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現在企業都這麼短命?因為他們欠缺的就是「創新」啦!

TO 導讀:在一百年前,經濟學大師熊彼特提出了創造性毀滅論,但在當時並沒有太多案例能夠印證這個觀點。不過時過境遷,每年甚至每個月都有新的案例印證這個觀點。新的消費者和產品、新的生產和運輸方式、新的市場以及新的工業組織形式不斷創造新行業,同時淘汰舊公司。破壞性技術是相對延續性技術而言,破壞性技術針對邊緣客戶,他們低質量、低利潤、小市場、高風險、未被證實,但可能在某方面更方便。因此,能夠成功「創新」的人便能夠擺脫利潤遞減的困境而生存下來,那些不能夠成功地重新組合生產要素之人會最先被市場淘汰企業家是一種稍縱即逝的形態,在座的各位今天是企業家,不意味著未來十幾年還是企業家,除非你始終不斷地保持創新。

  • 網路時代的顛覆性創新

現在這個時代,有人說是第三次工業革命時代、新經濟時代、網路時代,或者叫創造時代,其中有幾個特徵值得我們關注。 

一、我們這一代人面臨著、感受著第三次工業革命

這一代人有可能會經歷幾次的工業革命,工業革命的周期越來越短。圍繞第三、四次工業革命有明顯的特徵,中國第一次作為發源國,參與了這場宏大的工業革命,綠色製造、智能製造,定制製造,四大民主化,信息、工業、金融、管理民主化。使每個普通的老百姓、創業者,都可以通過網路平台,讓他們的勞動、知識、技術、技能爆發出來,使主題詞更切實得到應用。以往的工業時代沒有見過這樣的平台。

二、馬雲講天變, ​​我們正在經歷天大的變化,並且每天都在發生。

令人驚嘆的是,他們正在佈局全產業鏈,無所不包。但每天有 6 億的微信用戶,各個人在上面使用三個小時,古今中外,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企業,全世界有十幾億人會在一個企業,這個企業參股、控股合作著各種類型平台上的服務和產品。 大家又去分享,又去參與。騰訊正是這樣的企業。過去幾年爭相傳閱喬布斯傳,過不了幾年,美國人會爭相傳閱馬雲傳、馬化騰傳。所以像騰訊這樣的企業,迅速​​地讓 6 億相對固定的活躍微信用戶,與各種類型的文化、娛樂、視頻、團購、支付等聯結在一起。

傳統報紙及電視的收視率急劇下滑,而網絡廣告、網絡視頻、移動電子商務卻正以 150% 以上的增長率大幅增長。下滑的底線在哪裡,誰都不知道。過去大家認為下​滑以後還可以恢復性增長,但現在有可能下滑之後就沒有翻身之地。過去講振興產業,現在可能投得越多,虧得越多。麥肯錫指出,決定未來經濟的顛覆性技術,未來做企業投資方向時候,一定有兩個分析。第一個是網路會給這個行業帶來怎樣的商業模式變革和創新?網路對我這個企業所在的行業會帶來怎樣的影響?未來即將出現或者已經開始出現的這樣顛覆性技術,會給這個行業帶來怎樣的衝擊?我們才能比較穩妥地決定我們的投資方向。

顛覆這個詞,貫穿未來十年。 今天的顛覆者,明天可能被新的顛覆者衝擊。顛覆並不意味一個行業的徹底摧毀,但在部分行業裡,相當一部分傳統企業與職業會快速地消失。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們經濟學關聯學怎麼重新思考,行業和企業周期性調整的概念與定義。

  •  怎麼判定一個企業的好壞?

傳統行業存在局限性,最終的產品形態是相對固定的。但是在網路時代,產品難以在事前確定他的形態和邊界,並且不太容易設置企業的經營範圍、產品的定制是什麼?目標用戶又是哪些人群?新材料是什麼行業?過去講規模大、重資產多、工人多,研發資金投入比重很高,這是好企業,但網路時代怎麼判定一個好企業?這樣的網路企業是不是真正的以客戶為王,以用戶為王、體驗為王。急用戶之所急,想用戶之所想。能夠同步地為用戶的需求做出第一時間最準確地反映。因此互聯網時代怎麼樣判斷一個企業的好壞?原來只看利潤、銷售收入的指標已經遠遠不夠。我們要去尋找其他的財務指標、業務指標,甚至不是數量化的指標,而是定性的指標去衡量判斷,感覺這個企業是不是好企業。

