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年前,卡桑德拉.菲利普斯(Cassandra Phillipps)創辦 FailCon -- 舊金山的失敗慶祝大會。看到矽谷越來越多的創業者取得成功,她感到很受挫,對於自己的創業前景也感到緊張不安。因此,她渴望從那些創業失敗故事當中獲得一絲慰籍。
該為期一天的大會很成功。在 FailCon 創立的前四年裡,每年 10 月都會有多達 500 位創業者跟行業老兵聚集一堂,分享他們的失敗故事,進行諸如「當一切都偏離軌道時該怎麼辦」等主題的圓桌討論會。
然而,今年,FailCon 在舊金山的大會取消了。菲利普斯稱,這部分因為創業失敗現在已成了矽谷的熱門討論話題,因而沒有必要再專門舉辦一個失敗談論大會了。
菲利普斯說:「『創業失敗』已然進入了人們的字典。」
根據哈佛大學商學院創業管理高級講師史克爾.高斯特(Shikhar Ghosh)的一項研究,30% 至 40% 獲風險投資的創業公司燒掉大部分或者全部的融資,70% 至 80% 沒能給投資人帶來預期收益。
- 失敗成光榮,大聲的說出來吧!
如今,失敗經歷在一些矽谷創業公司中成為了一種光榮,創業者們紛紛大聲說出自己的失敗故事。
在一篇題為「今天我創業失敗了」的博文中,矽谷創業者克里斯.普爾(Chris Poole)毫無顧忌地描述了他的繪畫遊戲應用 DrawQuest 的失敗。
普爾 2 月寫道:「沒有軟著陸,沒有美麗的結局——我們就是失敗了。」
在接下來的 720 個單詞裡,他的語氣顯得有些懺悔。
普爾寫道:「商界中鮮有人能夠明白獲風投支持的 CEO 失敗的痛楚。」
他還說他的前一家科技創業公司 Canvas 也以失敗告終。普爾向讀者解釋,儘管 DrawQuest 應用下載量達到了 140 萬次,但這並不能讓它存活下來。
普爾說:「看似成功的產品卻失敗了,這也許會讓人感到意外。但這種情況經常發生。」
他並不是第一個公開剖析自己的創業失敗的人。類似的博文在矽谷創業圈已經變得司空見慣,信息服務公司網站 CB Insights 博客今年 1 月還專門匯總了數十篇類似的帖子,題為「51 篇創業失敗回顧文章」。6 月以來,該網站還進行了更新,新增了 50 篇帖子。
早期錄入的一篇文章來自喬丹.尼姆羅(Jordan Nemrow),他打造的應用 Zillionears.com 可讓音樂人通過閃購模式將他們的音樂直接出售給消費者。
尼姆羅寫道:「Zillionears.com 沒能成功,是因為人們完全不喜歡我們的產品,用過的人也沒有一個覺得它酷。」
在該文章被病毒式傳播後,出現了某種意外。
尼姆羅說:「那篇文章在一個週末獲得了 10 萬次點擊,給我們的應用帶來了 1 萬次左右的瀏覽。而在此之前,我們的總瀏覽量只有 100 次。」
但不幸的是,到他公開 Zillionears.com 的慘淡表現之時,一切都為時已晚了,文章帶來的關注度無法轉化成銷售額了。該公司那時候已經倒閉了。尼姆羅後來接受 Startup Sessions 網站採訪詳談其公司的一些失策。他還跟創業合夥人丹.波拉斯科(Dan Polaske)一塊在一個 YouTube 視頻當中討論他做得不好的地方。
- 從失敗中學習,失敗並不代表你是個失敗者!
