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 Hunt 創辦人 Ryan Hoover 開始逐漸地在增加知名度,連去酒吧或健身房都有人認得出來!他也說到:「這有點超乎我的預期,但讓我開始對我做的事有點難為情阿!」

他或許不是家喻戶曉的明星,但卻是科技圈崛起的新秀! Product Hunt 正在改變人們接觸新的應用程式與產品的方式。投資者開始在其中找尋下個投資項目;科技媒體則在當中得知現今最火紅的應用程式。Product Hunt 甚至還沒創立滿一年就做到了!

去年 11 月,Product Hunt 開始營運,並以協助用戶找尋最新的電腦或行動裝置 app,他們唯一的守則就是「永遠發佈最新,但還不為人知的應用程式」。Hoover 在自己的部落格寫道:我們找尋最新的 app 並不只是好玩,而是一個學習的過程。畢竟,你越早開始使用一個 app,效益越高。

有些人形容 Product Hunt 就如同排名軟體的Reddit,在特定得日子,平台上還會有受到票選最歡迎的 app 排行榜,而底下的網友留言串就像是 Reddit 的 Ask Me Anything,只是對象從名人與政治人物變成軟體開發者。

舉例來說,當Foursquare推出重大更新,基本上轉移了打卡功能到另一個 app 時,營運長 Dennis Crowley 就在 Product Hunt 上對大眾做回應,當中有許多是甲古文、Aviary、或美聯社的員工或創立者。當新創公司 Clinkle獲得 3000 萬投資後,一些工程師開始在 Product Hunt 上發表他們的想法。

Hoover 本身也常參與平台上的發表與討論。雖然發表的產品數量從一剛開始每天 1~2 個到現在每個禮拜 3~5 個,但不然發現的是,他常常在站上開啟討論與提問、又或者是提供意見。因為如此,他們才能不斷地成長,不重複來訪數也是不斷的增加,但整體來說還像是 Hoover 個人在提供服務!

公司早期的投資者 Nir Eyal 說:「Product Hunt 就是 Hoover!」這是一個產品變成創辦者表現的最佳代表。

他不但把平台上的話題延伸到 Twitter 上,更把許多科技界的創業者與成員拉進 Product Hunt 上的討論,有時候,他甚至會提出一些新創的想法給投資者或記者。他把自己當作科技業的指標,或至少是喊著創新喊得最大聲的那個,即便有可能個創新只是一個讓你能跟朋友說 YO 的 app。

  • 為了更好,也為了更壞

每天早上 5:30 起床,帶著一點興奮與疲憊,Hoover 會先瀏覽整個平台,把最新的發表看過一遍。不像 Reddit 能自由的發文,而且還會有員工監控著發佈的內容與回覆,但總會有一段時間是無法受到監督的。

接著 Hoover 會到咖啡廳,完成電子報的寄送,然後,又是一天的狩獵開始!

  • 對於投資者,是找尋下一個成功契機。

同樣是 Product Hunt 投資者,創投公司 Greylock 合夥人 Josh Elman 說到:「我的許多朋友都在 Product Hunt 上找機會,接著引進資金。就像是 Kickstarter 一年前的發跡一般。」

  • 對於 Hoover,是找尋值得分享的創新。

第一次的訪談時,Hoover 正為了一個新應用程式—Ethan而感到興奮。( Ethan是個名叫 Ethan 所開發,是個能與 Ethan 對話的應用程式)它看似無聊,但卻充分的代表了 Product Hunt 的精神與好壞:一個能讓看似膚淺但卻具娛樂價值的應用程式受到關注的平台。

Hoover 承認像 Ethan 這種程式會招來一堆批評,但卻沒有打擊他在 Twitter 甚至 Business Insider 上的討論的興致。反而造就了許多媒體的爭相報導。

「這是個新穎、與眾不同 app 的最佳例子。雖然我並不會常用,也知道這只是一些無聊人為了滿足小小的需求所發展的程式,但人們卻認為是有趣的。我也認為這樣的 app 對於激發靈感是好的,甚至未來可以有所發展有不一定!」

他對於 Ethan 的態度就是他面對創新的象徵:樂觀。

Eyal:「他熱愛所有創新,即使是爛的可以的。他給所有人機會,我甚至沒聽他看衰過任何一個 app。」

這是 Product Hunt 能創造出對新創科技如此友善的環境的一大要點。它阻隔了那些在傳統科技媒體發表充滿批評與憤世言論的投資者、創業者。它是個分享與探索的平台,而且還會有人給予建設性的建議。

但如果平台上只是充滿了這樣單功能、讓人用沒幾天的應用程式,那最終也只會讓投資者與有興趣的開發者失望 Ethan 與 Yo 確實是很有趣,但令人質疑的是他們真的有像是 Kickstarter 或是Oculus Rift那樣的潛值嗎?

