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zzFeed》要做新聞 App,目標就是像 Google Now 一樣貼心

你知道嗎,台灣三大報紙之一,資歷最深的聯合報,也成立成立「New Media Lab(新媒體實驗室)」推 App 玩互動式新聞啦~!他們的 App 到底特別在哪、有哪些厲害的功能?馬上點下圖了解更多:

原文刊載於《Nieman Lab》,本文以訪談作者 Caroline O’donovan ,為第一人稱編譯。

「讀者沒有義務閱讀你的文章,你必須先尊重他們,才能獲得認同。」

我們之前有提到《 BuzzFeed 》從《金融時報》(縮寫:FT)請來了 Stacy-Marie Ishmael 來擔任他們未來即將開發的 App 的主編,以及來自《新共和》的產品領導人 Noah Chestnut,共同開發 BuzzFeed News app,讓大家可以透過行動裝置來觀看 BuzzFeed News。

Ishmael 協助創立了《金融時報》第一個部落格「Alphaville」,首度透過網路連結了社群,讓他們可以和讀者有更多的互動。這次經驗也激發了 Ishmael 開始思考,紙本雜誌到底為顧客創造了什麼價值。身為這個團隊的副總,他和 FT Live有著緊密的互動,每年舉辦超過 200 場的會議。

一直都專注在財金新聞的她,卻收到了 《 BuzzFeed 》的新任務-一般新聞。她想盡了各種方法觸及這些行動裝置的讀者,像是推送通知,發送 Email 和 Twitter cards。她跟 Chestnut 都希望能找到一個方法,可以跳過繁瑣的設定程序,直接預測讀者的需求,提供一個更優質的使用者經驗。

在 Ishmael 轉換單位之前,我很幸運地獲得了訪談的機會,討論她對這個 App 有什麼規劃,還有他個人的行動媒體偏好、管理哲學以及過去讀者發展的經驗。以下節錄自訪談內容。

O’donovan:這個 App 的設計和內容部分的工作要如何切割?

很難,我們兩個人在產品和新聞背景都有很豐富的經驗。行動裝置的興起,讓科技公司的地位越來越複雜。文章是一個產品,故事也是一個產品,你可以從很多地方看到我們策略,像是Tom Phillips 在英國以遊戲的方式呈現新聞媒體的工作不只是寫故事,而是怎麼傳遞這個故事。

Noah 和我的合作非常緊密,但不代表他可以干涉文章的內容。我非常敬佩 Ben(BuzzFeed 的總編輯 )處理這件事情的方法。我們常常在討論某個報社的時候會說「這太商業化了」,但是在這裡,我從沒看過這個問題。

O’donovan:所以這個產品的編輯團隊已經定案了嗎?他們發文之前需要經過你的同意,或者你會主導所有的決策?

我會不停地問他們「這個文章能為讀者開闊視野嗎?」我們希望 《 BuzzFeed 》 News 是一個很棒的新聞組織,這裡可以集結全世界的新聞、報導、故事,當然還有獨家新聞。

除了伊波拉病毒的報導之外,我們很難接觸到那些精明、有趣又嚴苛的讀者。他們喜歡那些和周遭環境有關,而且即時的報導。新聞產業一直在想要怎麼為讀者創造更好的數位閱讀經驗,我個人認為實體的閱讀才是最棒的,我個人就訂閱了《紐約客》的雜誌,因為我喜歡翻頁的感覺,而且這樣才能看得更久。

但我發現行動裝置是僅次於雜誌的閱讀管道,以我個人來說。我發現要在假日閱讀新聞非常的困難。我在周末閱讀《紐約時報》,但我根本沒有辦法深入了解他想傳達的內容。我們現在很努力在找尋一個方法,讓我們可以為讀者創造一個愉悅的閱讀經驗,找到他們真正想要的東西。

O’donovan:我上次出席「Online News Association conference(暫譯:網路新聞組織會議)」的時侯,幾乎所有人講到「愉悅」的使用經驗,都會提到 Tinder

