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更新:當我們談論「物聯網」,談的並不是網路

第 11 屆「數位 X 生活 X 設計大會(Digital-Life-Design, DLD)」1 月 20 日在慕尼黑順利落幕,《經濟學人雜誌》盛讚為「歐洲最火紅」的 DLD 大會以「這僅是開始(It’s Only The Beginning)」為主題,3 天的會議中,集結了 150 多位講者和 1000 名與會人,探討產業、創新、數位等議題。

最後一天的議程,有個吸睛的座談主題「物聯智大串連(Connecting the Dots on IoT: Intelligence of Things)」,資深媒體人兼創業家 David Kirkpatrick(媒體會議公司 Techonomy Media 執行長) 擔任與談人,邀請電子製造服務商偉創力(Flextronics)的行銷長 Michael Mendenhall 擔任講者,討論如何更聰明地運用並連接智慧裝置,說明產業和製造商需要跨域專業和思維,在未來,共同設計、創新與製造的趨勢將成為新典範,智慧科技將重新定義人類生活。

矽谷物聯網創業浪潮正夯,這對擁有堅強硬體製造基礎的台灣無疑是一個大好機會,但要如何從中找定位發揮優勢?如何透過「軟硬整合」技術闖出一片天?商機、機會在哪裡,我們要怎麼掌握?

把你的疑問留到 TechOrange Startup Mixer 上,我們請到阿碼科技創辦人及天使投資人黃耀文 Wayne、中經合集團合夥人陳儀雪 Yvonne 和宏碁公司自建雲應用事業單位總經理王定愷 Robert 為你傳道,授業,解惑也。

mixer27_600x100

以下為座談摘譯,David Kirkpatrick 簡稱 K,Michael Mendenhall 簡稱 M。

  • 節選精彩訪談內容

K:還記得昨天演講的 Henry Blodget(商業與科技新聞網站《Business Insider》執行長)嗎?他說「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會是產業下個階段的主軸,影響的速度和規模會一飛沖天。等等我們會討論這個,開始前,先來看一段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2izC–ee2A&feature=youtu.be

影片摘要:有股強大的力量,能改造產業、改變現況、打破時空讓人聚首、重新定義人類生活,這股力量就是「創新」。如今全球緊密連結,創新代表一切,它是差異化的引擎,也是成功的動能。

創新的價值源自「物聯智(Intelligence of Things)」,我們相信這能創造更好的明天。我們致力協助大小企業實現物聯智精神,發揮想像力,擁抱這個新典範吧!我們將一同改變世界!偉創力。明日始於今日。

K:Michael,上台吧!從影片可以看出 Michael 真的待過迪士尼,很會說故事的一個人。這影片也說因為物聯網,創新是產業的下一步。我不是不認同這段話,但我想知道為什麼會這樣?

M:那我就從物聯網開始好了,其實我覺得物聯網這個名詞已經不敷使用,網路連接人與物,只是一個機制,但真正革新產業、轉移典範、創造新事物並重新定義生活的是「智慧聯網裝置(smart connected device)」。

像我手上拿的這個小東西,它將改變世界,這是個小電路,有感應器,有天線,電腦能做的它幾乎都做得到。

circuit

K:像影片中嬰兒身上的那個?

baby

M:對,這就是物聯智的智,讓我們智慧生活。現在的裝置運算能力大增,生產成本下降,東西越做越小,所以幾乎所有裝置上都可見到這個小電路。

K:你是說以後大家要把這玩意黏在身上?

M:就像是刺青吧。

K:所以偉創力要進軍刺青業了嗎?Michael 你的夢想很大,不僅要重塑公司品牌形象,還要重劃商業未來走向。我還不確定有沒有被物聯智說服,也還不確定物聯網是不是真的已經不夠用了。我覺得大家不是很瞭解你的公司,對偉創力的印象好像只停留在穿戴式裝置,像我手上的智慧手環,可不可以介紹一下偉創力?

fitbit

M:大家應該只覺得偉創力是製造商,但那是 10 年前,現在我們還跨足設計和行銷,共有 35 個設計中心布局全球,3000 多名設計工程師,客戶不乏 Fortune 500 大規模企業。我們曾遇到這樣的客戶,直接在餐巾紙上畫草圖,問我們做不做得出來,於是就開始協同設計與製作。我們從草圖做起,漸漸擴大規模,目前有 100 多個據點遍佈 30 個國家。我們持續代工,也設計創新。

K:你們有幾個員工?

M:超過 20 萬人。

K:20 多萬?這樣產值有 280 億美元(約 8760 億台幣)吧!

M:快要 300 億了。

K偉創力是全球第 2 大代工廠,僅次於鴻海

M:但我們不同,其他製造商只有製造,我們還會設計,客戶就是看中我們的設計和工程技術,我們的技術涉及各領域。其實現在不管是汽車產業、消費產業或醫療照護,都是由感應器、執行器、電池、能源、人機介面構成的智慧網絡。

話說回來,我希望能夠說服你物聯智才是比較好的名稱,思考產品時,物聯網只點到網路的連接特性,很機械,但資訊科技已經從根本改變了產品,過去產品是機械和電子特性比較突出,現代產品則是一個複合式智慧系統,包含感應、發送、微處理、資料蒐集等。所以商業上,智慧與聯網應該並重

物聯智會影響所有產業,沒人能置身事外,還會重劃產業界線,相關商品(adjacency)會帶來前所未見的挑戰,舉例來說,物聯網帶動了一種新產業叫「類醫療產業(near-medical)」,現在因為資訊科技,類醫療產業可能有了打入醫療產業的能力,可能就是 Nike 也說不定,所以醫療產業要小心了。