Hoover 似乎不太擔心這個問題:「投資者會自己找到他們眼中的寶藏,但沒人投資平台上的 app 並不會影響 Product Hunt 的成功與否,畢竟我們並不是為了投資者而打造的平台。真正的生意,是我們為顧客打造的夢想。」

  • 矽谷邊緣人

27 歲的 Hoover 在奧勒岡州的大學城 Eugene 長大,這裏離他舊金山的創業基地有八小時車程。他的老家有許多激勵他的事:他老爸經營的許多公司,從以物易物的小店、電玩店,直到最近的廢棄物管理公司。

他的父親相當支持他創業。這大概也是從小就訓練的:13 歲時 Hoover 就在父親的電玩店打工,利用閒暇的時間自己組電腦,到了 14 歲他就試著打造自己的“生意“—一個叫做 Operation Laugh 的網站,蒐集許多漫畫與笑話。這個網站一部分是要訓練網頁前端開發能力,一部分當然是為了賺錢。

他回想起因為得知朋友靠網站廣告賺了 $100,000 後,激起了他的鬥志。雖然幾個月後他放棄了這個網站,卻還是對科技業有很深的著迷。但身在 Eugene,能與他分享創業與程式的人相當少,他最好的朋友們都對體育項目比較有興趣。

這大概也解釋了,為何他在大學初期還未全心投入電腦程式。他在奧勒岡大學主修商學(他形容到這是個你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的時候才唸的學位之一),輔修電腦資訊。到了高年級他進而進入電玩網站 Instant Action 實習,接著進入 PlayHaven 而來到舊金山。但三年後他對這樣工作感到厭煩,但卻不知道下一步。

2013 年,Hoover 參與許多計畫並在他個人的 Twitter、部落格、論壇或是科技報網站 PandoDaily 發表關於新創公司與產品。年中時,他創辦 Startup Edition,一個蒐集各新創公司創辦人之見解的電子報。這不但是場實驗,更是為 Product Hunt 鋪路。

大學畢業後的他常與人討論新產品,不論是線上或離線,大概把高中時沒說的量都一次講足了。他全心投入找尋新想法,最後,他領悟到沒有任何一個應用程式,能包含所有創新概念。這樣簡單的概念,卻是 Product Hunt 的根本,也把 Hoover 本身轉化為力量。

Elman:「Hoover 的熱情相當具有感染力。他能接觸每個人,但卻不是刻意,而是提供他所能給予的,或丟出一些問題。」這樣的方式,讓他建立了自己的網絡,也幫助了 Product Hunt。他也用同一招來對付那些大老闆,而且大家真的都來分享了他們的故事。

這些年來在工作上與 Hoover 有緊密關係的人都是從網路上認識他的。

Elman 是在一個聊天是認識他的。早期投資者 Eyal 在看到 Hoover 部落格的文章“2013 年我想認識的 13 個人”中出現他的名字後,寄了一封 Email 給他而認識的。幫忙 Hoover 展開 Product Hunt 的產品設計者 Nathan Bashaw 則是經由一個分享連結的網站上留言認識他的。

Bashaw 不再需要每天參與 Product Hunt 的運作,把所有成功歸咎於 Hoover 社群管理的努力及他為自己以及概念的擁護。「我從 Hoover 身上學到一件事,那就是了解到不去冒犯某些人的機會成本是相當高的。」

與 Bashaw 訪談時,他正結束一場關於 Product Hunt 的演講,這場超過 50 個人的 Meetup 在紐約舉辦,而這只是美國的其中一站,接下來還會到加拿大、以色列、荷蘭。

Microsoft 的前任經理、現任 Andreessen Horowitz 合夥人 Steven Sinofsky 說提到:「這是個以少數人創辦還能從操控整個美國的新創公司。」他也在最近投資 Product Hunt $6,100,000。

Sinofsky 特別記得當他走進一家他光顧的時間大概跟 Hoover 年紀差不多的咖啡廳,看見一群科技人熱情的歡迎他。

Reddit 的公同創辦人,同時也是 Product Hunt 的投資者 Alexis Ohanian 說到:「你可能會拿 Hoover 與 4chan 以及 Flickr 的創辦人來比較誰對建立網路社群比較熱愛。但事實上 Hoover 已經相當熟悉如何建立特別的平台或社群來與相同興趣的一群人討論」

  • Product Hunt的下一步

“星期五了,買點衣服犒賞自己吧!”

這是 Product Hunt 的訂閱者在星期五收到的 Email,介紹最新的系列“Fashion Hunt”,裡頭包含了許多時尚相關的應用程式,從線上的時尚社群討論到賣最新科技衣服的新創公司。

這些主題式的系列是 Product Hunt 為了增加內容也同時在試水溫。Hoover:「當我們發展到足夠大的族群,就會新增一個新的討論社群。未來加入的類別會有時尚、音樂、電影、遊戲……等等,某些類別更會做不一樣的視覺設計,但還會是 ProductHunt.com 的一部份。」

這些新的討論社群會漸漸的幫 Product Hunt 擴展到不只是科技業的專利。這裏將會是個任何人都可以在有興趣的領域找尋可能性的地方,而且還可以直接與開發者溝通。

但缺點是,在 Product Hunt 上的產品可能在頭一個月就變得太過熱門而失去保密性。而越多人用,對投資者來說就越無利可圖,如此一來他們也只能另尋目標了。

(圖片、資料來源:Mash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