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才怎麼找?創業溫拿們:內舉不避親,員工推薦效果最好!

《TO 導讀》:就好比伯樂與千里馬之間唇亡齒寒的關係,優秀的人才與創業公司息息相關,因為沒有好團隊哪來的好產品,再神的老闆也無法獨撐一家公司。所以創業初期,創始人該如何吸引新成員的加入,又如何去嚴格地管理他們但又能保持雙方彼此友好的關係?如何招聘和培養空降兵?如何管理 90 後員工?現在,就讓原樂峰 HRD、現佰程 HRD 趙蓉、創業家 HRD 孫為霞,以及創業家 HR 組織發展經理耿亮與我們分享「創業公司人力招聘」的問題。

  • 正在創業中的行動網路公司,一般是怎麽招聘的?

孫為霞:首先作為創業者要看你到底需不需要人,需要什麽樣的人,在去琢磨什麽候選人具備什麽樣的特質和可能出現在什麽公司,一步步去想就慢慢接近了。

其次,是招聘渠道,要重點維護和運營招聘渠道,看招聘渠道。像 App 推廣一樣,先把免費的渠道全部鋪一遍,然後選擇有效的渠道,重點是維護。KPI(編按: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主要績效指標是指衡量一個管理工作成效最重要的指標,是一項數據化管理的工具,必須是客觀、可衡量的績效指標)為是有效簡歷量。

HR(人力資源),一是花更多的時間研究招聘產品及產品背後的思維,二是花更多的時間按照其規則運營(如刷新、給候選人回複、做好標題等) ,三是投點錢在上面,別小氣。現在新湧現出來的招聘網站大多是免費的,但如果你碰到好的,不妨投點錢,把效果放大。

現在網路方向比較好的有周伯通、內推、舉賢、拉勾、獵聘、51JOB、智聯,我也在脈脈、陌陌、無秘等約過候選人。用獵頭就是費用高,用得起就用,效率高點。

對於專業人才,可能要到專門的論壇、社群去找,去高手聚集地去找。好公司的話,自己的員工都會代言,為團隊招人。運營好自己的新媒體招聘渠道,吸引的是有興趣、認可平臺的候選人,效率也很好。

創業家在 12 月年會有一個環節,會有大動作,幫助創業團隊招人,大家可以關注下這個事。

耿亮:找對人是創業者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合適的人是成就事業的基礎。據說雷軍會投入 80% 的時間在各種候選人選拔和面試上。有了真正的重視和投入,各種招聘方法自然會湧現出來,招聘不再只是 HR 的事。

個人認為,綜合招聘效果最好的渠道是內部推薦,特別是對於創業初期的公司,還沒有形成有效的公司口碑,本公司的員工是最好的宣傳員,同時這也是檢驗團隊凝聚力和歸屬感的側面指標。必要的時候可以設置內部推薦獎勵,引導和鼓勵內部推薦的氛圍。

趙蓉:定位清晰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匹配的渠道。我給一個創業企業做過這方面討論和建議。企業的特質長期招聘不適合傳統渠道,更適合社會化媒體,結果效果很好!

  • 在創業初期,如何吸引新團隊成員的加入,又如何更好地管理他們,以便一起創業,共同創富呢。佰程和《創業家》發展的過程中在這方面有什麽具體經驗可以分享?

趙蓉:首先一定要選擇價值觀趨同的人,這種價值觀不是大家都喜歡徒步爬山,這是顯性的價值觀!

而創業的人選擇的是隱形的價值觀,也就是大家有同意目標和方向嗎? 認同做的這件事嗎?充分達成共識了嗎?只有在此基礎上,創業夥伴才可以碰到內外部阻力的時候可以共同去解決!而不是意見不統一,導致團隊內部分裂! 包括創始人的每一個角色最好能形成互補!

耿亮:作為創業公司,特別是創業初期,個人認為談人員「管理」還需慎重。

因為這個時候團隊還不大,團隊管理複雜性不高,相反的是業務的發展和風險是首要問題,為了業務的發展,需要最大程度地調動所有團隊成員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此時,恐怕「激勵」是團隊管理中最重要的事。激勵包含了精神和物質兩方面,精神上,要有誌同道合的目標,一致的核心價值觀和原則;物質上,股權、期權等利益分享機制,創業者需要有足夠的胸懷。

已有的創業團隊凝聚好,再去吸引外部資源。吸引團隊高層更多靠價值觀,吸引底層執行者更多靠發展的空間和有競爭力的待遇,不同層級有不同的期待,公司也可以各有側重。

孫為霞:我覺得,一個好的組織裡的每一個成員的第一要件是:主動關心別人的需求,達成組織效率。

作為創業發起人,關心外部客戶需求,關心合作夥伴需求,關心內部同事需求。在招聘時關註候選人的求職需求,其成就動機來自哪里。在培育時,關註成長需求。在激勵時,看物質和精神需求哪個作用大,等等。

