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矽谷如何看待阿里巴巴則又是另一回事。雖然阿里巴巴在中國的成就令人稱羨,並且在華爾街迅速地募得巨額資金,然而在現在或是於可預見的未來內,美國科技業都認為阿里巴巴無法對核心市場造成太大的威脅。
但它們認為阿里巴巴的確會是投資與收購新創科技公司的潛在合作夥伴。
- 儘管阿里巴巴在紐交所的 IPO 聲勢浩大,但他們在美國的生意並未有突破性進展
阿里巴巴的主要競爭者:騰訊和百度,都在中國紮根並倚靠中國市場獲利。阿里巴巴的國外收益只佔全部的 10%,絕大多數來自速賣通(AliExpress)的全球電子商務服務。根據阿里巴巴的招股說明書,俄羅斯、巴西與美國是速賣通服務成長最快速的地區。(華爾街日報最近才為阿里巴巴佈局巴西市場做了相關報導)
但這套模式在美國執行就又是令一個故事了。矽谷的執行長們非常嚴肅地看待這個超級新星,但他們傾向認定阿里巴巴和其他同儕行業的成長,主要是源於國家對國內網路事業的保護制度,讓許多美國公司不得其門而入,例如 Google、Facebook 和都在中國遇到困境,因為中國規定外國人不得在中國擁有網路公司,必須與本地網路公司合作,也因此鞏固了百度搜尋引擎、阿里巴巴或騰訊在中國的壟斷地位。
同時儘管在自己的國家擁有這些傲人成績,但這些中國企業巨頭皆尚未在美國有什麼突破性的進展。
- 阿里巴巴對這次的 IPO 勢在必得、投資人也看好,但提到「未來」投資人未必樂觀
不過提到投資面,阿里巴巴絕對當仁不讓。他們從 John Malone 的自由媒體(Liberty Media)挖角了經驗老道的交易執行長 Michael Zeisser,來主導美國地區的發展策略。(很難想像一位中國投資主管將他的 Email 放到網路上來吸引投資者)。
不僅如此,阿里巴巴還僱用了資深的公關與投資關係專家,美國前財政部長 Henry Paulson 的新聞助理 Jim Wilkinson,以及來自 Google 的老鳥 Jane Penner。這樣的人事佈局毋庸置疑是為了保證 IPO 順利進行,同時也是為未來在美國的發展作準備。
這些不同種類的高額投資,每一筆都被外界視為是針對潛在的非中國區競爭者所為,例如,阿里巴巴耗資兩億美元收購由雅虎前 CEO Scott Thompson 所帶領的 Shoprunner 39% 的股份,而這間公司也是 Amazon Prime 的競爭對手;此外,阿里巴巴還加入許多美國風險投資的行列,甚至入股 Lyft(外界猜測可能與支撐其對中國計程車的策略有關)。
上週 Miguel Helft 也為此寫了一篇文章(計程車實際上是阿里巴巴支付策略,可能會與 eBay 等商務平台或蘋果公司形成潛在的競爭關係)。最後,阿里巴巴更是花費 1.2 億美元入股舊金山的遊戲開發商 Kabam,而這間公司已經在中國擁有了自己的工作室。
不過,投資人看待阿里巴巴 IPO 以及其未來前景的態度並不一樣。有些投資者擔憂中國式的人治治理方式,將會無法保障股東的權益,使得股東的影響力受到重重限制;然而,也有投資人認為阿里巴巴在電子商務產業的突破性發展不僅僅是在中國的成功,在未來甚至有可能改變全世界的網路系統,並且即使是他就只在中國本土成功,他們在中國也仍然擁有巨幅的成長空間。
IPO 之後,阿里巴巴正式進入美國市場,這也是公司募資的最佳時機。至於馬雲將如何運用這些資金佈局美國,將會是非常值得關注的話題。
(文章來源;Fortune、The Wall Street Journal;圖片來源: e27singapore,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