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LL 團隊與「雲端線上」的兩位成員一起聚餐

人這一輩子就是在不停的學習語言、運用語言,從小學國語、台語,之後又要開始學習萬惡的英語,再長大可能又為了假掰學西文、法文和德文,又或者是有迷妹、迷哥為了偶像熱衷韓文、日文。

如果之後有幸開始了跟 Coding 有關的職業,那你可能又要開始學習 CSS、Javascript、PHP 等程式語言。

之前《TO》曾介紹過大家學習 code 的相關資訊,那 code 以外我們在真實世界使用的語言呢?隨著科技進步,有沒有什麼不一樣的途徑?(畢竟已經受夠了在校時期被迫用常春藤、Advanced 這些教材自習的方式了啊)

所以,為了解答這個問題,這次我們就約了專做語言教學,目前產品以 App 為主的 QLL (快速語言學習系統設計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 Lulu 葉慧瑜來聊一聊他們的近況。

  • 談到台灣幼教英文 App,你絕不能錯過堪稱始祖的 QLL

說到 QLL 很多家裡面有小朋友,或是對語言學習特別有熱誠的朋友可能聽過。沒錯,他們早在 2007 年時就已經成立了。

作為前期提要,我們簡短介紹一下 QLL 的創業歷程。2007 的時候 QLL 在香港成立了公司,不過主要的營運、開發團隊仍在台灣;之後 2008 年時他們製作了世界唯一可以矯正中文發音的「中文學習機 Pocket Chinese Tutor」並行銷世界各國。(關於在香港成立公司這點,Lulu 說當時是為了告訴大家他們不只做繁中,也會做簡中的學習機。)

之後因應科技趨勢他們轉作 App,並在 2010 年時入選 AppWorks 的團隊,彼時他們開發了一款應用於 iPhone 的應用程式「Pocket Chinese Tutor」。

Lulu 說他們常常出國比賽吸收新的資訊,也因此這算是一個讓他們早早就踏入了 App 開發的契機。他說當時全球市場因為還沒有轉型過來,所以 App 市場很小。不過 Lulu 認為雖然市場小,但同時機會也是大的,讓他們可以搶先取得一定程度的知名度和下載量。之後的發展就是開發、推出新產品,維持一定的下載量,慢慢累積。

「如果你一直在某個領域努力耕耘、累積,那大家就會認識你。」Lulu 分享,他們就是一直在語言學習這一塊耕耘,所以很幸運大家如果有這方面的需求,都會找他們合作。

QLL 的美麗創辦人 Lulu 葉慧瑜

談到之所以會從教中文轉型到幼教語言學習,Lulu 說「我們沒有故意要針對小朋友作為 TA」,他解釋一開始他們做學中文其實沒有分大小孩,但後來發現一是中文難,二是成人要學更難。他解釋,他們也是後來才知道在研究上學習語言應該要盡早,因為六歲之前你的大腦才能夠被注入一定量的聲音,讓你有辦法模仿發音;而這也是為什麼台灣人有一些音都發不出來,因為我們沒有被注入語感。

也是因為這樣,他們開始思考回頭去做聽故事學英文 Talking App 系列的故事書。Lulu 說,既然我們知道了大人學習難,還有大人因為有很多生活壓力而相對動機較弱,那我們當然是改變策略將 TA 鎖定在最容易學習語言的學前 3~8 歲小朋友。

同時也因為另一位創辦人(Lulu 的哥哥)對語言學習的市場有所研究,因此他們就快速的更正了策略,推出一本有聲故事書 App,以一句英文、一句中文,用比較短的句子,讓小朋友容易記住聲音,快速了解意思和抓住語感。

Lulu 表示第一支 App 推出後蠻受歡迎的,他們也獲得了不少肯定,和不錯的回饋,所以他們就再接再厲繼續修改 bug 推出續集。

「越來越多人來信給予我們肯定、給我們很好的回饋。我們的產品平均都是 4.5 顆星以上;也因此讓我們知道我們做對了。 」

Lulu 說以台灣來說 3~8 歲的小朋友只有 100 多萬人,但他們有超過 650 萬的下載量,根據他們的調查,他們的使用者很多都擁有超過五個以上他們的故事書 App。

後來他們就用相同的模式推出日文、韓文等其他語言的學習,Lulu 說從這些推出後就開始有不少大人來用了。不過主要還是以幼教英語為主。

  •  QLL 的轉型契機:只做幼教有聲書夠嗎?小朋友長大了怎麼辦?

