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企:好快!中國創業家已世代交替】90 後成了創投的心頭肉!

《TO》導讀:中國的創業風潮興盛,從 20 年前開始以百度、騰訊、阿里巴巴、360 等創辦人為首的一代打造出了讓全世界驚訝的成績,更是在很多程度上影響了我們的生活,例如我們會在 PTT 上揪團到淘寶網購、使用微信等傳訊軟體等等等。

而現在,當我們的 3、40 歲還在思考要不要創業時,中國已經掀起了一股關於創業圈世代交替的討論,不管是資深創業家如 360 周鴻禕、搜狐張朝陽等,又或是創投公司們,都紛紛將目光投向了剛進入職場的 90 後,無獨有偶他們都說「現在是 90 後的世代,不管你願不願意,你都必須正視他們的崛起。」

現在,我們就先從創投怎麼看 90 後,以及五位中國 90 後企業家們所分享的創業理念、心得等來看看這股中國創業家世代交替的浪潮吧。

IDG 為位於美國波士頓的一家風險投資公司,其資本專注於中國市場的 VC/PE 投資项目,曾經投資過百度、騰訊等知名公司。

IDG 資本今日宣佈設立「IDG 90 後基金」,規模高達 1 億美元,專門支持 90 後創業者及圍繞年輕一代生活方式和需求變化的創業者。IDG 資本創始合夥人熊曉鴿表示,90 後創業者的時代已經到來,投資和支持他們就是搶占行業先機和制高點。

過去一年,IDG 資本投資了不下 10 個 88 後代表項目,覆蓋了網路金融、社群工具、O2O 應用、技術平台等 TMT 創業領域。

被 IDG 投資的「90 後」創業項目如下,大致分為娛樂社交類和技術類,其中「臉萌」已獲得 IDG 數百萬元投資,「一起唱」上線之初得到 IDG 500 萬元天使融資。

以下為媒體對 IDG 資本創始合夥人熊曉鴿、合夥人李豐的採訪:

  • 90 後是創業的最好年齡

熊曉鴿:首先我們做的這件事很重要,我們關注這個市場,行動網路技術的發展只是近幾年的事。所以在這裡面總有可能成功的,混的比較熟的是這群小朋友,隨著技術的發展,他們往往是第一線對象,因此這個年齡是最好的創業階段。

  • 投資標準:從挑領域到挑人

熊曉鴿:見到一個人的第一印象不見得是喜歡,我們說 IT 開一個基金的話,投資這個領域我們會事先做很多內部的學習,研究這個行業。

思考哪個領域能夠成功,而且能夠做到一定的規模,需求又比較大,那麼我們在這領域挑人,主要是根據產品和人。實際出手前要有人際的溝通,更重要的前面有更多的準備。

李豐:我們一個創業者大概聊 20 分鐘,其實我只問他說你為什麼從事這個行業,你希望做到怎樣的規模,他基本講的事情跟我們從這行業抽出來的道理一樣。90 後的人能把這個事情講的很清楚,因為他能看到跟這個行業最尖端的前景。

  • 90 後衣食無虞,做事情很明確

李豐:90 後和 80 最大的差別是,他們是第一代沒有經歷過物質匱乏的年代,而且他們的家長經歷中國崛起速度最快的年代,大概在 30 多歲、50 歲之間,所以家庭影響力很大。

這導致這批年輕人對家庭和對物質的追求,不是僅止於基本層次,更重要的是興趣、精神層面。他們的想法目標更明確、辦事更乾脆,做決定也更快速。

  • 90 後創業的困難在於找不到最基層的管理者

李豐:在我看來,他們畢竟還很年輕,經常隨心所欲,身上沒有世故的氣息,商業化的東西也比較少,我們認為這是優點,但他們也必須要慢慢成熟。

而他們能不能順利的招募、管理,並和最低的管理階級合作,這是對年輕 CEO 最大的考驗。

熊曉鴿:90 後跟其他年代比,當然差不多聰明,我們最擔心的困難,像是取得一些風險的投資,看起來好像是身價百倍,其實不可行,事實是有一個價碼在。如果錢拿的比較容易,失敗的可能性也會比較多。

你說任何產品、公司成功與否,最後還是取決於你的客戶、你的產品、你的服務社會接不接受,你的團隊可不可靠。說到底我們投資,你不是在為我們做事,只是在為我們的市場打工。

  • 提供失敗的經驗,同時也在學習

熊曉鴿:IDG 已經有 20 年的歷史,經歷過快速發展的年代,也經歷幾次的金融的危機,我覺得就基金而言,有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育。對媒體我們通常都分享成功經驗,而面對真正的創業者我們則是分享失敗的教育,告訴他怎樣不可行。當然我們也在學習,不同的時候會有不同的理解。

你比如說早期的時候,創業很需要政府的支持。但是現在講,政府能給你幫助非常小,市場反而提供機會比較多。還有他們需要來自業界的關心,我們很多的公司未來可能成為我們的客戶,也需要我們的協助。因為我們投入的網路的公司現在一直在投。現在很多資源是可以分享的,因為年輕人外面的關係比較少,我覺得關係能當飯吃、最重要的還是怎麼業界上更好的發展。

但是有一點不能老說他不行,我覺得一個好的投資,還是當個教練比較好,很多是教練的過程。但是我想啊,這新的時候,要少談一點經驗,更向他們學習。對我們來說學習很重要,我們也在跟 90 後一起學習,我們這在理解他們經營的領域。

