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寫作上,有個相當經典的格言:「請展示出來,別只是說說(Show, don’t tell!)」,而在有了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之後,媒體公司幾乎可以說是把這句格言提升到了下個層次。
二月初,奧林匹克金牌滑雪選手 Ted Ligety 正和其他人在科羅拉多的 Beaver Creek 滑雪場,進行 2015 年的高山滑雪錦標賽(2015 FIS Alpine World Ski Championships)。你可以在報導上閱讀到他們在寒風刺骨的環境中追求速度的記錄、當天的險惡天氣、獲勝的激動心情。
或是,你可以戴上虛擬實境的裝備,接著你就能如臨現場般的看到那些真實的畫面。
而關於這場錦標賽的報導,擁有 140 家新聞媒體如 USA Today、Cincinnati Enquirer 等等的 Gannett 公司,決定藉由虛擬實境來呈現。
所以,在他們的報導中你不只是閱讀了 Ligety 的故事,你就是他;帶上虛擬實境裝置後,你將以他的第一人稱視角來看這場比賽。上頭是湛藍的天空,低頭是整片的雪海,兩旁快速掠過的針葉樹林,甚至能夠聽到腳上滑雪屐發出的低語。
你可以說是與 Ligety 合為一體,但由於你並不是真的在滑雪,所以甚至能夠放心看看周遭,甚至是背後的視角。
Gannett 的產品管理副總裁 Steven Ahlberg 提到:「新聞工作者正在找尋新的方式來說故事。」
舉個例子:Vice Media 就在日舞影展上撥出了一段在 12 月 13 日紐約百萬人上街抗議近日警察槍擊的紀錄片,這影片的視角,就如身歷其境一般。由電影人 Spike Jonze 與數位藝術家 Chris Milk 共同創作的紀錄片《VICE News VR: Millions March》使用了 360 度的相機系統,讓觀眾能看見、聽見、並如親身一般感受這個事件。
Chris Milk 在 Vice 新聞網上講到:「我的希望是虛擬實境能夠作為增加我們對彼此的惻隱之心。我認為它有相當大的潛力能從根本上改變新聞媒體。」
除了新聞媒體,科技公司似乎也看到了虛擬實境的無限潛能。開發虛擬實境傳輸技術的科技公司 NextVR 就在一月底,虛擬的將《Engadget》的部落格作家 Richard Lawler 傳送到了加州的 Laguna 海灘,還是現場即時傳輸!
NextVR 架設了 180 度視角的攝影機,並將海灘的影像傳送給了位在安娜堡、白雪皚皚的自家庭院上的 Lawler,只用了一台嵌入 Samsung 虛擬實境收訊機的 Galaxy Note 4。
Lawler 在 Engadget 上寫道:「在經歷了虛擬實境後,我已經準備好要用它來看各種重大賽事了—NBA 全明星賽、超級杯、國情咨文等等。這雖然不算是瞬間移動,但看過 4K、8K 畫質、或其他東西,沒有一個是能夠比得上這一支手機及$200 美金接收器所提供的『臨場感』的。」
Lawler 的願望應該馬上就能成真了,因為 NextVR 就正在準備著要現場轉播職業體育賽事。
上圖為 Gannett 數位影像製作人 Anthony Fox 為美國奧林匹克滑雪選手 Steven Nyman 的頭盔上裝置 360 度視角攝影機。
大學之後的短暫時光,我滑盡了 Beaver Creek 滑雪場的陡峭、充滿巨星的滑雪道,但卻從來沒有一次是如使用 Oculus Rift 的虛擬實境裝置觀看 Gannett 公司所拍攝 Ligety 的滑雪影片那般順暢、巧妙、百分之百筆直的完成整個賽道。也從來沒有機會能在滑雪過程中欣賞整片風景,或甚至是背後的景象。
為了讓一般人也能體驗滑雪冠軍選手眼中的世界,Gannett 在許多頂尖的滑雪選手包括 Bode Miller、Julia Mancuso、Steven Nyman、Laurenne Ross 的頭盔上都裝設了 360 度視角的攝影鏡頭。而 Ted Ligety 的影片則是在他身上裝設了一系列 6 個 GoPros 攝影機來捕捉以她為中心的整個球體視角,不只是他周遭的視角,還包括了上方與下方的影像。
Steven Ahlberg 笑著想到原先試著找到八人攝影團隊,以及一個能夠跟得上 Ligety 的收音師,結果最後一個製作人滑出雪道 150 碼才被安全網攔下。(Gannett 聲稱他並沒有受傷)
Ahlberg 承認到:「這還是個受到忽略的小市場。」但 Gannett 非常努力要試著讓它成為下一個媒體的先鋒。
然而無疑的是,虛擬實境目前還是有點更偏向虛幻,而事實上還未完全發展。
但 Oculus 已經送出了超過 150,000 組 Rift 虛擬實境器材給那些創造虛擬實境內容的大眾或是公司(像 Gannett),但還未到達能夠進入大眾消費市場的階段,而這些器材又只能適用 Samsung Galaxy Note 4 的用戶。其他的手機使用者就只能使用通用的虛擬實境器材、或是 Google 的自組厚紙板虛擬實境組、又或者是那些模擬虛擬實境的影片。
那也是缺少器材的觀賞者能夠觀看Gannett 的影片的方式,你只要用滑鼠在影片中拖曳就能夠改變視角,在你的瀏覽器中享受虛擬實境。
投資這些虛擬實境的器材從表面上看來似乎是本末倒置,但就像 Oculus 的例子,如果他們的器材沒有什麼好看的話,那又為什麼他們會試著賣出這些東西呢?(最好的例子:3D 電視)
- 虛擬實境真的會是「新聞」的未來嗎?
虛擬實境是新聞業的未來嗎?紀錄片工作者 Nonny de la Pena 相當同意。他的虛擬實境影片《Project Syria》將觀賞者放到敘利亞的阿勒頗,就在飛彈來襲的前幾分鐘,接著再轉到人口激增所產生的難民營。這支影片在一月的世界經濟論壇首次播放。
她以遊戲的形式來作為「潛浸新聞報導」(Immersive Journalism)的傳遞媒介,讓人們能夠以第一人稱的形式來真切的感受新聞內容。
她在《Project Syria》的影片中提到:「我們創造這些,為的就是能讓視聽大眾真的如臨現場,讓你感受如同真正的目睹了這個事件一般,而不會受到電視或螢幕的阻隔。」
MIT 媒體實驗室副主任 Andrew Lippman 則說道,從他的虛擬實境體驗來看,他不認為大眾會享受當中的內容,並且他也提到了對於虛擬實境進入主流大眾市場潛力的質疑。
他在來信中提到:「我認為這還更像 3D 電影。」但他最後也緩和道:「就像許多令人驚豔的科技發明,最終總會在人們不同的想法中找到一席之地。畢竟,沒有一個好的發明是會被屏棄的!」
(資料、圖片來源:CBSnews、Phil Whitehouse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