《創業家》的企業文化第一條就是創始人情懷,第二條就是陽光文化一切在臺面上說話。在溝通上,因為是創業團隊,大家要互相信任,工作方式上盡量簡單粗暴,直達主題。去 KPI,去中層,讓組織扁平化。

另外,在組織方式上,先別用「管理」這個詞,用創始人魅力感召,用公司使命去驅動,讓大家的小宇宙轉起來,共同成為「拉車人」。當然,對於「搭車」和「蹭車」的,甚至起破壞作用的,要改造,甚至盡快勸退。一個若不懂得在團隊中主動貢獻,總是讓團隊為了他而特別費心協調的人,就算他能力再強,也會變成團隊進步的阻力,組織不遷就不愛奉獻的人。

在具體工作中,我記得陳春花老師有分享過一些,也跟大家分享:第一,工作評價來源於工作的相關者。是與工作相關者,只要在流程上相關的人都是你工作評價的主體。及時對團隊做 PDCA,我們對團隊成員(不論新老)都要高頻做評價和激勵。第二,「決不讓雷鋒吃虧」,這是華為公司企業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準則。讓我們一起分享《華為基本法》的第四條和第十四條,華為精神是:「愛祖國、愛人民、愛事業和愛生活是我們企業文化的精髓。我們決不讓雷鋒們、焦裕祿們吃虧,奉獻者定當得到合理的回報。」

  • 佰程旅行網和《創業家》有過「空降兵」嗎,你們是如何招聘和培養「空降兵」的?

耿亮:空降兵的招聘,我認為誌同道合是第一位的。

創業階段壓力大風險高,必須有統一的價值觀和原則,在此基礎上才能夠建立起信任,長期共事 ; 其次是關鍵素質與當前公司空缺崗位需求的匹配程度,關鍵素質可能是資源、素質、執行力。因公司當前發展情況不同而異,關鍵是滿足公司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發展的需求。空降高管的招聘可能更多需要依賴圈子的力量,同時求助與獵頭 ;傳統的招聘渠道此時恐怕不太適用 。

空降兵的培養,最重要的我認為是一視同仁。不論是對工作的要求、獎懲、機會,還是溝通方式、態度,對待「空降兵」都需要和對待「老人」一樣,才能有公信力,空降兵才能夠有安全感去踏實地工作和成長。對於空降兵,早期最大的挑戰恐怕就是融入,熟悉團隊和業務,建立自己的威信,在這些方面的幫助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趙蓉:空降兵的落地幾乎是每個企業都面臨或曾經面臨過的問題!

首先,空降兵的定位要清晰,解決好在企業中扮演的角色,責、權、利要明確 ; 其次,空降兵的落地要從組織架構、管理風格、企業文化等等有人當導師!很多空降兵是在前三到六個月就對企業基本做出判斷!這期間需要企業做很多工作,不能只靠空降兵個人的力量!最後,要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讓讓空降兵體現價值感和存在感!

孫為霞:估計,大多數公司說起「空降兵」,都是一大把血淚史。同樣,對於「空降兵」自己,也是五味雜陳的經歷吧。實踐中,我們公司也付出了一些代價。總結起來:

1、是不是大家在引進人才前有沒達成了共識,尤其是可能會觸及到相關業務範圍或者現任業務總監的領域的,要格外溝通。

2、面試的時候,要把工作真實情況展示下,把候選人的底摸一摸。來自陌生領域或圈子的往往水土不服。

3、蜜月期別遮了,公司一些沒寫在《員工手冊》之類的歷史、潛規則、文化、傳統該傳遞的要傳遞,別剛出航就觸礁了,變革謹慎點。

4、多讓空降兵參加業務會,團隊會,有個對公司的全貌,建立一下認知的高度。

  • 創業公司如果招到「看起來合適但實際不合適」的成員該怎麽辦?

耿亮:「長痛不如短痛」,為了雙方的未來,恐怕還是壯士斷腕,越早溝通清楚越好。

當然在具體操作上可以有很多靈活的方式,究竟是徹底分手,還是其他的合作方式,根據「不合適」的具體情形而定,例如如果是長期目標不同但彼此有互補的資源,可以考慮項目合作的方式 ; 如果能力與崗位暫不匹配,可以考慮換崗或者兼職等。

孫為霞:分手。

趙蓉:分兩類情況處理,帶 TEAM 的人,尤其是帶大 TEAM 的人,基本上是要有壯士斷腕的勇氣。

換句話說級別越高越要快刀斬亂麻,但是方式上要考慮尊重和人性化處理!普通員工就是轉崗或者繼續培訓!畢竟招進來就 100% 都很契合崗位需要時理想化狀態!企業該有培養人的機制!讓員工在企業感受到成長! 應該是培養人才 - 留住人才 - 吸引人才的機制和順序!

  • 在您的經驗中,優秀的 90 後員工是什麽樣的,如何管理 90 後員工?

