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 《Medium》,作者目前在人工智慧研究公司 AIlen Institute for AI 擔任 CEO,以下文章以作者 Oren Etzioni 為第一人稱編譯。
許多人長久以來都視人工智慧為威脅,近來,這樣的觀點更是廣泛地向大眾傳播。
Tesla 汽車執行長 Elon Musk 提到人工智慧所潛在的危險可能比核能還來得大。物理學家霍金則警告到人工智慧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對我們造成危險。對於人工智慧的恐懼甚至也出現在幾部當代電影當中,像是《雲端情人》、《全面進化》。
看完這些,作為投入這個領域 20 年的積極研究者,以及如今 Allen Institute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的執行長,我怎麼能不害怕?
- 智慧和自主不能混唯一談
著名的反烏托邦主義對於人工智慧的看法不但是錯的,而且只因為一個簡單的原因:智慧與自主被混為一談。也就是說,它假設一台智慧電腦會創造一個目標並發展出自主意識,接著利用快速的資料運算與龐大資料量來擊垮人類。這樣的假設是自主意識會伴隨著智慧而產生,但我認為這兩者根本不能混為一談。
假設人工智慧電腦會開始依照自己的需求來運行就像是假設一台計算機會自己開始運算一樣。計算機是幫助人們在數學計算上更快速與更有效率的工具;同樣的,人工智慧電腦是幫助人們快速做到一些太過困難或太花時間的任務所使用的工具,像是分析大量資料、或更新醫學研究的資料等等。如同計算機一般,人工智慧電腦需要人類的指示與操作輸入。
- 人工智慧沒有知覺、自主意識
現今的確有許多自主獨立的程式存在,有些還非常可怕—像是電腦病毒、電子武器。但是他們並不智慧化!而且最智慧化的程式是相當專業化的,像是一些能在特定項目(如:機智問答)中勝過人類的程式,就絲毫沒有自主意識。此外,人工智慧並沒有知覺,如同哲學家 John Searle 講的:「IBM 超級電腦華生(Watson)並不知道他在 Jeopardy(美國的電視智力競賽節目)上贏了。」
反人工智慧的說法總是帶著假設的語氣,像是 霍金最近提及完全的人工智慧發展會導致人類的滅亡。這樣假設性的言論最大的問題就是他們忽視了事實—未來二十五年內發展出完全人工智慧得可能性比隕石墜落毀滅地球還低。
- 原來都是「科學怪人情結」在作祟
所以這樣混亂自主性與智慧的觀念是從何而來的呢?應該是來自人類害怕有一天不再是世界的主宰。如果人工智慧取代了我們的工作,那身為人類這個物種的意義會何在呢?
從 Mary Shelley 所寫的科學怪人以來,人們就相當害怕機械人,並且根據 Isaac Asimov 的機器人系列小說,我們甚至更害怕機械人與我們的親近,也就是我們稱之為「科學怪人情結」的現象。
每一次科技創新的興起都使人類害怕不已。從工業革命時的織布工將他們的鞋子丟進織布機,到現今我們對於機器人的害怕。
我們會有這些反應都是因為對於新科技會如何改變自身以及對我們的生活造成影響的無知,而當我們處在未知的狀態時,害怕的心理就會填滿一切可能發生的細節。
- 在歷史的演進上,科技發展都有好有壞
機械織布機以及電腦已經顯示出了科技的兩面性,可能製造混亂但同時也充滿了機會。但要提出一個合理的說法解釋少了這些發明,我們的生活會過得更好是相當困難的。所以我們何不確保新科技專注在產生效益而不是害怕其誤用後所造成的結果。而相較於使用多餘的人力,人工智慧在增強我們的能力上富有極大潛力。
舉例來說,研究者目前正致力開發人工智慧,作為科學家、醫生、知識型勞工等工作者的強大始能科技。根據期刊統計,全球科學上的產出每九年會成長一倍。這樣的資料量,人類已經無法乘載,而搜尋引擎像是 Google Scholar 只是單純得在一片資料海當中找到優先資料,沒有人有這麼多的時間或精神將所有資料都看過。
我們需要智慧的軟體能夠回答像是這樣的問題:「藥物 X 對於中年女性的副作用是?」或至少能舉出幾個相關的文章內容作為回應。我們需要這樣的軟體來追蹤最新的科學發表並標記重要的文章,而不是依靠關鍵字或某些程度的相關性。這是專業知識的擴張,也是我與許多人工智慧研究者所期待的正向目標。
- 人工智慧發展現狀:連小學課本都看不懂
我們目前還處在人工智慧研究的初期。我們目前的軟體程式甚至還無法閱讀小學課本或通過小學四年級的自然考試。我們目前所研究的人工智慧缺乏了基本的常識(像是地心引力會往地球方向吸引物體),並且無法理解太過困難的句子。
現階段,我們有極富挑戰的技術性工作需要完成,老實說那些害怕可以說是完全沒有必要,比較之下對於人類小孩相當簡單的問題,對於人工智慧可說是難如登天—而且還需要很多年的時間才有可能。人類其實比看起來還要聰明許多。
- 別讓恐懼錯失了發展 AI 的機會
當然,在如今充滿病毒、網路犯罪、電子武器的世界,我非常歡迎能討論該給予電腦多高的自治程度,但不包括討論人工智慧的研究。如果對於科技的恐懼限制了人工智慧的發展,那我們可能會錯失對於人類的重大效益,甚至錯失拯救生命的機會。所以,讓恐懼引導我們可不是個聰明的方法。
(資料來源: 《Medium》:圖片來源:Global Panorama,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