在五月舉辦「Make for All 數位製造競賽」

在他們的預想中,他們希望能夠為第一代 Maker(照他們所說就是台灣傳統科技製造業,諸如電子業等前輩)與第二代 Maker(就是我們現今所理解的自造者)之間搭起一座橋樑。他們說不僅會請老一輩的人來當評審,也會舉辦一些交流、經驗傳承的機會,來促進兩代間的經驗傳承。不過目前會邀請哪些人員,辦公室表示尚不方面透露。

他們說這次活動的宗旨就是「奠定台灣成為創客基地」:

為落實政府自 2014 年起著眼於 3D 列印的發展將能成為驅動台灣未來性產業發展之態勢,因而以政策支持從提升產業、普及教育、人才養成三方面推動深耕;除與民間 Fab Lab 團體協力發展數位製造概念,更將國際發展知識與各國案例帶進校園,鼓勵校園 Fab Lab 設置參與國際組織,並希望以鼓勵創新和創意的方式創造自造者(maker)基地,藉自造者運動(Maker Movement)的推廣與匯聚,奠定台灣創客基地的定位。

並在這樣的宗旨下,希望借由比賽的名頭,讓大家在面對環境問題時,能夠激發解決問題的創意並動手實作。以此來培養、建構出台灣的創客社群。

目前主題首先鎖定「為年長者的生活而製造」,同時結合台灣優異的工藝技術與在地素材,為年長者的更好生活而製造。

看到這裡,特別是他們提供的資訊提及「奠定台灣成為創客基地」時,頗有種摸不著頭緒的感覺,因為就我所認知創客是一種精神,與其喊出像是要打造「東南亞矽谷」這樣的口號,還不如說應該培養台灣人動手解決問題的文化。

連結傳統製造業、搬出比賽、打出把台灣推成「創客基地」等一連串傳統操作手法,只希望不會又是一個「典型」的 1001 樣無差別作品的比賽。

  • 第三階段:Fab Lab 年會

最後一階段,是參與 Fab Lab 年會;恰好這次的亞洲年會是在台灣舉行,因此行政院自告奮勇成為協辦單位;不然一直以來 Maker Faire、Fab Lab 都是民間發起的活動。

而一如之前的年會,這次也將有展覽、論壇等活動。就行政院的角度,他們是希望能夠展出更多的台灣作品,提高台灣能見度。

從這大致的三階段敘述下來,我們可以看出來行政院面對「創客文化推廣」所站的角度。

以第一階段來說,我相信立意是好的,也確實認為我們需要打破舊有教育體制所形塑的窠臼,提供學生更寬廣的視野;但同時我更相信創客 Maker 應該是一種精神與文化,行政院在之後規劃的比賽、推動台灣為創客基地、增加國際能見度等仍顯得頗為背離原本精神。

就像我們每次喊「尊重專業、鼓勵創業」,但往往只是口號與比賽,我相信政府最應該做的是提供不一樣的刺激與資訊,散播精神和文化(如同第一階段做法),給予這個文化一個可以發揮的空間和合理的法制環境。

btw,這次的 vMaker 計劃有專屬網頁,不過 Google vMaker 很難找到,因為它的顯示名稱是「台灣創客運動 – Top makers in Taiwan」;想知道更多相關資訊,歡迎大家上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