儘管有大人的使用者,但畢竟還是少數,QLL 的主要使用者仍是學前小朋友。但漸漸地,他們也收到不少使用者父母反應「小朋友長大了,他開始有應試壓力了,這樣這些 App 就不符合他們的需求了。」

怎麼辦?放棄市場、放棄舊有用戶嗎?

Lulu 說,隨著這樣的回饋越來越多,他們也開始醒悟到 10 歲之後的應試市場是一個機會,也是他們應該尋求發展的方向。儘管「我們知道長大了以後多數人下載 App 就是想玩遊戲,相對缺乏學習的動機。」

所以,該怎麼做呢?面對這樣的反饋以及這些年來的經驗,QLL 發現了兩種需求的存在:

一、他們原本的客戶長大了,需要更多的內容
二、很多教育機構(補習班、線上教育系統、學校單位)都希望找他們幫忙做 App,幫他們改進教育的方式跟上趨勢

這兩點讓他們找到了需求的交會點。Lulu 表示他們不是代工公司,所以很少為別人訂做 App,但既然這些需求很多,而 QLL App 的用戶也有需要更多內容的需求,那何不一次解決呢?

  • QLL 的轉型:一個龐大的語言內容交換平台

為了解決這樣的需求,QLL 開始建置一個集結式的平台。在概念上這是一個雙向的平台。

所有人(包括內容商、使用者)都可以在他們的後台編輯自己的語言教學內容,QLL 會提供類似他們有聲書 App 的教學模板以及簡單的(選擇、填空、問答)測驗模板給內容提供者。甚至他們還提供互動的功能,讓內容提供者可以設定當用戶將手指到圖片中的桌子、椅子等物件時,App 可以自動反應播出 desk、chair 等相應的英文單字。

這樣的模板機制讓這個平台上的使用者可以「先學、再考、先學、再考」,有效幫助使用者加深學習效益。

之後,當你的內容通過審核,你可以選擇去販售或是分享你的教學內容,而你的觸及對象是所有使用這個平台 App 的使用者。

對於內容商來說他可以透過販售內容賺錢,接觸到更多的潛在用戶。而對於用戶,QLL 會獎勵分享語言內容的用戶虛擬金幣,讓這些用戶可以用這些金幣去兌換他們想要的語言內容。

所以,你可以說這是一個語言內容交換平台。

Lulu 說他們推這個平台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提供學校一個免費的管道來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同時提供所有小朋友免費的管道來精進學習;他解釋,以前回家沒辦法複習上課內容,但現在他們可以回家用 App 來複習。同時多數學校的預算都不多,多半也不希望花錢來訂製一個 App,所以有了這個平台 App,他們就只需要上傳內容,讓學生來這個 App 裡面複習。

「我們覺得,這能夠幫助到偏鄉教育。因為裡面將會有許多免費的內容,我們也願意免費授權給學校去使用。因此他們可以直接免費的給他們的學生看,甚至是更多其他地方的小朋友看。」

目前這個平台的內容供應還是必須在 PC 端上做編輯,因為多數老師、用戶還是習慣用電腦編輯。這樣就是用戶從 PC 上編輯、上傳,通過 QLL 幫它們的內容打包成可以呈現在他們的平台 App 上使用的內容。

「這就是雙贏。使用者、內容商有了管道可以提供他們的自製內容上 App 分享或賣給更多人,我們也可以蒐集到更多的內容,快速建置出像英檢 2000、4000、8000 字,甚至是涵蓋托福考試的內容。

而且平台大家都想做,但首先你要有內容、要有流量。這兩者皆難,那現在我們做出了自己的內容,也生出了自己的流量,所以就目前我們需要的是讓更多第三方加入,快速充實我們的內容。」

Lulu 表示目前這個平台還沒有上線,他們預計在年底的時候推出;不過他們的平台 App 為了配合不同的使用情境,有跟鴻海等公司合作,未來他們的內容可以在投影、PC、手機、手錶等多種螢幕上使用。(Lulu 告訴我們:聽說現在已經有 11 螢了!)

  • 未來 QLL 希望能夠拓展國際市場,發現更多的合作可能

目前 QLL 的使用者分布主要集中在亞洲,Lulu 表示還是以台灣用戶居多,不過現在中國的用戶似乎快要超過了。提到這點 Lulu 笑著跟我們分享「我們根本沒有去打中國市場!都是他們自己跑來下載的。我們沒有去那邊上架,甚至我們沒有簡體版的,但他們透過 App Store 自己找到我們的產品下載了。」

除此之外,QLL 的用戶也分布在新加坡、香港、東南亞,以及日本。

面對這樣的分布,QLL 面對未來的計畫是希望吸引到更多的國外用戶,擴大國外市場。一來是因為 QLL 一直以來都有想要打國際市場的野心,二來也是透過許多的比賽經驗,他們發現了國外市場的需求。

Lulu 說像上次他們出國比賽,他們就發現有不少外國人覺得 QLL 打算做得這個平台 App 他們很需要!

