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3D 列印、無人車再到 DuckDuckGo ,還有哪些科技創新值得我們按讚?

從手機應用程式、 3D 列印房屋到診斷疾病;從兒童的 Coding 團體到成人科學計畫 — 讓我們為這 100 個改變社會的數位創新應用喝采!

如今每個人都想要擁有一台被譽為 21 世紀福特 T 型車的—Tesla 電動跑車。Google 的自動駕駛車技術跑遍了大江南北。從 ZipcarHailo 再到 mGaadi(位在印度,快速成長的電動人力車服務公司)所提供的汽車共享共乘與計程車司機雇用服務,變得更常見,並且省去了買車、買保險、停車的麻煩。就連交通,如今都是由像是 Bitcarrier 這樣的公司來蒐集並分析道路資訊,如交通時間、平均速度、道路雍塞程度。

擁有一台車—幾乎放著沒用,價值慢慢流失—越來越被認為是一種浪費的傳統價值。如今在高速公路旁的城市停車位慢慢的供過於求,自行車道、公園、綠地、平價住宅取代了停車位,讓都市環境更乾淨、環保,也得以更永續的發展。街道也慢慢的開始回到 150 年前的樣貌。

這並不是個很遠大的理想,因為所有城市再造的元素都已經存在了,只需要人們把它拼湊在一起。這當中不難看出變化創新的潛力,只是我們需要以不同的角度來切入。這些根本的改革創新時常發生在城市邊緣,這裏的居民沒有後顧之憂也不循規蹈矩,不難想像是改變的發源地。

Nominet Trust,英國 Nominet 公司的法人基金會,致力於投資世界各地使用數位科技來改變社會的創新想法。基金會的目的是要激勵英國本地的開發者了解到富有社會潛力且還未被觸碰的數位科技,不管是提供人們新穎的學習方式、身體健康的照護、發現更純淨的能源、或創造新的產業,他們都樂意援助。

這也是年度數位社群創新獎項—「Nominet Trust 百大應用」的第二年。這顯示了源源不絕的科技創新正以更親近大眾的方式在世界各地發展茁壯。一個重要的例子就是 3D 列印,一個不再是有錢人專利的實用工具。

  • 3D 列印翻轉世界的角落

Project Daniel 是世界上第一個利用 3D 列印來製造義肢的實驗室,而且他並不位在矽谷,而是蘇丹南部。由 Not Impossible 創始人 Mick Ebeling 在看了一段關於一位青年在牧牛時遭到炸彈奪去雙手的影片後所發起。影片中的青年叫作 Daniel Omar,是一位 Yida 難民營的居民。Ebeling 藉由營裏的醫生 Tom Catena 聯繫上他,並找來了神經學家與 Richard Van As(公開資源的 3D 列印義肢公司 Robohand 的創辦人)共同為他打造新的雙手。

整個過程並不容易。當 Ebeling 在 2013 九月抵達南蘇丹時,戰火正起,他們在搭建起的小屋子裏執行,白天時,氣溫高到能把東西都融化掉,到了夜晚,列印的光源引來了飛蟲破壞了機器。但是在團隊的堅持之下,終於在 11/11 讓 Daniel 戴上了新穎的義肢。

而這一次的行動帶來的影響不只有 Daniel 的新手臂,Ebeling 留下了兩台 3D 列表機,並教會當地人如何使用,讓頻繁衝突中的受害者能有機會得到新的義肢。

(義肢還只是個開始,美國與英國的研究者目前正在開發能列印出如人體組織的材料,依照理論,未來可能製造出替代的器官。)

如果南蘇丹的 3D 列印是成功的,那想像 3D Hubs 的成就會有多大?他們是全球最大的 3D 印表機互聯網,擁有 9000 台機器分佈在超過 110 個國家,利用設立列印中心的方式來出租 3D 列印服務。共同創辦人 Bram de Zwart 以及 Brian Garret 設想了一個未來世界,那裏的工廠是以社區為單位地營運,依照該社區的需求製造商品並讓消費者更靠近購買點,如此不但讓製造與配送商品的程序更加簡便,對於環境以及當地經濟發展也相當有幫助。

如今 3D 列印出大型物體,像是:房子,似乎已經不再是不可能的事。像是單樓層的正方形建築 WikiHouse 的模板就能在網路上免費下載。一旦幾個材料在 3D 列印下製造出來,就能如拼圖一般把他拼在一起。如此使用當地材料的列印房屋未來勢必會在改善發展中國家之貧民窟居住問題中扮演重要角色。Contour Crafting,一個南加州大學工程教授所創辦的公司,製造出的機器號稱能在一天內印出一間家庭式房屋。接著再來想像未來五年內,這個產業造成的效益會有多驚人。

  • 醫療保健類創新,弭平資源落差

Peek,另一個重要的例子。世界上 3900 萬人口失明,但 80%的視力障礙是受到能夠及早診斷並治療痊癒的疾病所引起。當 Andrew Bastawrous 畢業來到肯亞村落建立行動眼科診所時,他馬上就意識到必須要想出一個使用這般龐大、昂貴、並且脆弱器材的替代方案。

所以他和其他三個英國醫療團隊的同事,一個硬體設計,一個軟體開發,決定要開發智慧手機的應用程式。結果就是 Peek,一個行動眼部檢測工具。這個程式將智慧手機變成了能夠診斷視覺障礙病變的工具:從白內障、青光眼、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再到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都能診斷出來。但最重要部份是用 3D 列印出來的黑色塑膠轉接器,連接在智慧手機的鏡頭上。只要與手機內建的 LED 同時使用就能掃描患者的視網膜,正確率與美金 $25,000 的專業眼科照相機幾乎沒有差異。團隊更研發出了太陽能後背包,讓手機能隨時充電,把眼科照護帶入更遙遠的村落。

Nominet Trust 執行長兼本年度評審之一的 Annika Small 提到:「身體保健類的應用佔據了榜上許多名額,從 DrDoctor(一種像是 lastminute.com 的服務,但專門設計給醫院預約)到 IanXen Rapid(將智慧手機變成能診斷瘧疾的工具),現今的醫療系統正在找尋更有效、更低成本的方式來幫助大眾,所以這樣的創新會是這個舞台的中心。」

  • 全球社群養成,激發創新火花

重大並持續的創新總是來自團體中激發的火花,可能是分享也可能是競爭,但不會來自單獨的發明者。數位創新的發展性是因為來自全球社群的援助,並齊聚所有創新在一場盛會當中,像是 Maker Faire,一個小小的汽車後車廂銷售商就能將商品、簡報、新計畫原型做全球的展示。

Maker Faire 創辦人 Dale Dougherty 就提到:「許多人都說沒有地方能夠展示他們自己做的產品,所以我們讓這些計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