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未來的那個他 / 她,App 「擦肩」終結你的魯蛇人生

社交類別的應用正夯!特別是對於開始上班的族群來說,要認識新朋友更是難上加難。怎麼擊中這樣的需求?中國一個 App 團隊就推出以路徑為主的社交應用:「擦肩」,讓你每天上班的路上,都能像《一代宗師》久別重逢一段新的相遇!

「擦肩」團隊認為每一個工作者都擁有一條屬於自己的常用路徑。而其中絕大部分都有屬於自己的固定出入時間,無論什麼職業身份、年齡、住在哪裡、公司在哪。

在廣泛意義的工作日時間內,絕大部分人會在「相近固定的時間段」往返於這條常用路徑上,並將一個又一個經過的地點連成線(後台是 LBS 技術把定位的打點聯線),這就是路徑的由來(精準度:GPS>2G3G4G>Wifi)。

而每一條路徑不僅代表著該用戶經常出沒的路線,背後更包含該用戶的經濟水平收入狀況(住什麼條件的地區)、最常用的訊息獲取時間、日常空閒時間等等非常有價值的信息。

其中數據包括:步行 / 地鐵公交 / 自駕車路線、居住的地區、工作單位所在的區域、路上所耗時長、App 活躍頻率與時長等等。

  • 以下是他們的市場分析(第一人稱敘述)

單人路徑

意味著最低成本的出行路線,而和衣食住行結合便可以將線下品牌的營銷傳播效果最大化。

根據相應的路徑數據,我們可以整合線下商家資源,為該路徑上的用戶推薦美食、娛樂等消費內容:一方面降低用戶獲取這些信息的成本,另一方面降低用戶到達消費地點的出行成本;最後還降低了商家針對有效消費者的傳播成本 (更精準)——三管齊下。

群體路徑形成的社區 (群組 or 社區)

同在一條路徑上的至少兩個人,具備普通陌生人完全比不了的低成本行為價值 —— 同行 (共乘) 團購 (同路) 同住 (更租) 同玩 (尤其是臨時起意的線下約見) 都是最高效的價值所在。

非常適合做線下活動,這恰好解決了線下活動參與成本高的問題,如路上堵車、地點陌生等原因導致的遲到等—— 參與度顯著提高 (上下班路過就參加了) 黏著姓顯著增強 (下班路上順便去了),如形成群組,同路這一條件會讓很多信息同步和更新,更加讓路友之間保持異常緊密的聯接。

迎合需求

1、在上下班的時間裡,移動端活躍的極度高峰期,由於用戶持續移動,附近的人功能相對劣勢,而此時路徑的優勢便凸顯出來。

2、在上下班的路上,以路線為區隔將用戶群體精準的垂直分割,變成小塊有著緊密關係的一個又一個小集群 (同路人)。

3、雙向推送、閱後即焚、同路同行—— 緩解搭訕尷尬。

簡略的介紹完後,大家對這種模式的 App 感興趣嗎?

最後,我們來介紹一下開發出這款移動社交應用的年輕團隊。

  • 以下是他們的團隊狀況

叢洋

創始人 (全職) 28 歲,產品經理。互聯網創業小兵,英文專業畢業第六年,輾轉於三家中小型創業公司,一年半做品牌與市場行銷,四年半分別涉及門戶內容 (職位:時尚主編,創業夥伴來自搜狐、新浪)、社會化媒體 (創業夥伴來自網易)、pc 軟體 (兒童桌面軟體)、智慧硬體 (兒童智慧腕表)、App 產品 (親子場館室內地圖導航,創業夥伴為金立手機項目成員)。

擅長創意與策略,對市場極其敏感,相信直覺也相信方法論。近兩年主做產品,目前在輔修 UI 與交互 (達內)、和電子商務 (人大)。喜歡與用戶談戀愛並鍾情于此,曾隨團隊把公司流水從零做到千萬,成員五人至千人,對中國創業環境下的管理問題、商業模式、優缺點基本都涉及,對創業精神體會深刻。

劉濤

聯合創始人 (半全職) 90 後,視覺交互設計師。華北科技大學應屆畢業生,一個不苟同於體制專業的 90 後,曾在大學為了喜愛的音樂而組樂隊演出賺錢,憑著敢拼敢闖的勁頭多次躋身大型演出,曾率隊接下潮白河孔雀城樓盤開盤商演,蒙牛集團慶典晚會等大型演出,結交了各行各業有夢想的朋友,大學期間曾任職美方德教育機構音樂老師兩年。

後誤打誤撞進入互聯網設計領域,憑著對藝術和設計的理解和不斷的學習,於大四便任職 UI 設計師,曾參與的專案有 pc 端兒童桌面設計與改進、盼大世紀有限公司官網設計改進、經介紹為印尼基督私立學校製作中國版宣傳折頁,並印刷發行。

宮正

創意策略支援 (兼職) 80 後,人人網資深策劃經理。北京土著,文藝系理科生,電腦專業出身,投身廣告並自學設計,後因移動互聯網浪潮研讀互聯網行銷與策略 (北航,在職研究生)。超過 9 年國際 4A 廣告公司及國內一流手遊公司工作經驗,市場策略、投放策略、客戶服務經驗豐富。

現已將工作重心轉戰移動互聯網,有多個遊戲及應用類包裝與推廣實操經驗,善於制定和管理移動互聯網廣告策略及以獲取使用者為目標的品牌活動。喜好科技,樂於追求新技術,知乎果殼關注無數,《36 氪》每日必讀,坐地鐵穿凡客,BAT 格局了若指掌說就是我。但是我衷心的希望能把更多的新技術用在市場策略當中去。優秀團隊合作經驗,喜愛與別人合作並取長補短互相成長,善於策略性思考。

鐘斌

技術運營 (兼職) 70 後,北京大學電子研究生。

(轉載自合作夥伴《i 黑馬》;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