耿亮:尊重,尊重,還是尊重。江山代有人才出,世界終究將會是他們的。只有發自內心的尊重,才能贏得年輕員工的信任。

個性化地尊重,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訴求和期待,也需要不同的溝通和激勵辦法。管理者必須放下身段,多傾聽,多換位思考,多多給予幫助和發展機會,引導員工把個人的興趣和發展與公司的組織目標和價值觀結合起來,實現組織和員工的共贏。

趙蓉:其實不要刻意把每個年齡段的人標簽化!無論是 70 後、80 後、90 後他們都不拒絕成長!

個人帶 90 後又非常真實的體驗,在樂蜂我在不同時期招聘過三個 90 後的人員,而且全是人力資源部,她們都有共同特點自我驅動,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喜歡學習和成長,這是我面試比較看重的特質!通過實踐驗證這些特質也是對的。

90 後基本完全是獨生子女成長起來的,大部分都是在以我為中心中長大的,如何在工作中把我放小,去影響引導,培養他們,需要企業文化、環境帶 TEAM 的人綜合思考! 其實他們也是有責任的一代,只是掌握好方法而已!尊重他們,存在感、參與感、價值感他們會很看重!

孫為霞:當 90 後(其實是 20 - 25 歲的年輕人) 到公司一定比例的時候,可能就會影響到公司的管理模式。

建立互信,幫助融入團隊,談工作、生活,還有情感,方方面面 COVER,用一些活動幫助處理壓力。糾正工作偏差,彌補能力不足、粗心、經驗不足、態度不對等問題。給對方解釋和說話的機會。

  • 現在創業公司招聘貼千篇一律的美食、期權、高於行業水平的薪酬等,這些福利是否真實,創業公司如何才能發出一篇好招聘?

趙蓉:針對不同的招聘渠道用不同的風格!比如社會化媒體就是要新鮮點不居於常規,甚至調侃,在智聯、獵聘類似的渠道就要相對正規。

不同的風格需要招聘做的很細,去用心研究,而大多數創業型企業其實在這方便做的比較粗獷,原因在於企業跑的太快,有些工作無法做到如此細致和全面,再細致一點,可能不僅僅是根據渠道不同寫不同的招聘方案,恐怕不同類型的職位招聘文案都需要差別化的文案!

耿亮:招聘文案本身也是一種營銷,可以借鑒營銷方案的策略:找準目標客戶,識別客戶需求,提供解決方案,打消客戶顧慮。如果招聘文案準確表達了企業的優勢和需求,那麽候選人在閱讀、決定是否投遞簡歷的時候,實際上已經進行了一次篩選。

孫為霞:吸引到盡量多的眼球,多「約」到可能的候選人,是我們的目標。

擺個性感的 POSE(如寫一個性感的招聘啟示) 是其中一個動作,關鍵是如果自身不性感 (沒美食、沒銀子) 怎麽辦? 可不可以談談情懷 (公司使命、創始人故事、借勢抱大腿)?

我相信,每一個團隊都可以挖掘一些素材,每一個空缺職位都可能會成就某些人,每一個同事都有一些故事要講。這些都可能吸引到候選人。

  • 做人力資源工作的過程中,如何與不同管理風格的部門經理相處共事?

耿亮:

1、互相尊重是團隊合作的基石。在尊重的基礎上,以開放的心態及時的交流和溝通,了解彼此的立場和看法,思考問題的角度和方式。溝通的目的一定不是說服,溝通是為了互相理解。

2、有了彼此的理解,還需要共同的目標。如果大家目標一致,在互相理解的基礎上,彼此自然會尋找共贏的辦法,來包容管理風格的不同。

3、具體技巧方面,最重要是「對事不對人」。溝通需要基於工作中的具體業務開展,基於事實,摒棄情緒的幹擾,把註意力集中到解決問題上,建設性地討論「我們該如何開展後續的工作」。

孫為霞:不管是什麽管理風格,我會及時溝通。達成一致的目標。有同頻的步驟。幫助達成業務的年度任務。HR 離不開各個業務,是各個 team leader 的同盟和戰略夥伴,是幫助圓夢的人。

趙蓉:個人實際工作中的體會,人力資源在工作中遵循的幾個原則:

1、做對的事,這樣避免陷入所謂的辦公室政治。

2、管理自己的情緒,在工作中拋開個人的喜好,把自己變成「變色龍」能夠和不同類型的人溝通,研究人性!而不是一種方法輪 。

3、了解行業和公司的信息及戰略,把人力的價值建立在公司的價值鏈條中,當你了解業務部門的時候,人力的建議才可能會變成專業的,才會被認可和重視!才有展開做工作的基礎 。

4、做人力的動腦永遠比動嘴快,要保持專業度、建立信任度,不八卦才可以贏得信任!

5、把員工當作內部用戶。

(本文轉載自合作媒體:《i 黑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