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與開發的開放平台通常有著目標相似的使用族群,此平台組織鬆散,不過能集結各方人才,有人專精設計、電腦架構、寫死(hard-coding)等技術,有人專司通訊、翻譯等工作。
- 開放,往往不是出自真心
開放原始碼不一定是真正的樂善好施,許多專案就充斥著不一致又不支援系統的程式碼,像是統計策略裡的 skew 和函式裡的 fork,連手機作業系統 Android 這種大型製作也一樣。但也不能斷言這些有點混亂的程式碼和病毒一樣,它們還是有用的,只是沒那麼有用,比不上那些通過檢測和品管的程式碼。
有個詞叫「漂開(openwashing)」,是從「漂綠(greenwashing)」而來,如果組織努力宣揚環保形象,事實上卻反其道而行,就叫「漂綠」;「漂開」則是公司表現得很慷慨,願意開放自家原始碼,卻開放得不乾不脆。就有人(尤其是純粹主義者)抨擊說,原始碼讓別人看與讓別人用完全是兩件事。濫用原始碼的例子也族繁不及備載。
- Facebook、Google 的開放只是假惺惺
近來,開放原始碼的例子還真不少。Facebook 催生的 TODO 平台旨在讓大型企業的開放原始碼專案運作得更順利,目前已有數家會員公司,希望透過合寫程式與分享工具,共創成功又有效的商業計畫和電腦程式。開放原始碼的純粹擁護者批評 TODO 根本就在濫用開放的程式碼,是愚蠢的商業化行為。似乎是在指控會員公司取之於開放資源,用之於謀圖私利。

Laguna 表示:「許多人使用開放的程式碼不是要架設公開、互連的系統,而只想設計不開放的程式 silo,這有違網路開放的概念。免費原始碼軟體發展的原動力是想讓科技自由散播,而且人人皆可得。但 Facebook 和 Google 對此並不感興趣,因為他們是少數的既得利益者,所以不會對外敞開大門,而是會築起高牆。」
Laguna 聲稱,Facebook 和 Google 目前的策略是增加新的盟友和新的合作案,好維持既開放又留一手的經營模式,最佳例證就是 Open Computing Alliance、Open Invention Network、Open Data Center Alliance 以及 AllSeen Alliance。這種姿態當然令反對者十分不滿,撻伐大型科技企業只是想營造好形象。
這方面的報導和評論並不難找,說話直率的作家兼科技人 Aral Balkan 用的比喻很妙,他說這波開放潮就像是古老的魔術把戲「誤導」觀眾。
科技公司的開放行為只是做做樣子嗎?還是熱心誠懇?如果 Facebook 和 Google 真的想證明他們的心意,就一定會讓我們一窺演算法的,是吧?
Laguna 說明,部分公司之所以提供原始碼軟體並不是出自利他精神,只是他們發現,如果有更多腦袋了解自家的程式碼,這些優勢系統會間接受惠,因為可以聽到大家的討論與建議。
- 有時開放者無善意,卻有意外的正面效益
市場策略上,開放原始碼的形式與內容有萬千種類。
市場分析公司 IDC 的程式設計師 Al Hilwa 說:「過去 5 到 10 年,出現了一種很重要的開放形式,是公司策略行銷的利器。不賺錢的技術會被公開原始碼,以確保其他公司不會將之據為己有、挪為己用,就是我不會拿它賺錢,你也不能拿它賺錢的概念。這是好的,程式碼會越修越乾淨,因為集思廣益;但可惜的是,通常大家的本意都不是如此正面。」
暫停一下,好好思考這篇文章的所有觀點,Laguna 確實有些極端,但至少他的心態(和那些科技大商相比)是正確的。
最後,我們要知道這 3 件事。
1. 開放原始碼越來越商業化。
2. 企業主導的開放原始碼企劃有過度商業化的危險。
3. 開放原始碼新潮又酷炫。
- 還是有善心公司,願意敞開大門?
最後來平衡一下觀點,Microsoft 宣布與開放原始碼工具 Docker 成為策略夥伴,下一代 Windows Server 將支援此虛擬化技術。Microsoft 甚至做了一個名為 Roslyn 的 .NET 編譯器平台,提供開放原始碼 C# 與 Visual Basic 編譯器。
這會不會太夢幻了?Microsoft 真是佛心來的,所以開放原始碼的企業真的存在囉?這場開放論戰我們還是先別妄下定論,日久見人心。
(資料來源:forbes;圖片來源:opensource.com、wikipedia、opensource.com,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