在矽谷以外,創業圈對於失敗經歷則沒有那麼坦率--這也給菲利普斯帶來了另一個商機。4 年前,她開始在其它國家,包括巴西、日本、伊朗、沙特阿拉伯、以色列等,出售 FailCon 大會授權許可,每份許可 1500 美元。在多倫多,Fail Forward 致力於幫助企業分析失敗經歷並獲得教訓,而在 7 月份時,他們舉辦了一個類似於 FailCon 的大會。
Fail Forward 創始人兼 CEO 阿什利.古德(Ashley Good)指出:「沒有人會希望失敗,它很可怕,你不會聽到我說要慶祝失敗。聰明地失敗,是一項越來越重要的技能。」
古德的意思是,通過運用不同的語調、更加正面的語調,將自尊與經歷分離開來,設法改變對於失敗經歷的論調。
古德指出:「你可以跟自己說,『我創業失敗並不意味著我就是個失敗者。』」
她認為矽谷流傳的那些失敗回顧文章是有好處的,但她認為,要是創業者沒有利用那些信息來學習和調整自己,糾結於自己的過失是毫無意義的。
Zillionears.com 的尼姆羅表示,看到到處都是這種創業失敗文章,人們會開始覺得他們也可以說出自己的公司是如何走向失敗的,「然後大家都會這麼做」。
看到其它的文章,尼姆羅意識到,失敗是因為創業想法不成熟,還是因為不夠認真,似乎無關緊要。失敗成了個人履歷上的籌碼,網上發表的失敗回顧文章則是名片。
- 因應社會需求,FailCon 新轉型
菲利普斯她也注意到了這股趨勢。「很多人在創業僅僅 6 個月就說,『那個想法行不通。我要做下一個項目。』」
菲利普斯說:「你真有必要寫一篇長達 10 頁的文章來講述你從 6 個月的創業失敗中學到的所有東西嗎?」
菲利普斯這五年是一邊做全職工作一邊運營 FailCon,從中她學到了不少創業知識。她目前在移動遊戲公司 Pocket Gems 做遊戲設計師。她說,在這份工作中,她總是會假設她的小組打造的新產品會走下坡路。例如,他們會發現有一小組成員沒有做好自己的本份,又或者產品招致部分用戶的差評。
菲利普斯說:「沒有產品剛推出的時候是一點毛病都沒有的。」
菲利普斯和她的團隊會事先就如何解決這樣那樣的問題制定應對方案。他們會共同商討特定的解決方案,設立預警系統。
在某種程度上,FailCon 的成功讓菲利普斯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過去的三次大會門票均售罄,各吸引了 400 到 500 人參加,門票價格在 100 美元至 350 美元不等。FailCon 也吸引了不少大牌贊助商,包括亞馬遜網絡服務(AWS)、康卡斯特和微軟。菲利普斯透露,FailCon 有盈利。
菲利普斯說:「現在,矽谷對於失敗故事的開放態度,令 FailCon 這種為期一天的大會變得不合時宜。」
因此,她想要重啟 FailCon。她可能會轉而舉辦互動性更強的小型研討會,採取邀請制。FailCon 2.0 將會在 2015 年 10 月亮相。
- 「失敗急救」,不被挫折打敗才是有膽量!
加州大學精神病學臨床教授邁克爾.弗里曼(Michael A. Freeman)指出,創業者還是需要從失敗中學習,因為矽谷科技孵化機構通常都不會教導創業公司如何應對失敗。他供職於加州大學的創業中心,去年 FailCon 大會在舊金山舉行期間他舉辦了一個名為「失敗急救」的研討會。
他稱,在矽谷和灣區,在文化層面人們對於創業失敗的偏見已經大大減輕,儘管在個人層面,它也仍難以承受。
目前,弗里曼在跟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一起就創業者的失敗和成功展開研究。作為一家非盈利機構和一家創業公司的聯合創始人。
弗里曼表示:「矽谷每個月流入上十億美元的投資。如果你失敗過,有的投資者會覺得你很有膽量,會覺得你不會因為遭受挫折而無法堅持,會覺得你能夠戰鬥到底。」
- 從失敗中走出來,邁向成功的道路!
對於特雷.格里菲斯(Trey Griffith)而言,運營一家失敗的科技創業公司就像是「用頭撞牆,試過各種各樣的辦法,但仍然於事無補」。
他運營的創業公司 Endorse.me 旨在幫助企業通過利用教師推薦信招聘大學生。他在苦苦維持公司運營期間發出了「SOS」求救信號--一篇詳述其困境和懇求讀者提供建議的博文。
他很高興自己當初公開說出了自己的困難--他因此認識了他現在的老闆。
格里菲斯現在是 Teleborder 技術副總裁。該公司位於舊金山,致力於開發軟件幫助人力資源人員為海外員工辦簽證。他稱,現在,在 Teleborder 面試求職者的時候,他不會抗拒他們的履歷中的失敗經歷。
失敗關乎實踐問題。格里菲斯對於在創業公司經歷過困境的求職者很有興趣。
他當初跟尼姆羅差不多同一時間寫出各自的失敗經歷。尼姆羅向他表示了支持。兩人曾在一家灣區酒吧把酒共醉,同病相憐。在尼姆羅加入購物網站 Shop It to Me,格里菲斯開始供職於 Teleborder 之後,他們也一直保持聯繫。
不久之後,他們有了新的共同點:成功。
談到要到 Shop It to Me 工作的這個決定時,尼姆羅說:「我想,親身去見證創業公司的成功非常重要,我想要看看它們的內部是如何運作的。」
格里菲斯也不再覺得自己在承受頭部損傷的風險。
格里菲斯說:「當你的公司運行良好,處於成長的時候,感覺真的很不一樣。我們的公司目前正是處於運轉良好的階段。當然,它並不是完美無缺,我們肯定也得解決一些問題,但總的來說我們走在了正確的方向上。這讓人覺得非常興奮。」
幾個月前,格里菲斯聘請尼姆羅加入 Teleborder,擔任軟體工程師。
尼姆羅如是談論他的新東家:「感覺它是最不性感的公司,『哦,是啊,我們是做簽證的。』。但現在,性感但並不成功的公司多不勝數,而 Teleborder 則會很不一樣。加入該公司是一種很有趣的改變。」
(本文轉載自合作媒體:i 黑馬;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圖片來源:Funky Fe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