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 24 日,亞太電信終於 4G 開台;同一天,鴻海的副總裁兼亞太董事長呂芳銘也放話:他們要投入 200 人力組建跨國研發團隊,全力拼 5G。覺得這話聽起來很熟悉?沒錯,今年年初的時候鴻海郭台銘已經表明他們這一年的計劃明確包含布局 4G 和 5G。
他說:他們要跳過政府,直指三星,代表台灣在國際間爭取 5G 主導權。
面對郭董的強勢宣言,《商業周刊》認為在郭台銘眼中,電信這場仗,他的對手不只是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這些電信商,他們要打的仗是從上游的規格、技術制定開始,和三星、英特爾等大廠一較高下,從根本改變過去台灣只能跟著國際走的模式。
的確,我們一直說台灣的科技業要轉型,擺脫跟著國際走的模式,而這次的 5G 就是一次機會。但我們準備好了嗎?政府準備好了嗎?
以下我們透過回顧台灣截至目前與「5G」相關的重要時刻,來看台灣的 5G 發展,政府到底做了多少:
- 回顧一:4G 押錯寶,政府全壓 WiMAX,台灣在 4G 定義戰上大輸
其實在行動通訊定義上,台灣政府先前就曾嘗試過押寶 4G 技術,投下百億希望建制以 WiMAX 為基礎的 4G 通訊,甚至還與 Intel 聯盟想要搶佔 4G 先機。可惜在之後的定義之爭中,隨著包含 AT&T、Verizon、Sprint 幾 等大電信商的紛紛投向 LTE 商轉,到 Intel 宣布裁撤 WiMAX 部門退出主導地位後,4G 大勢抵定,WiMAX 敗退,LTE 勝出。
由此,台灣在 4G 的競爭上也隨之告敗,只好全面轉換為 LTE 體系。台灣的 4G 進程也因此慢上許多,去年七月時 NCC 都還在頻譜執照審查,和進行競標作業。但同年五月時三星就已經宣布他們掌握了 5G 的核心技術。
- 回顧二:2014 年初,政府爬起來再戰 5G,但跟南韓一比馬上「落漆」
今年年初當時還是行政院政委的張善政說,5G 將是台灣資通產業的重要推手,在未來的 5 ~ 10 內政府將撥出 100 ~ 200 億的經費支持。不過張善政也強調雖然未來三年是 4G、5G 發展的黃金年,但要等到 5G 真正上路至少還要十年。
不過他也保證,未來政府將每年投入 20 億,直到 2019 年,以此幫助發展 5G 通訊;也就是說行政院規劃未來六年,將累計超過 120 億元扶植 5G 產業。
除此之外,政府還訂下要成為「全球 5G 手機晶片前兩大國、5G 關鍵智財權市占 4%、全球小型基地台市占率要達 50%」三大目標。
但當大家還在消化完政府對於 5G 通訊的規劃時,同一天南韓政府也公開宣布了他們的「5G 發展策略」。南韓科學部宣布要投入 1.6 兆韓元(相當於新台幣 450 億元),六年內落實 5G 飆網;南韓更規劃 5G 試用服務將在 2017 年開放,並在 2020 年 12 月正式邁入商業化。
這一番宣告活活把台灣比下去,更不用說去年五月三星就已經宣布他們已經開發出 5G 的核心技術,完成了 5G 網路技術前期測試。
(補充說明:三星最早於 2012 年攜手英國政府,以及華為、富士通、Telefonica、Rohde-Schwarz 與 AIRCOM International 等企業集資投入 5G 網路技術研發。同樣預計最快將在 2020 年進入消費應用階段。)
最後截取一段《經濟日報》整理行政院資訊:
行政院資料顯示,2012 年 HTC 投入研發費用 5.2 億美元、聯發科 4.4 億美元、鴻海 3.83 億美元、華碩約 2.9 億美元、宏碁約 1 億美元;相較之下,三星投入研發費用高達 103.5 億美元,是台灣這五家重要廠商的數倍之多。
而關於雙方的智財權數量,全球 5G 智財權排行中,第一是 LG 的 438 件,之後:微軟 305 件、諾基亞 288 件、RIM 218 件、三星 203 件;全台包括工研院、聯發科、宏達電、資策會、交大及宏碁等,僅有 21 件,差距甚大。
其餘國家「5G 計劃」比較:
- 回顧三:多看看別國在幹嘛,不要傾重 FDD-LTE,兩者兼具才保險
面對政府的計劃,有不少業者提出質疑,認為政府在邁進 5G 技術的道路上還有不少需要修正的地方;今年九月的「行動寬頻發展高峰論壇」上,中磊總經理就對目前台灣 4G LTE 技術獨壓 FDD-LTE 的做法相當不解,他呼籲:
怎麼說?原來總計去年和明年 NCC 已經和將發出的執照來看,絕大多數為 FDD-LTE 的,這種技術主要以歐洲為主;但 TD-LTE 執照所分配頻寬則相對少很多,可是這種技術卻是以中國、美國及日本製定標準,比起 FDD-LTE 加入 TD-LTE 的國家彈性與勢力大得多。因此如果真的想要在 5G 發展上搶有先機,那讓兩者所擁有頻寬相當是最基本的。
更不用說現在多數國家都在推 FDD LTE、TD-LTE 雙網融合的 5 模手機,但台灣還是 3 模,我們到了中、日、美都卻不能使用 TD-LTE 的網速,只能用低速網路漫遊。
- 回顧四:由政府定調的台灣 5G 布局,想透過加入不同組織降低自己的失敗風險
時至 11 月,經濟部表示,5G 政策定調在結盟國際組織一起打群架。
什麼叫打群架?他們說最快年底將成立 SDO 5G 標準組織,做為參與國際 5G 技術標準制定的單位。除此之外經濟部、工研院及資策會也將聯手祭出 5G 三大策略(其實就是積極參與不同的國際合作,分散風險),讓台灣趕搭全球 5G 早班車。
看來至少在最新出爐的政策中,看得出政府有在避免之前所犯的錯誤,希望藉由參與不同的組織來達到分散風險的做法。不過在時間和投入資源上,我們仍是較他國時間慢了些、資金少了點,日後要在 5G 發展上占有一席之地,還是老話一句需要產官學等各界一同努力。
- 回顧五:好吧,接下來是產學聯盟計畫啟動,聯發科台清交拚 5G
為了加速 5G 發展,產學合作勢不可免。12 月中,聯發科攜手台、清、交、台科等台灣頂尖大學一起申請「前瞻下世代行動通訊終端關鍵技術研究」計畫,並已獲得科技部前瞻技術產學合作計畫(簡稱產學大聯盟)審查通過。
該計劃主持人將由台大副校長陳良基統領。
- 回顧六:資訊業者又跳出來想要共同擬定 5G 標準,並呼籲兩岸合作
以智易科技、中磊電子為主的幾家企業在日前紛紛表示:5G 標準制定是兩岸合作的契機。
在不久前的兩岸企業家峰會中,針對 5G 議題有不少討論。多數人認為行動網路逐漸普及,物聯網、雲端服務等應用無所不在,因此發展更快更穩的 5G 勢在必行。而目前亞洲在各方面相關技術上已經逐漸有了和歐美一拼的機會,所以兩岸合作將可以是促進亞洲定義 5G 發展的契機之一。
這樣的看法其實理可循,畢竟通訊的革命從 2G 的語音,一路經過 3G 數據、4G 視頻,現在可以說是正要面對「5G 智慧網路」,正式面對高速網路與物聯網時代的到來。全球趨勢都顯現如今產業鏈正快速的往 5G 移動,如果你不加快腳步,你就會被淘汰。
- 看了一團亂,現在有點期待鴻海接下來三年能怎麼搞定 5G
看完了回顧,我們來看一下未來。
根據《數位時代》報導,目前中國網路設備商華為已經宣布將在 2018 年的 FIFA World Cup 世界盃足球賽打造 5G 網路環境;韓國 Samsung 也同樣計畫在 2018 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運行 5G;東京 2020 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同樣也是 5G 網路的主場。
鴻海的副總裁兼亞太董事長呂芳銘 12/24 表示,他們正在組建國際研發中心,投入 5G 技術的研發。他們預計投入 200 名人力,並在北歐、美國都成立研發團隊,信誓旦旦表示要趕緊趕上 5G 時代。據推測,2018 ~ 2020 年全球將邁入 5G 時代。
再等三年,5G 真的不遠了。
(資料來源:ettoday、中國時報、DigiTimes、經濟日報、中時電子報、蘋果日報、數位時代、東森新聞雲、中時電子報 2;圖片來源:armandoalves,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