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獲作者臺灣大學資工系副教授洪士灝同意轉載。
TechHire 計畫:美國如何解決資訊科技人才荒的問題?根據白宮的說法,目前美國有 500 萬個工作職缺,其中有 50 萬來自與軟體開發、網路管理、使用者介面、資訊安全相關的資訊科技 (IT) 產業,而且這類職位的平均薪水,比私人企業所有工作的平均薪資高出 50%。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SEsuj001f0[/youtube]
所以歐巴馬推出了 TechHire 計畫(同前網頁),希望讓求才若渴的公司、地方社群一起合作,利用程式密集訓練課程(coding bootcamp)和高品質的線上課程,來產出有能力填補這些職缺的科技人才。
台灣其實有很多「資訊科技」(IT) 的職缺。我們台大計算中心就有好幾個缺,但雇不到人。偶爾,從事非資訊行業的朋友會找我要人,因為他們需要開發資訊系統,來開創新的商業模式,但是也雇不到人。例如:植物工廠的資訊系統、點對點(類似 Uber)的咖啡遞送服務、醫學影像分析系統、數位學習系統… 不勝枚舉。
你說這類系統需要資工系、資管系的研究生去做嗎?真的需要嗎?不、需、用。因為,坦白說,這些職缺所需要的能力,並不需要修一大堆正規的資工、資管的課程,更不需要做過資工、資管的研究。
但是,有這些職缺,卻沒有人來做,以致於新的商業模式無法快速被做出來,真的很可惜。為什麼呢?
一、社會的風氣
這使得大學部的強者,多半還要念研究所,在研究所念一堆專業科目之後,覺得自己只能做某些特定的工作。
研究植物的,不會寫程式,不知道有公司需要這種人;念資訊的,只知道那些與資訊產品相關的公司,不知道有其他的地方。
二、資訊系的學生看不起這類工作
他們多半覺得 (以為) 自己學過很多專業技能,在這些工作貌似用不上,而且他們也不認為這些東西是創新,所以沒興趣。
其實不只學生如此想,例如我去年帶一組學生寫了一個植物工廠的資訊系統的提案,參加台大創新競賽,連初賽都沒通過,我想是評審看不懂。
三、非資訊產業的公司給 IT 人員的薪資普遍過低
很多(傳統)IT 的職缺,做重複性的工作,月薪 35K 上下,沒什麼加薪和紅利,誰會願意認真學習?一大堆人在這類地方待久了,工作和學習能力反而退化。
四、非資訊產業的公司不願付出研發的成本
他的本業並非資訊,不了解資訊研發的挑戰,往往對於用人成本斤斤計較,也無法欣賞和尊重資訊科技人員的專業,因此要好好合作並不容易。
所以,台灣其實也需要 TechHire 這樣的計畫,讓有需求的公司、想轉換跑道的人員,透過地方社群的促成,利用實質有意義的實體和線上課程,把上述的職缺補足。這需要各方人士的溝通,把職缺的技能需求以及相對應的課程串連起來。教育的不只是 IT 人員,還有企業主。
- 台灣也需要 TechHire,需要從政府、企業到各行各業的領導者一起來做
這件事,光是靠中央政府來做是不夠的,要各個地區的領導者出來,要各行各業有創新企圖的老闆出來,要找夠格的人出來教學,還要把適當的學程安排出來,使得訓練出來的人能夠符合業界需求。
為什麼靠現有的學校辦不到呢?原因之一,是每個學校有自己的想法,很難強制他們來做這個;其次,因為大部分學校現有的教師,不想做,或是不會做這個;還有其他我不想明講的理由,因此學校要做也做不來,所以要體制外來做。
有些事讓民間來做,反而比較好。台灣有不少社群,對此可以有重要的貢獻。很多在社群活躍的朋友,都不是資訊本科的,來幫忙推動這個,再適合不過了。
這就是為什麼美國要以總統的高度來推動 TechHire 了,希望號召多方人馬一起來做。
2016 想在台灣競選總統的候選人,你(妳)們想不想端出牛肉,真正做點事情?
-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