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通訊軟體 Cubie 該怎麼做才能尬過韓國的 Line?

Cubie 是什麼?

是一個聊天的 App,像 LINE 一樣。

是喔!那好用嗎?

超好用!可以自己做貼圖,還可以把塗鴉變成訊息!

是喔!可是都沒人在用欸,算了我不想多下載一個 App。

這常常是 Cubie 的使用者心聲,想推薦一款優秀的 App 給別人,卻不斷遭受到拒絕,這,也是筆者本身的經驗。

  • 塗鴉訊息、自製貼圖,Cubie 的全新體驗

其實 Cubie 就像 LINE、Whatsapp 等即時通訊軟體一樣,是一款由台灣團隊開發、提供許多擴充功能的聊天 App,目前有近八百萬使用者,使用者人數在東南亞最多,國家排行分別是泰國、馬來西亞、台灣、沙烏地阿拉伯、美國,Cubie 曾在 2013 年三月登上 GooglePlay 首頁,官方訊息指每天增加五萬名使用者。Cubie 的功能許多都頗具創意,簡介如下:

  1. 提供跨平台的用戶下載,包含行動裝置的 Android、iOS,以及電腦版的 Windows、Mac。
  2. 訊息除了文字、貼圖,Cubie 有一個最特別的功能就是「塗鴉」訊息,各種顏色的畫筆供你選擇,還可以同時加上貼圖,讓聊天內容更加有趣。
  3. 厭倦了想要新貼圖就要花錢買嗎?Cubie 提供自製貼圖的功能,可以將喜歡的照片裁剪成想要的大小,就可以自製表情貼圖。
  4. 免費的即時通話。
  5. 「秘密悄悄話」功能,就像不可能的任務中,機密訊息讀完後就會自動銷毀,Cubie 也提供你錄製一段悄悄話或傳圖片,當對方讀完,這則訊息就會在五秒內自動銷毀!
  6. 當你新繪製一張照片,想分享到某一個社群媒體,Cubie 會率先發送通知,問你要不要跟朋友分享新圖片。
  7. Cubie 可以顯示出你在地圖上的位置,並分享給朋友知道,如果你迷路又不知道怎麼解釋地名,這簡直是救星。

Cubie 的最大特色,仍在於塗鴉訊息以及自製貼圖的功能,對使用者來說,能夠以各種彩色塗鴉來傳達自己的心情,更是一種完全不一樣的使用者體驗;當使用者能自製貼圖,便打破了貼圖的獲利模式,因此 Cubie 亦必須找出新的獲利來源以挽回這項缺口。而 Cubie 簡潔、清楚且配色令人感到舒服的使用者介面,也在 2012 年,獲得了華人行動應用大賞的最佳視覺美術獎。

Cubie 的優勢如此多,那為什麼 Cubie 仍然沒辦法取得關鍵多數,在台灣擁有更多使用者呢?筆者想先就在台灣約有 1700 萬名使用戶的 LINE,和 Cubie 做比較,看能否從中找出問題。

Cubie 不像 LINE 或 WeChat 等找知名藝人代言,並沒有砸大錢投資在廣告上,而是致力於強化應用程式的功能,這樣的決策,從結果論來看,似乎還沒有成功,但是筆者認為,這不光光是廣告的問題,而是行銷策略應該做出全面性的檢討。

  • Cubie 與 LINE 比較,輸就輸在行銷

筆者分別以下列五種特性做出比較:

  • 如何從「LINE 我」變成「Cubie 我」?

整體而言,Cubie 是一款非常棒的 App,根據 Google Play 的評價分數,Cubie 也以 4.4 分贏了 LINE 和 WeChat 的 4.2 分,然而,Cubie 從 2012 年到現在,仍無法進入產品生命週期的成長期,獲得大幅度的使用者人數成長。究竟原因為何?

從與 LINE 的比較中可以發現,與 App 的使用人數有同向關係的是「話題性」和「用戶數」,我們認為應該最重要的「功能性」,卻好像不是那麼有幫助。因此以下將分析此兩種特性是如何影響 App 的成長。

用戶數的數量,如同文章一開始的對話,強調「網路外部性」帶來的影響。「網路外部性」指當使用者人數愈多,就會有愈多人使用,如同電話,若一開始沒人打,便不會有人使用,但是當身邊的朋友都開始打電話了,自己也會加入,而自己的加入,也會拉更多使用者進入打電話的網路。

LINE 較早上線營運,也因此一開始便吸引了大量的固定使用者,當用戶數愈來愈多,由網路外部性所帶來的效用就愈大,這一點,則是新進入市場的行動通訊 App 難以突破的障礙。

話題性則應該如何取得呢?在智慧型手機的世代,傳統行銷的思維必須拋棄,Startup 通常掌握的資源較少,無法花大錢去做電視廣告、捷運廣告,筆者認為,主要有兩種方法可以快速讓大眾注意。

  • 沒資源,也有沒資源的行銷法

藏在 App 裡的行銷:假設從 Instagram 分享一則貼文到 FB,就會在貼文看到「來自 instagram」,這種行銷方式可以讓大家注意,而且,免費。

即時行銷:指快速、順勢搭上潮流,並以創意的手法吸引目光。如前陣子很夯的史上最大牌奧斯卡自拍,於是開始有各種自拍的模仿。

若 Cubie 能夠加強自己的話題性和行銷策略,憑藉著優異的功能和口碑的傳遞,台灣的行動通訊軟體也能加速在全球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延伸閱讀:跟上阿里巴巴、亞馬遜腳步,幫你更了解東南亞電商藍海

(本文轉載自合作媒體SmartM,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