  • 投資策略依舊是市場、產品、團隊

熊曉鴿:我個人覺得投資策略沒有什麼大的變化,因為創投來講的話,你必須包含四個層面,分別是市場、產品、團隊和投資的時機。

這建事情沒有變,要說變化,現在的創業者,尤其行動網路的族群越來越年輕。過去我們大的規模在校園宣傳,主要是鼓勵大家創業。我們也更主動到 90 後出沒的地方像是學校尋找機會,更主動出擊。

IDG 投資的「90 後」創業項目如下,大致分為娛樂社交類和技術類:

其實曾經備受爭議的 90 後一直被各種標籤纏身,然而隨著這部分群體離開大學校園開始融入社會,90 後逐漸成為主流,這些有幹勁又有衝勁的年輕人也開始成為創業生力軍。日前舉辦的「產品家沙龍 90 後企業家專場」活動中,五位年輕的 90 後創業者和大家分享了他們在創業這條路上的心得與體會。

  • 銳波科技創始人兼 CEO 孫宇晨:自由、競爭、個性化是 90 後對安全感的定義

在孫宇晨看來,90 後對於安全感的看法與 80 後大為不同,對於網絡上盛傳的「80 後的集體回憶」,他表示無法理解。在他看來,集體回憶意味著控制、壟斷和中心化。而在如今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90 後深受網路的影響,對於他們來說並沒有什麼集體回憶,競爭、自由以及個性化才是 90 後所追求的主流,也是他們的安全感來源。

孫宇晨將自己的創夢之路定義為「擁抱風險」,在這個風險大於收益的環境裡,創業者需要考慮清楚如何做出選擇。

對於投資方的選擇,孫宇晨有自己的想法,他希望遇到具有投資經驗和重視 90 後的投資人,「如此才能包容我們的想法和個性,在遇到困難時也能一起度過,並且真正看好這個事業。」

  • 湖南常德米粉伏牛堂創始人張天一:網路的概念和我沒什麼關係

有人曾經形容伏牛堂牛肉粉店是藉助網路概念對傳統餐飲行業的改革,對於這種定義,張天一只想說兩個字:呵呵。他更傾向於將自己定義為在網路時代做傳統創業的新人,通過網路伏牛堂可以接觸到更多的湖南米粉食客,吸引更多客源,此外,張天一還將會通過社群媒體將伏牛堂的「廚房」開放,把食譜分享給更多的牛肉粉愛好者。「 儘管如此,但遠遠沒有到概念這個層面。」

與其他主動選擇創業這條路的人有所不同,金融背景出身的張天一從來沒想過要創業,對於他來說,這更像是一種被動的選擇,是由於恐懼、想要逃離目前備受約束的現實生活而不得不做出的選擇,「我不知道創業會不會讓我更好,但我知道不創業只會讓我更糟。」

  • 一起唱」創始人尹桑:對於 90 後你無需理解,傾聽就好

在尹桑看來,90 後創業既不應該被吹捧,也不應該被貶低或者打壓,「我們不奢求得到上一代的理解,能被安心聆聽就夠了,因為新的時代必定會有新的價值」在與投資方接觸時,尹桑也是抱著同樣的態度。

尹桑喜歡用 adidas 的一句廣告語「All in or nothing」來解釋自己對於創業的理解,創業必須要有膽識,不怕輸就不會輸。在他看來,90 後創業者已經成為一支生力軍,而這個無所顧忌的群體也將成為創業精神的發揚人,這也是 90 後創業在當下會受到如此強烈關注的原因之一。

  • 開發者社區 SegmentFault 聯合創始人兼 CEO 高陽:人和產品一樣需要不斷世代交替

高陽有著和年齡不相稱的成熟,雖然年齡不大,但已經創業五六年,他的 SegmentFault 現在聚集了超過 10 萬的開發者,希望成為中國領先的開發者社區。多年創業經驗讓高陽懂得,人和產品一樣,也需要不斷的更新,幾個月就要重新自我建構一遍,這是自我提升的過程。

提到自己的未來規劃,高陽說程式設計師的時代已經來臨,他們是最具生產力的一群人。如果能把這群開發者聚集起來,為他們提供最專業的平台,就能幫助整個網路和行動網路產業變得更好。

  • 臉萌 CEO 郭列:夢想實現之後還要重新上路

今天,臉萌成功引爆各大社交平台並達成「App 排行榜第一」的目標,可以說郭列在創業時的夢想已經實現,但在經歷了創業的起伏之後,郭列才發現,原來這條路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浪漫。

他也坦言,在取得階段性成功後,高漲的自信心需要降降溫,拋棄固有的東西重新上路。比如在臉萌之後,郭列會將產品在在漫畫、表情、社區方面延伸,還會做一些和漫畫沒有關係的新產品。

在經歷了離職後的迷茫與成功後的喜悅,郭列對於產品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第一、高度的需求,將年輕人的個性化展示出來;第二,不斷更新,根據用戶回饋,每週更新一次;第三、專注,9 個人經營 1 個頭像應用程式;第四,對用戶真誠,不推銷、不強迫為 App 評分,做最純粹的產品。

(本文轉載自合作夥伴《i 黑馬》1、《i 黑馬》2;圖片來源:Official GDC,CCicensed)

  • 延伸閱讀

這 8 位中國 90 後創業者,正在青春歲月中繼續拼搏

我是 90 後、我是大四生,請看我創業半年的心得