因此,執行長和董事都不可忽視資訊科技的力量,現狀正在被打破,競爭模式也正在迅速重組。這樣推導的話,重點應該放在智慧,而非網路。

M

 (Flextronics 行銷長 Michael Mendenhall)

K:雲端運算、智慧手機正在改變世界,近年的科技技術終於能讓物聯網發揮它的影響力,而不是像 1999 年的無線射頻辨識,雷聲大雨點小。遠端處理技術成熟,收發訊地點遍佈全球,幾乎人人都有遙控遠端處理的裝置,所以,有了工具、儲存技術、分析科技,真的很可能讓整個社會改頭換面。

M:你說得對,還有一個重點,那就是物聯智會催生創新,而且產業必須合作。消費產業創新的腳步飛快,汽車業也開始使用智慧裝置,像智慧手環上的感應器,偉創力有 85% 的穿戴式裝置都是用這個。

K:85%?真的假的,要猜的話,有人會猜 85% 嗎?有 1 個人舉手,他是在偉創力上班吧。不好意思,請繼續。

M:哈哈哈,像我剛說的,汽車業把感應器嵌入安全帶,監測駕駛生物反應,如果開車開到一半睡著了,感應器會告訴車子要做調整。這就是相關商品和產業合作的例子,共同創新是一定的,因為科技發展得太快,我們樂見這種趨勢,鼓勵合作,也相信合作。

你剛講的機動性也很重要,像是隨時隨地聯網的能力,還有雲端處理能力,其實現在的科技和資訊技術都能支援智慧聯網裝置,而且所有產業都有份。

K:(1 月初)我在消費性電子展(CES)的專題討論正好和(德國電子工程公司)Bosch 高層(董事 Werner Struth)談到相關商品。汽車和家電是 Bosch 兩大主力產品,他們也開始將汽車科技應用到家電上,像是感應器和監測器,例如火雞煮好了,爐子會通知你。

Bosch 打算之後只生產互連的家電,那次專題我學到很多。Bosch 還不錯欸,下次 DLD 應該找他們贊助的。偉創力生產的東西都要可以互連嗎?

K

(Techonomy Media 執行長 David Kirkpatrick)

M:最近我們剛好針對 380 多位消費者做了智慧需求調查,因為偉創力合作的對象大多是全球前 20 大醫療企業或前 10 大頂尖汽車商。我們問消費者,相較其他科技創新,智慧科技有多重要。88% 認為非常重要,但只有 22% 覺得他們的公司投資得夠多,結果顯示偉創力的消費者對智慧科技的需求很高,你剛講的跨域技術就是他們想要的。

我覺得轉換思維也很重要,像 CES 大會還有底特律車展,很多參展車都結合智慧聯網裝置。福特汽車執行長(Alan Mulally)也特別強調,賣車不是最重要的,福特更注重機動性,是位有遠見的執行長,已經開始思考相關商品了。

K:對,福特在開發相關 App,處理停車、交通、維修等相關問題,強調功能連接。現在把時間留給觀眾,有沒有人要發言?

觀眾 1:我覺得剛分享的內容很棒,撇開隱私問題,我想更了解數據蒐集與應用,像是感應器應用在嬰兒和駕駛身上,這很好,因為科技要與人結合,才會真正有用,所以這就是你要引領產業走的方向嗎?

M:醫療保險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在美國,醫療保險金每 9 元就有 1 元花在糖尿病例,美國每 7 人就有 1 人死於糖尿病,如果戴上非侵入性感應器,就能隨時監測身體狀況,還能減少 10% 到 20% 的慢性病支出。這類科技已經在開發中,而且十分可行,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高安全性,無人車也是,或許智慧聯網裝置可以減少道路意外。

至於隱私與數據的關係一定會被討論,現在的法規尚未追上科技應用,但很快地,我們一定需要面對。

K:我有些話想說,醫療監測這類應用很容易想像,但一個充滿智慧裝置又物物相連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呢?這很難想像,所以相關的討論常常不夠深入,所以你們的調查顯示很多執行長做得還不夠,就因為他們不知道該怎麼做呀!智慧未來是未知,隱私和管理都有巨大的挑戰,沒錯,效率會衝高,但大家也會嚇壞了吧!時間不夠了,我們讓下一個人發問吧!

觀眾 2:去年的世界行動通訊大會(Mobile World Congress)上,講到物聯網強調的是服務,會把所有公司都變成服務商,你也說會幫客戶把草圖化為實體,所以偉創力要變成服務商了嗎?

M:沒錯,我們不只製造,還提供端對端服務與解決方法。

K:他有超多酷炫產品,但沒時間了,無法展示。

M:對啊,十分抱歉,但你們可以想想列印技術,可彎式材料製成的裝置幾乎可以嵌入所有產品。

K:謝謝 Michael,謝謝大家。

2

( David Kirkpatrick 與 Michael Mendenhall)

● 完整影片請看此: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JYFRHJe_SE[/youtube]

  • 延伸閱讀

萬物聯網,以後行銷人員就只要等商品告訴你消費者愛什麼

跟著老師動ㄘ動!物聯網趨勢打造時尚健身房 ,連甩肉都走在潮流尖端

「物聯網何時才能成為現實?」矽谷明星新創公司為你解答物聯網的四大疑問

(資料與圖片來源:Techonomy;首圖來源:wikipedia,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