我的團隊正在撰寫一篇新聞組織可以從交友軟體學到什麼?的文章,Tinder 是一個很有趣的軟體,他創造了一個經典的功能-左右滑動(swipe)。我從來沒有使用過 Tinder,但有天我下載了一個 App,他只能上下滑動,我心想「搞什麼鬼,為什麼不能左右滑動!」

影響力可以來自四面八方,創意也是。當我還是財金作家的時候,我試著把文章盡量寫的有趣易懂。相信我,沒有人會想要閱讀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文章,除非有人逼他們。為什麼要逼讀者吞下那些生硬的文章呢?我在產品開發的態度也是如此,如果交友軟體可以提供好的想法,我們就應該試試;如果 3D 列印和實體設計可以提供我們好的想法,我們也會嘗試把這些元素融入。我不認為同業會是靈感的來源,每個產品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部分。

O’donovan:所以 BuzzFeed News App 會有左右滑動的功能?

還不知道,我們目前已經有了一些基礎的設計,重點是一定要非常簡單,簡單到讓你可以不需要花時間來熟悉這個軟體。

嚴格說起來我是Y世代,但是某種程度上來說我也算是X世代。我喜歡修理東西、喜歡設定東西,然後再弄亂原先設定。但是,當我下載的 App 要設定「告訴我你喜歡什麼文章!」只會感到不悅,我就是想要你幫我做決定。這就是我們現在正在做的。

我一直為我們的決策力感到驕傲。我們有一個標語「無所畏懼,無所偏見」,我們把我們認為今日最重要的事情完整地傳達給你們,我們幫助你做決定,有時候,我也很希望他能幫我決定要如何呈現新聞。

但這也會造成某些問題。我很擔心我們太過於專注在數據分析上,只寫那些你們想看的內容,而不是你們「應該」知道的。不過,我認為這是一個二分法的謬誤,有趣不等於沒有價值,好的編輯知道如何用有趣的方式呈現有價值的文章。讓你們願意花時間去閱讀,我想我們做得到!

O’donovan:所以你們是希望成為一個主要的新聞來源。像是,不需要看任何新聞網站就可以關心世界大小事。

這是我目前正在思考的方向。每個人都會有一個聰明的朋友,總是能在聚餐的時候,侃侃而談,和大家分享奇聞軼事。我們就是想成為那種朋友。我們希望你來到我們的平台之後,不需要經過任何突兀的偏好設定。平台上放的也不只是我們撰寫的文章,如果別的地方也有好的文章,我們會放上連結,而且給予同等的曝光!

Ben 不斷的強調,我們必須確保好的新聞獲得關注。好的新聞並不是只正向的新聞,如果有人寫得很好,不管是不是在網路上,我們都會呈現給大家。

O’donovan:你認為《 BuzzFeed 》news App 的主要讀者是誰?

一開始我們會專注在 《 BuzzFeed 》News 原有的讀者上面。這裡原本就有一定流量的讀者,有些人會回來關注他們以前參與過的議題。舉例來說,像是 烏克蘭的 Max [Seddon],或許這一代很多人並不知道他是誰,有些人可能是透過其他媒體關注他的故事,但是他成為了關注的目標,他和《 BuzzFeed 》之間有很強的連結,所以 《 BuzzFeed 》也成為了一個目標,而《 BuzzFeed 》 News 也將會是他們的另一個目標。

我們希望自己可以成為新鮮人關注的媒體之一,不管是剛上大學或是剛步入職場的人。過去人們總是說:我剛剛訂閱了經濟學人。我希望未來人們會說:我剛剛下載了《 BuzzFeed 》 App。

O’donovan:你可以告訴我你以前在《金融時報》做些什麼嗎?

