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Glass vs. Apple Watch 誰輸誰贏?比「藝術」二字秒分勝負

羅馬有句俗諺「藝術就是要懂得包裝藝術」(The art is to conceal the art),當你準備從事些深具挑戰性的事情時,你不會一開始就在大家面前嚷嚷說事情有多難。我相信你也從來沒有聽過任何一個吉他手表演前會說「嘿,待會我要彈的 Riff 難度很高喔」,或是演員在表演哈姆雷特前和觀眾說「嘿,這部舞台劇的台詞真是有夠難背的」。這都是因為沒有人在意,沒有人想知道成功背後的困難有多大,大家期待的是成果。

這讓我想到現在許多人都在比較 Google Glass 和 Apple Watch,兩者都是縱橫科技業的霸主,它們都穩固的建立了自己的品牌,也將觸角深入穿戴裝置的領域中。在這場競賽中,Google 將產品重心放在科技的本質中,保證自家的產品前所未見,使用者可以輕易的戴著他穿越城市,做任何日常所需之事,不用擔心裝置會阻礙你的視線。

  • Google Glass 缺乏必要性,打不進市場中

Google Glass 在過去一年雛型越來越清晰,最終在 Google I/O 上揭開了面紗,一個跳傘團隊全員戴著 Google Glass 走上舞台,面對觀眾贏得掌聲。而後,Google 聯合創始人 Sergey Brin 為了推廣 Google Glass,在日前的 TED 大會中也發表了智慧型手機閹割說,強調智慧型手機扼殺了社交能力,而 Google Glass 能讓你抬起頭來,重新打入人類的社交圈中。不過 Google Glass 真的能跳出智慧型手機的框架嗎?等到人們開始使用後,一開始也許會覺得這東西真的挺有用的,但是必要性在哪呢?

Rory Cellan-Jones,BBC 的科技線記者為了更加了解 Google Glass 的整體運用,連續六個禮拜戴著它趴趴走,之後得到了一個結論,那就是 Google Glass 是個迷人的錯誤,它缺乏必要性,讓它難以打入龐大的市場中

Google Glass 說服大眾它是科技的一部分,並強調它在科技上的突破,加深大眾對它的渴望度,但事實則不然,畢竟產品的熱門度依舊建築在它的必要性上。於是大家轉向 Apple Watch,期望它的成果能夠符合消費者的期待感,Apple Watch 的命名並未遵循經典的 i 模式如 iPod、iPhone、iMac 和 iPad 等,而是用一個相對平凡的方式介紹它的出場,不過不像 Google 一開始就如此積極行銷 Google Glass,Apple 幾乎沒提什麼 Apple Watch 的功能,不過普遍使用者的反響都是不錯的,它輕巧、設計優良,運作良好且螢幕亮度也很棒。

  • 真正的穿戴裝置不只科技,還要設計

所以,大家現在看出來了嗎?哪一個稱的上藝術呢?兩者的行銷手法驗證了一開始所提到的羅馬諺語。Google Glass 一開始就豪不藏私地介紹自家的產品功能,並大肆誇耀它的相機功能,但正常人在配戴眼鏡時,真的會喜歡有一個不對稱的鏡頭架在右眼的鏡片上嗎?相對 Apple Watch 的設計就低調多了,魔鬼藏在細節裡,和 Google Glass 一比較,它才是真的穿戴裝置,忠實呈現手錶應有的樣貌。而銷售科技產品的藝術就在:於如何將科技藏在產品內,其中的價值待使用者自行發覺,才更加令人驚艷。

(資料來源:the guardian; 圖片來源: Ted Eytan, CC Licensed)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