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專欄】台灣人要有 guts,創業第一天就直接走出國際

「台灣找不到資金?」、「台灣團隊沒有國際視野?」、「國際創投跳過台灣?」這是過去台灣新創環境面臨的問題與困境,也常是新創團隊抱怨的現象。但現在可能有些生機了。政府聽到了新創團隊的聲音,國發會也著手改善創業的環境,推出「創業拔萃方案」,要把國際資金引進來,更要把國際新創團隊引進來,也要把台灣優秀團隊送出國,讓台灣變成一個新創基地,打通台灣創新創業的任督二脈,一改過去悶的創業氛圍。 

參與規畫,擔任國發基金創新創業諮詢委員會委員的創新工場董事長、也是前 Google 全球副總裁李開復,深入了解台灣新創團隊後提出他的觀察:

幾年前,台灣創意工場的王仁中告訴我,台灣有好多年輕的創業者想開發大陸市場,可不可以幫幫他們,我欣然答應。其後每個創業者都跟我說,想先把台灣市場做好,再去大陸發展。其中有些創業失敗了,有些創業者在台灣做到不錯,但價值不高的本土公司,可惜還是沒有一位創業者能走向大陸。

台灣創新創業環境面臨主要兩大困境:

第一是創業者與國際接軌比例過少;第二是創業環境仍不完整,特別是資金動能不足。

  • 台灣創業家一定得走出去嗎?小市場無法成就偉大的公司

台灣的創業家一定得走出去嗎?其實不是每個公司都要國際化,任何一個國家絕大多數的公司都只做本土市場,只是台灣的市場相對較小,當然要做也可以,但不會為台灣帶來有意義的產值,公司也做不大。

台灣的創業家比較保守,市場定位只以台灣為主,不敢去挑戰台灣以外的市場。結果就是,發展到一定規模後,雖然做到台灣第一、第二,但成長就受限了,到了天花板。

我曾經提過,在大市場(中、美)出生的創業者,最占優勢,因為先做本土,再做國際化即可。在超小市場(新加坡、以色列)出生的創業者,優勢其次,因為本土市場本來就太小,只能靠走向國際才能生存。在中小市場(台灣、韓國)出生的創業者最難,因為本土市場可以養活團隊也能賺錢,但是做不大。要在創業的第一天就面向國際,才有希望成就偉大的公司。

在台灣,如果不國際化的例子,最成功的電子商務先驅,就數 PChome,不管從技術產品到用戶服務,或是戰略布局與前瞻性來說,都是極具潛力能做出一個阿里巴巴的公司。台灣的幾家遊戲公司,過去都做得不錯。不過,現在可以預見的是:虛擬公司在國際上是沒有國界壁壘的,以前,台灣的公司可以打進大陸 ; 同樣地,現在大陸公司也可以打過來。所以如果公司不國際化,不但可能做不大,甚至最後被國際巨鱷吃掉。

  • 直接搬到目標市場

想要與全球接軌,可以直接搬到當地,去做產品,去做市場。全世界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比如說,韓國、以色列、英國與芬蘭等小國的成功創業,一開始就瞄準全球市場,把公司直接搬到目標市場去。觀察韓國 NAVER 如何推廣 LINE,芬蘭 Supercell 怎麼推廣部落戰爭。只有到目標市場,才能真正了解用戶的需求,融資最好也在目標市場去做。

台灣有一團隊叫獎金獵人,已進入 500 Startup,成為育成對象,也有團隊加入 Y Combinator,就近在矽谷感受美國文化,打入美國市場。也不一定要出去才能國際化,運用 Kickstarter 或 Indiegogo 等網路募資平台,行銷自家的產品到世界去,成功的例子也不少,如 3D 列印機及文創商品等,都有不錯的成績。

其次談到台灣的創業環境仍不完整,尚未形成良性的創業生態圈。政府輔助優質的創業團隊是必要的,但同時也要扶持投資公司,因為政府不可能成為最大的投資方。政府輔助太多或投資太多,反而搶了投資公司的生意。 但另一方面,台灣創投雖也不少,但過去熟悉的是硬體產業,對軟體及網路十分陌生,更不敢投資這些新創事業,也因此年輕的創業者在台灣往往找不到投資,更尋不到天使。

政府最好的做法,是尋找優質,又與時俱進的投資人,補助他們投資初創公司,如此方能兩者並進,建立良性的創業生態圈。

而讓創業者群聚,鼓勵創業者互相扶持也很重要,就是讓一群創業家每天見到更多更像自己的人,這裡我稱為「物理小矽谷」。在這方面,英國、新加坡、韓國都做得很好,值得學習。

國發會已完成「創業拔萃方案」,其中分三部分進行:打造台灣成國際級的創新創業園區;第二,修改法規,讓新創團隊更自由發揮;最後引進國際資金,投資台灣,以解決台灣創新創業的困境。如此打通任督二脈,使台灣創新創業更暢通無阻。

  • 台灣的創業環境化危機為轉機

當然,不是一時半刻就能改變台灣的創新創業環境,即使現況仍讓人有些憂慮。但這就如同「半杯水」效應,如果你看到的是半空的水杯,你會覺得這是事業的衰退,是錯過了行動網路(mobile internet)及社群(social)的結果,是投資界的不與時俱進,是政府政策的不給力,是創業楷模的欠缺。

但是如果你看到的是半滿的水杯,你會覺得台灣還是有很好的創業基因(大家還是尊敬白手起家的人),還是有不少優勢,例如服務意識高、技術人才優、設計人才佳、文創人才強、國際化連結夠等,而且政府在這個領域裡還是想做點事情。

同時,在美國揚名的台灣人有楊致遠、陳士駿、謝家華等,證明台灣的父母教育,加上一點美式的思維教育,是可以塑造成世界級的創業家。半空還是半滿,要看你是在倒水出杯,還是倒水入杯。如果我們大家都付出自己的力量,倒水入杯,那未來一定更美好。

最後,我給台灣新創團隊建議是:

1. 要成就一個偉大的公司:

一定要做國際市場,像以色列、英國與芬蘭等中、小型的國家一樣,會瞄準全球市場,甚至把公司搬到目標市場去,生根後,就比較能抓到全球市場的口味。

2. 採用蛙跳戰略(Leap frog):

如同非洲肯亞的行動支付快速發展,可注意一些落後及開發中的市場,這些都會是很好的市場機會,或當政府解除某種管制時,比如比特幣,都會帶來巨大的商業機會。

3. 找到台灣利基優勢:

就像過去的竹科經驗,創造國內創新創業生態圈。如行政院目前推動的創業拔萃計畫,將會有全新的做法,對台灣創業環境會大改變。

4. 打造一個對創業家友善的環境:

允許創業失敗並且高度尊重創業失敗者。這部分是長久的工程,如有更多的成功案例,也會讓這種氛圍改變,不僅對成功者敬重,也會對失敗者給予肯定。

(本文授權自李開復,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