我這個團隊的功能是要確保《金融時報》的策略正確,並且為全世界的讀者創造、強化媒體關係。我知道我們的讀者都很有趣,跑遍世界各國,各個公司和銀行,我們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很多,也為他們提供服務。

我們團隊還做了很多有趣的事。我們為職場女性舉辦活動。或者用不同的方法包裝文章讓更多商學院的學生願意去閱覽,我們是產品研發流程中的重要關卡,面對讀者的需求變動。

有件事情有點令人擔憂,媒體產業的技術總是比讀者晚了兩年。不久之前人們還拿著黑莓機,但現在卻完全不一樣了。我想說的是,在編輯室裡,我們只看的到自己的觀點,或是人們怎麼消化這個世界,但跟現實世界完全不一樣。

團隊的工作就是要確保我們能夠跟隨著讀者的喜好,所以我們每年舉辦 200 場的會議,來確認我們提供了最好的閱讀經驗。

O’donovan:你之前提到的那些 FT 死忠讀者,和《 BuzzFeed 》 News 非常地不一樣,對你自己來說需要很多調適嗎?

我喜歡面對各種挑戰。我非常喜歡和一個優秀的團隊一起工作,也很喜歡解決各種麻煩的問題。我認為新聞產業是公共服務。民主很重要,這樣人們可以自由地獲取資訊,不只是他們的鄰居、家人、生活的瑣事,而是他們存在的整個環境背景。

在 《金融時報》讀者永遠是最大的。你要傳達的不只是你自己的生活,而是告訴全世界那些深奧的學問。我希望現在的年輕人能夠知道外面的世界長什麼樣子。一般新聞是一個很迷人的市場,而我也非常看好這塊市場。

O’donovan:你在 《金融時報》的時候也是負責獨立產品,你有遇過什麼挑戰?你從管理這個獨立團隊中學到了什麼?你會把過去的經驗帶到新團隊嗎?

我第一件學到的事,就是一定要確認你的團隊明白而且適合這個組織的策略。一旦人們不知道他們自己在做什麼,那永遠也不會成功的。我認為我們現在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 BuzzFeed 》News 存在的重要性。

第二件事,就是要讓原員工獲得支持和挑戰。選擇進入這個團隊的人們,大多很有自己的個性。這些人很容易會癥結在某個問題上,或是覺得自己沒有進步而失落。管理者需要幫助員工成長、學習,並讓他們知道所有事情都會迎刃而解,沒什麼大不了的。

O’donovan:你們的團隊會任用什麼樣的人?你希望他們具備哪些技能?這個團隊大概會有多少人?

我非常在意的東西就是態度。我想要找願意解決問題的人,具有創意思考,善用文字,堅忍毅力的特質。我很喜歡 《金融時報》 的一位專欄作家,Lucy Kellaway,他努力完成工作,而且激勵自我。我很嚴格的執行「No-Asshole Policy!(混蛋滾蛋策略)」,如果你是一個混蛋,不果你多有才華,文筆多好,我都不會雇用你。

O’donovan:這聽起來跟 BuzzFeed 的雇用條款很接近。

是的。Shani(BuzzFeed 的執行主編)也非常貫徹這個政策。

說到技能和興趣。我最近也在思考這個問題,我希望找到很漂亮的作家,我指的漂亮是能把文字寫得很優美,讓文字像音符一樣高歌。就像我先前提到的,沒有人義務閱讀你寫的文章,你必須努力獲得認同。其中一種方法就是用有趣的方法來傳遞訊息,讓閱讀變成一件有趣的事。除此之外,我還在尋找具有以下三種特質的人。

1. 很喜歡打電話、出外找題材的人:一個好記者不等於好作家,他們甚至不需要有太好的文筆,只要他們有這樣的特質就夠了。

2. 運用圖像思考的人:我生在一個網路的世代,文字充滿了我的人生,我預設的思考模式就是文字,但我希望可以找到有人是用圖像、影片、圖表在思考的。網路越來越偏向視覺,網頁也是,人們的社交生活也是。我們需要一個具有這種核心能力的團隊。

3. 善於閱讀的人:你身邊總是有一個朋友,不管你分享什麼資訊、網頁給他,他都說他看過了。這也是一種才能,他能找到大家沒有看過的文章和資訊。

O’donovan:這些條件還蠻特別的。

是的,以前報社徵才時會做一種測試,叫做「Copy-Tasters」。應徵者會閱讀所有文章,可能來自《路透社》、《彭博社》、《法新社》。然後重製這些文章。如此一來,這世界上就沒有真正的新聞了,大家都是抄來的。

O’donovan:如果有一個頭條,被放在社群網站上面,人們會直接點開,如此一來,他們就會用手機進入網頁。那 App 是在什麼樣的狀況下被點開呢?你對於這個問題有什麼看法?或者這個 App 一開始就是設計給主要讀者去使用的,所以他們會直接點開?

