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英俊/口述 林苑卿/整理
工資上漲、人口老化、人工短缺已勢不可擋,因此我觀察到近年來谷歌(Google)、特斯拉(Tesla)、鴻海、亞馬遜(Amazon)等大廠紛紛卯足全力投入工業機器人布局,試圖為製造業長期發展面臨的困境解套,使工業機器人搖身一變成為當紅炸子雞。
我預估,2015 年全球重工業和輕工業用機器人總產值將逼近 100 億美元,年成長率上看 6 至 7%。不過,儘管工業機器人市場需求仍將加速增長,但終端應用將高度集中於汽車製造產業,其次是電機電子,第三為金屬與機械;相對之下,輕工業用機器人占比僅達 1%。
根據經濟部技術處產業技術知識服務計畫(ITIS)的統計,日本為工業機器人市場密度最高的國家,達 3%(每萬名員工採用三百部機器人);當中汽車產業的工業機器人密度達 15%,而一般工業機器人密度僅有 2%。
然而,在食品加工和藥品業導入比重正急劇攀升之下,輕工業用機器人在往後數年內將出現爆發性成長。
- 工業機器人商機大,鴻海、特斯拉積極卡位
近期雖然產業界都在談無人化工廠的趨勢,但我認為,工業機器人必須與工廠人員互動合作,因此無人化工廠是不符合經濟效益的,預期未來電子製造業人員被取代三成是合理的數字,且採購的機器人數量龐大。
由此觀之,汽車製造業市場已趨飽和,成長力道亦將趨緩,輕工業將成為機器人新的成長動能。
輕工業範疇主要涵蓋半導體、食品及藥品等產業,為提高產品良率、加快生產速度和降低製造成本,導入機器人的比重也將大幅增加,成為包含台達電在內的機器人供應商大舉進攻的目標市場,日後輕工業用機器人取代生產人員的比重,將比重工業用機器人取代電子製造業人員的 3 成更高。
以每台輕工業用機器人單價約新台幣 20 至 30 萬元而言,我估計輕工業製造商 1 年即可回收建置設備成本,對製造商相當具吸引力。瞄準輕工業機器人市場即將引爆的可觀商機,台達電已摩拳擦掌積極卡位,首戰之役直指大中華區市場。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過去 10 年中國大陸製造業平均工資上漲 230%。中國大陸身為製造大國,卻面臨工資不斷調高的挑戰,且機器人使用密度遠低於其他國家,因此預估使用密度成長空間大。
因此,我可以很顯著的見到,全球品牌機器人大廠已積極擴大在中國大陸市場上的機器人業務銷售規模,包括日商發那科(Fanuc)、安川電機(Yaskawa)、瑞士ABB與德國KUKA等均快馬加鞭卡位、設廠。
當然,台達電也不會在中國大陸市場缺席,事實上,我們在中國市場布局邁入第五年,正要急起直追,趕上日本、歐洲和美國廠商在中國大陸市場的勢力版圖擴張腳步。
- 台達電佈局台灣主力研發,中國生產
由於全球機器人龍頭的主要優勢皆在於垂直整合能力,台達電亦將持續強化垂直整合能力,目前台達電已可自行設計及生產關鍵元件,提供客戶一站購足的服務,因此除減速器之外,其他關鍵元件台達電皆已可自行生產。
我認為,台達電在輕工業用機器人的核心競爭力為研發和客製化服務。在客製化服務方面,台達電在中國大陸有一個銷售團隊與 49 個辦公室提供銷售和服務,除了西藏之外,每一省都有一間辦事處,做經銷和服務,目標是把經銷網(辦公室)增加到 100 家(三年內可達成),目前中國大陸已有 200 多家經銷商。
此外,台達電在一五年研發加上銷售人員將近 100 人,研發主力在台灣;另在中國江蘇省吳江也有研發中心,目前有 40 位員工,未來將加入新成員。其中,吳江研發中心用於當地的客製化,利用台灣製造的標準產品當作平台,進行客製化,主要負責應用研發。此外,由於中國市場較大,吳江廠將成為主要生產中心,日後廣義的自動化產品將有 80%在吳江生產。
(本文載自財訊,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