「現在都說進軍東南亞,但像東南亞他們語系眾多,所以不管你是不是要學語言,語言基本上就是一個進入的障礙了。所以我們就發現我們做這個新平台,有機會讓任何人、任何語系的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內容上傳上來,並找到他的觀眾。」

Lulu 說我們不懂怎麼教中文給越南人、馬來西亞人,但有很多人懂、他們也願意分享,這樣我們就有機會促進更多合適的語言內容產生。

除此之外,QLL 也找到了跟他們志同道合的團隊(這支團隊是 AppWorks 最新一屆的團隊,他們想要做給小朋友戴的智慧手錶)。Lulu 說他們都希望能夠將產品推到海外市場,剛好 TA 也都是小朋友,因此為何不合作呢?

QLL 手中有大量的小朋友內容,因此他們希望透過這次的合作可以開發出一些新的互動方式,以及提供自家用戶在使用螢幕上的更多選擇。所以以這次來說,他們的合作可能是這支智慧手錶中的內建寵物,可以跟著 QLL 的有聲書做一些角色扮演,搭配語言學習的概念,一句英文、一句中文的來跟小朋友互動。

「這是一個很棒的嘗試,同時我們也可以互相加值彼此的產品。」

  • 未來,團小精幹的 QLL 希望透過平台的方式快速成長,提供更多人更多元的服務

問到目前的團隊建置?Lulu 告訴我們 QLL 目前還是保持 10 左右的團隊大小,他說就像《TO》刊登過的文章:Amazon 創辦人說 No!團隊大小不該超過兩塊披薩一樣,他希望整個團隊能夠保持良好的溝通,大家都有足夠的 pay、能夠開心工作,當然他也承認一方面也是降低人力成本,所以在 QLL 的團隊裡大部分都是開發者和設計師。

「我們沒有什麼在做行銷、廣告這些得。我們將主力放在創造內容上。」

最後問到獲利狀況?Lulu 高興的表示他們去年打平了,而且還因為很幸運地獲得一筆投資,讓他們能夠把集結式平台的 App 和虛擬金幣的系統都開發出來。

對於未來,Lulu 說主要還是會靠 App 內的虛擬金幣購買來獲利。目前他們已經有將這套機制放在「圓仔聽故事」的 App 中了(這個 App 集結了他們所有的有聲書內容,並串入第三方內容以及其他服務),他說依目前經驗來看單一購買都可以達到至少 10 美金大約 300 台幣左右,單筆交易(在 App 內購買金幣)也都可以達到 119 塊美金,約略台幣 3、4000 了。

「這樣的成績已經比許多遊戲還要好了。不過因為台灣的購買率雖然沒有到差,但說真的也不是很高,而且台灣總人口數又少,所以我們還是會繼續努力拓展海外市場。

然後透過這次的實驗,我們也發現真的是會買的用戶他們比較不在意金錢,可以貢獻很高的金額;但不會買的就永遠不會買。也因此我們有提供每天來就會有金幣獎勵的活動。這樣這些不付費的用戶就會很認真回來以取得金幣、換取內容。」

最後,看完了 QLL 這次轉型的分享,我們深刻了解到 Lulu 所言的「用戶推動需求」。為了解決使用者回饋的「長大」問題,他們設計出了平台、導入了第三方內容,一次達到了擴增 App 壽命、觸及海外市場、豐富內容支援多年齡層需求等企圖。

不過,大家也不要以為他們最近都在開發那個平台 App 而已,就在這幾天他們還是推出了新產品「萬用英文圖畫字典」(而且還 iOSAndroid 版同出)。

看來薑是老的辣,拚轉型但也沒有在浪費時間的說。XD

(大部分圖片提供自 QLL,或擷取自 QLL 網站)

QLL 是 AppWorks Accelerator 畢業的團隊。成立於 2010,AppWorks Accelerator 至今已輔導包括 EZTABLE、Tagtoo、Fandora、CHOCOLABS 等在內,超過 190 個創業團隊,是亞洲最大的加速器校友網路。 有興趣得到 AppWorks 與其校友網路的幫助, AppWorks Accelater Class #10 正在接受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