過去用利潤、市盈率判斷企業價格的指標已經被顛覆,且是重大顛覆。我們推崇的管理良好的企業,日本製造業在全球精細化科學管理中做得最徹底,日本研發投入最高,但是日本家電企業系列下滑。不是他們管理得不好,他們缺乏對網路時代創新大方向的把握,缺乏對軟性與個性力量的足夠關注。所以日本出現了家電企業集體沉沒的現象。

諾基亞的 CEO 說,我們並沒有作錯什麼,但不知為什麼,我們輸了。

發出這種感嘆的大企業老總,未來可能越來越多。華為是否會遭遇滑鐵盧?任正非特別談到,我們的企業會不會輸,會不會失敗?這樣的企業在如日中天的時候,最關心的是企業什麼時候會死。這些管理很好的企業,為什麼會在一夜之間消失、失敗?過往的競爭優勢消失更快,新技術放鬆管制,經濟民主化帶來去規模化效應,打破了壟斷,降低了產業進入門檻。新進入者可以用超低成本不斷侵蝕現有的企業成本。創造力的工具廣泛分佈,使試驗變得容易和低成本。

來自底層的力量,大眾階層即是唯一的階層,社區可以自我定義。失控的不確定性,導致有經驗的管理者,可能不是最合適的管理創新者。哈佛商學院教授馬里斯坦森提出了破壞性技術理論,要麼破壞性創新,要麼你被破壞。新興企業通過破壞性技術進入小而新、邊緣化市場,改變價值主張,最終進入主流市場。這得出一個結論,管理良好的成熟企業在破壞性創新面前常常會遭遇慘痛的失敗。

  •  經濟周期的調整餘地 

隨著時間推進,經濟活動經歷著有規律的擴張和收縮,每個週期包括危機、簫條、復甦、高漲四個階段。過去的周期是一個曲折的螺旋式變化過程。過去靠信鴿、馬車傳遞信息不對稱,現在通過百度、阿里巴巴、淘寶,解決了中間對接的縫隙,加快了對稱的效率。下一個經濟周期出現,一部分的行業加速上升,另一部分是兩個反方向的加速運動

作為替代者,或者大趨勢大潮流的跟隨者,與大趨勢大潮流保證方向、站在一起,還是被拋棄掉?這個充滿著不確定性。 過去有一套工具做評價,現在這套工具,量化不管用了。眾多企業的定義需要重新審視。什麼叫創新?是發明,是專利,或者是行業標準制定者,還是更無邊界的創新?過去電視機、電腦存貨可以算錢,現在可能進入舊資產,甚至每年貼錢。

所以企業產業研究的方法要創新,企業的價值評估與投資策略要發生變化。制定產業轉型和政策時要考慮顛覆性政策,考慮網路帶來的變化。用製度創新,使製度創新跟上新型企業的新變化、新系統。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用新的指標衡量這個企業的是不是好企業?值不值得資本市場去支持? 未來這些都是服務實體經濟的一個標誌性的指標。

  • 傳統管理模式的局限 

現在的管理都是十八、九世紀以科技管理為核心的體系。現在用什麼樣的管理模式、目標、流程?這塊沒有人進行系統分析。 未來只有兩類企業,網路與非網路企業。我們目前的管理方式,存在的局限性在哪裡?現在的工業化加大了工人、員工與老闆之間的隔閡。員工缺乏信息和機會,錯失創新的機會。

網路時代新型管理模式的目標,是真正尊重、激發與讚賞人類創造性、想像力、激情與勇氣的後現代管理社會,建立起適合人類自身發展規律與本性的公司。未來管理者不會被放棄,但負責的管理工作會越來越少。管理變革的十二條規則,網路思維的五個切入點,打破資源壟斷、打破信息壟斷、打破渠道壟斷、打破地域壟斷、打破信譽壟斷。做網路時代好企業的關鍵詞,博愛、利他、自治、公平、透明、信任、授權、使命。管理廣義化、管理外部化、管理遊戲化、管理志願化等成為管理創新者的具體做法舉例。

這是唯品會董事長與總經理辦公室,董事長和總經理坐在一張辦公桌。員工互動機會最大化,溝通成本最小化,面對面交流,在線論壇,跨功能、跨團隊的溝通,三人行皆我師。 這是諾亞財富,當做網路公司來辦,員工餐廳和辦公室混在一塊,小孩子家屬可以在辦公區來回竄動。權力是流動的,流向不斷創造價值的資源。日常工作中少用體現領導、老闆、下屬、請示報告一些語言。自下而上,同事之間的壓力如何替代自上而下領導的壓力。我們要全面檢討戰略思想、核心競爭力。網路時代怎麼樣重新調整概念?對企業家來說,需要重新思考、學習和反思過程。

(本文轉載自合作媒體:《 i 黑馬》;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