這件事有三個重點。第一,你必須確保你的 App 可以完美的呈現文章,即時傳送那些和人們生活相關的訊息。我現在最喜歡的 App,不管在 IOS 或是 Android 都是 Google Now

O’donovan:你平常都帶兩支手機出門?

是的,有趣的是 Noah (產品領導人)和我其實已經認識一陣子了,我們第一次間面約在咖啡廳,當我們從包包裡拿出兩支手機的時候,我就知道我們會相處得非常好。

我很喜歡 Google Now,因為我不需要點開它,它自己會告訴我,「如果你想準時到辦公室的話,你最好現在出門,這段路程大約需要 39 分鐘,七號公車將準時到站。」或是,「順帶一提,你知道 FC Barcelona 今天下午兩點要和 Real Madrid 比足球嗎?」。

這是我們首要解決的問題,人們不會點開 App,除了 Facebook、Instagram 這種已經打入市場的應用,我們要如何自己出現在大家面前,卻不會打擾到他們,這將會是最困難的問題。

第二個問題是我們要如何善用 email。我以前很迷戀 email,我發現大家現在也是。為什麼每個人都會出現在你的信箱呢?因為人們還是花很多時間收發郵件,我們常常為此抱怨,但是還是一直用它,不斷地用它來註冊帳號。我想 email 的崛起和信箱裡的通知之所以受歡迎只是因為他還沒退流行而已。我們應該善用這個工具。我個人就非常期待周末信箱裡會有 BuzzFeed 的信件,因為他總是知道我周末想閱讀什麼文章。

第三個問題,正如你所說的:何整合社群網站流量。《BuzzFeed》有操作社群上的優勢。他們知道如何讓自己看起來很有趣而不是一副求別人來看的樣子。他不會引導你去點開那些一點開會恨自己的那種連結,我很敬佩這點。

我很期待能跟 Dao(BuzzFeed 的發行人)學習我們需要用到的技術。不管你是從 Twitter Cards 連到這個 App,或是網路上的故事,又或者你在使用 Android 手機,當你按下他,他會問你是否想開啟這個 App。這是一個正在起步的事業,我們非常興奮。

O’donovan:關於通知系統,這會和以往的經驗不同嗎?

當然。我不認為一個媒體公司可以沒有任何「通知」策略。你的通知會直接來自於你的 App,他也可能是綁在 IFTTT(if this then that)上,也可能是直接寄到 email 信箱。我很欣賞 Evernote 的策略,我們該向他們學習如何進入用戶的生活,卻不顯得突兀,那就要送出和他們「正在」做的事情很相關的東西。

  

O’donovan:沒錯,這就是人們之所以喜歡 Tinder 和 Instagram 的原因。但你要如何成為大家喜愛的 App? 強制進入他們的生活?

我現在正在看兩本書,正確來說是看第二遍。Steve Krug 的《Don’t Make Me Think》、Don Norman 的《設計的心理學:人性化的產品設計如何改變世界》。一個在討論椅子、門和入口之間要保持多少空間才算是好的設計,另一本在教你做網頁設計。

但他們的共通點就是:你如何用超簡單又愉悅的方式幫人們解決他們不想解決卻必須解決的問題?很酷吧!

延伸閱讀:為什麼我的貼文都沒人讚?《BuzzFeed》創辦人教你如何成為夯哥夯姐

(資料來源:《Nieman Lab》;圖片來源:pixgoodnyuabcnewsfastcompany

TechOrange 在 10 月一連舉辦了三場新媒體講座,來自傳統媒體、原生網路媒體的七位媒體實踐家,到場分享其自身經營方式和商業模式,不管你在哪個領域工作,只要你需要接觸到媒體、社群或網路,你都應該來好好聽這三堂講座!了解講座內容:http://goo.gl/GckEA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